艾青诗歌创作的两次高峰期 四十年代的诗歌创作
内容提要:
艾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本文作者以自己数年来对艾青诗歌创作的理解,参考并借鉴某些别人的研究成果,对艾青三、四十年代的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以及某些诗歌创作理论作了归纳,并进一步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力求使艾青三、四十年代的诗歌创作脉络清楚、杂而不乱,从而加深读者对诗歌内容与形式、诗人与诗关系的理解,突出诗人的创作特色。这对于广大文学爱好者阅读艾青早期的诗歌或许有一点参考价值。
正文:
艾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初中时代的我就被其《大堰河——我的褓姆》强烈感染。打那以后,我与这位我最崇拜的诗人的诗歌结下了不解之情。每遇艾青作品,我总是先一睹为快,尔后再细细品味。随着年龄的增长,所读艾青诗歌愈来愈多,对艾青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领会,诗人那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的赤子之心更令我为之钦佩与共鸣。他的某些诗歌理论,我认为也很有见地。近来,当我把艾青的很多诗作又反复重温后,胸中似有所感悟。一股强烈的写作欲望驱使我把这些许浅薄的理解草拟成文,与诸多文学爱好者共勉,还望不吝赐教。
艾青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诗人,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其三、四十年代的诗歌创作。
艾青三、四十年代的作品,有着广泛、丰富而且深沉的思想内容。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反映旧中国农村劳动人民痛苦和悲惨命运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以深沉的感情,反映旧中国农村劳动人民痛苦和悲惨的命运,诅咒和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充满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剥削阶级的憎恨的感情,但同时也渗透着忧郁感伤的情绪。
这方面作品,大多收集在其早期诗集《大堰河——我的褓姆》中。其中的《大堰河——我的褓姆》是艾青早期诗歌的代表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大堰河——我的褓姆》是艾青1933年在监狱里写的成名之作。在诗中,诗人怀着无限深情叙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回顾了“大堰河”饱受“凌侮”的悲惨一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勤劳、质朴、宽厚、善良的农村妇女——大堰河的典型形象,并把她的不幸命运视为广大农民悲惨命运的缩影: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随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同着几尺见方的埋棺材的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这些饱含血泪的诗句,正如诗人所说“给与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是向整个旧社会发出的强烈的控诉和抗议!是人说“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诗人永远也忘不了大堰河的养育之恩,他要把自己的全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献给这位伟大的母亲,并“呈给大地上的一切,/我的大堰河般的褓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这里,诗的主题得到了升华:诗人对大堰河的热爱已经不限于她一个人,而是“大堰河般的”劳动人民,传达出了背叛剥削阶级的进步知识青年的共同心声,具有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大堰河——我的褓姆》的每一段、每一行都牵动着读者的心,使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在于诗人以富有感情的笔触,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的中国农村妇女的形象,通过对她的诚挚的讴歌和赞美,愤怒的诅咒了那压迫她的不公道的世界。在塑造大堰河形象时,诗人并不重视“形”的勾勒而重于“神”的展示,他并不依靠对大堰河外在形象的描写,给人以印象,而是透过她内心世界的刻画,触及一个崇高的灵魂。
诗篇一开始,诗人便展现了大堰河十分贫困的生活情景,她在辛勤劳动之后,“用厚大的手掌”把乳儿抱在怀里“抚摸”着,她把乳儿当作亲子抚养,因此当乳儿被亲生父母领回去时,她哭了。在这里,诗人通过“抚摸”等一系列动作和“哭”的表情,展现了一颗善良的慈祥的母亲的心。而乳汁流尽后,大堰河又沦为地主家的佣工,每天有繁重的劳动,而她始终“含着笑”。这“笑”呈现了这一劳动妇女复杂的感情世界,映衬出了她的倔强而又纯朴的性格特征。
在诗里,艾青还通过对大堰河美丽心愿的抒写,进一步镂刻她的内在心灵,使形象更加充实丰富。大堰河常常做一个“不能说”的“梦”:那就是吃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堂上”,让“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一声“婆婆”,这不可告人的“梦”,就是她对人生最高的愿望:“希冀乳儿幸福”,而她也就在这幸福中得到陶醉和安慰。但现实却粉碎了她的梦想,幸福的日子还没盼到,灾难的生活已经把她折磨死了,死时乳儿还不在身旁,她只能呼唤着他的名字,“含泪”死去。她“含着笑”拼命地劳动,最后只能“含着泪”结束了几十年来毫无欢乐的奴隶生活,离开了连一点希望都没有的苦难人间。诗人这“梦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把大堰河的内在心灵刻画得更加细致,无情地诅咒和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
在《大堰河——我的褓姆》中,诗人艾青是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塑造形象的,诗人的自我感情是和抒情对象交融一起的。通过这一诗篇,他向劳动人民呈上自己衷心的赞美,向剥削制度发出愤怒的诅咒。在这里,人们不难发现这一现实主义优秀诗篇的抒情意义及战斗精神。
第二方面是反映日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和不幸的作品。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战乱流徙中,更多地接触到了祖国受侵略者蹂躏的苦难现实,写了一组以北方生活为题材的“北方组诗”,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我爱这土地》、《旷野》等,同当时的全民抗战形势紧密配合。
“北方组诗”记叙了日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和不幸,表现了人民群众奋起抗敌的热情和信心。
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艾青的感情基调是悲哀的。因为在战争到了危险的时候,国民党内投降派又主张和谈了。诗歌以寒冷而阴暗的风雪之夜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幅山河沉沦、民不聊生的画面,感到前途茫然、面容憔悴的赶车农夫,从死亡的恐怖里逃生、蓬发垢面的漂泊少妇,无数背井离乡的老母亲,生活在“绝望的污巷里”的千万难民……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大地和饥寒交迫的北方人民,诗人沉痛地呼叫: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中国的苦难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诗人以雪夜、寒冷来比喻、象征我们面临的民族危机,抒发了真挚、深沉的民族感情。“北方是悲哀的”。“扑面的风沙”、“入骨的冷气”,到处是贫穷和饥饿,但中华民族,永远会“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
《他站起来了》一诗中,诗人热情地歌颂了“他”——中华民族“从几十年的屈辱里”站起来了,“将比一切兽类更勇猛/又比一切人类更聪明”;“因为他/必须从敌人的死亡/夺回来自己的生存”。这个在屈辱里奋力崛起的反抗形象,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的精神面貌,充满着伟大民族的自豪感,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通过这热烈的欢呼,歌颂了人民的觉悟与力量这个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及时、生动地抒发了中国人民为挣脱奴隶的锁链,自觉地浴血奋战的心愿。
《我爱这土地》写于中国人民誓死抗战,爱国主义激情高涨时期。短短十行的小诗,却产生了无比深厚的感情力量,唱出了人民的心声。诗人作为一个热爱祖国、正直善良的中国人,感到他自己的神圣责任,他要为祖国而歌唱。“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紧接着,诗人对“鸟”的歌声的内容又多方面抒写:歌唱“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诗人愿做一只鸟,为“悲愤的河”、“激怒的风”歌唱,为“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歌唱,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永远和祖国大地连在一起,永不分离,这是多么炽热而深沉,无私而高尚的爱,它有力地概括了那一代人在苦难的年代里愿与国土同呼吸,共患难,为摆脱被奴役被侮辱的命运而搏斗、献身的爱国情愫和情操。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第三方面是追求光明,歌颂新时代、新生活的作品。
艾青从中华民族的浴血奋战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写了许多反映追求光明的作品。特别是1940年诗人到重庆见到周恩来,后又奔赴延安,接触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抗战生活后,写出了许多歌颂新的时代,新的生活的诗篇。这方面的作品有《向太阳》、《火把》、《黎明的通知》、《太阳的话》、《向世界宣布吧》等一系列诗篇。
《向太阳》“以高度热情赞美着光明,赞美着民主”。诗人怀着“囚犯第一次看见光明”的心情,跟着“群众的歌声”走上街头,向见到的一切人们亲切地道“早安”。他回忆起凄惨痛苦、呻吟的昨天之后,兴奋地唱道:“现在好了/一切都过去了”。“太阳出来了”。“太阳的眩目的光芒”,把人们“从绝望的睡眠里刺醒”。“在太阳下”,士兵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人”;少女们在后方“慰劳与宣传”;工友们在“为国家生产/为抗战流汗”……诗人通过对一幅幅洋溢着火热战斗气氛的画面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各个阶层,各种力量,在太阳底下,都在为争取抗战胜利而贡献自己的一切的全民抗战的战斗风貌。这里,讴歌了孕育万物、光照大地的“比一切都美丽”的太阳,既表现了诗人对光明、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也反映出诗人对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力量。
《火把》以一次规模盛大的火炬游行场面为背景,描写女青年唐尼对革命的向往、犹豫和转变的故事。唐尼追求进步但又不能跳出个人感觉的小天地;她感到“生活是一张空虚的网”,因而幻想用爱情来填补生活的空虚。当他正为爱情的痛苦而流着悒郁的泪水的时候,她被李茵邀请去参加火把游行大会,在这“一个火把接着一个火把/无数的火把跟着火把走”的夜晚里,他看到了自己所陌生的“一种完全新的东西”;在李茵的启发下,她认识到了“爱情并不能医治我们/却只有斗争才把我们救起”懂得了“只有反抗才是我们的真理”,她终于变得“坚强起来”,点燃自己的火把,汇入“光的队伍”。诗中充满热情和对于人民力量、抗战前途的信心,表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
《黎明的通知》以“黎明”的口吻借“诗人”之口,“通知”世间万物迎接她的到来。作者是要借此诗告诉中国的广大贫困苦难的人民大众,黑暗即将过去,胜利就要到来,“趁这夜已快完了,请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这首诗给中国的广大军民以极大的鼓舞,激励人们为争取胜利而斗争。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细品艾青的诗歌,不难看出其三、四十年代诗歌的创作个性。
首先,艾青诗歌体现出诗人深沉的忧郁。这浸透诗人的灵魂,也使读者难以忘怀的忧郁。体现了诗人创作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艾青曾被认为“悲哀的诗人”。
在诗集《大堰河》中,诗人以深沉的感情反映中国农村劳动人民痛苦和悲惨的命运,诅咒和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充满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剥削阶级的憎恨的感情,但同时也渗透着忧郁感伤的情绪。读者从诗的字里行间,分明感觉出诗人那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忧虑,仿佛能看到诗人那含泪的双眼和伤痛的表情。
又如《我爱这土地》。从这首诗看,诗人的忧郁决非出于诗人对于生之哀怨、命之茫然的悲叹,而是起因于他那爱国之心紧贴着苦难的大地而触发伤痛。它是现实生活的深刻的观察和思索的必然产物。另外,诗中的忧郁不仅表现出它在反映现实方面所达到的深广度,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有一种坚韧的力度。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在使人忧郁的灵魂深处,结合着对土地真挚的爱和对未来执着地期盼,结合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对理想的坚定信念。
其次,艾青的诗处处显示出变革旧制度、创造新生活的战斗热情。
诗人艾青既是“社会的斗士”,也是“艺术的斗士”。他的诗始终包含着“五四”以来渴求民主、大胆创新的特色。在反映旧社会的罪恶的同时,艾青时常发出呐喊,呼吁人们起来改变旧社会,创造新生活。如《煤的对话》中,诗人最后问: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恨里了么?
死?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这强烈的呼唤,正是当年许多热血青年心底的呼声。
第三,他的诗歌朴素、单纯、语言明快而富有启示性,一方面追求浅显易懂、明白如话,同时又注意语言的暗示性和启示性,因而浅显而不浅陋,明快而不失含蓄。
如《大堰河——我的褓姆》,诗的语言质朴无华,通俗生动,诗人善于以日常口语和朴实的形象来绘景和传情。如写大堰河草率葬礼: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见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在这里诗人仅抓住“棺材”、“稻草”、“纸钱灰”这些十分平凡然而却又是富有特征的物象,勾勒出一幕凄凉的情景,既表现了大堰河受尽凌侮的一生,又抒写了自己对她的深沉哀思。
艾青十分注意语言的容量,他比较出色地把通俗和含蓄结合起来,用平实的语言去表现丰富的内容,正如他所说的:“要以最平凡的外形,蕴蓄着深刻的真理。”他在写到“我”被亲生父母领回去时,并没有铺染大堰河的情绪,只有这么一句呼号:“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这简朴的一句,实则蕴含着千情万状、千言万语,它把这时大堰河的无限悲哀的情景展露无遗了。
此外,《我爱这土地》、手推车》、《向太阳》等,都诗意深刻,但又不流于晦涩。
第四,善于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具体可感的意象,作为诗人思想感情的寄寓,使之形象化。
艾青曾受过西方近代象征派诗人凡尔哈仑、波特莱尔的影响,从中吸取了新鲜、色调、光彩、形象化等艺术手法,但同时也剔除了其中神秘的唯美的色彩,把他的长处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如《北方》中,他摄取了大自然景色的形态、光线、色彩,来表现北方冬日原野的阴冷、荒凉、凄切和动荡不安,抒发对祖国命运的关切之情。
又如《手推车》中,以车的痉挛的尖音象征北方人民的呻吟,以车辙的痕迹象征人民曲折痛苦的道路,以风雪象征苦难的时代、悲惨的现实,来传达诗人深沉的悲哀心绪,使主观感情得到形象的表现。
再如《我爱这土地》,诗人运用暗示、象征、移情手法,在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景物和现象中,融进了感情,注入了社会性意蕴,从而把多灾多难的祖国,表现得形象鲜明,内涵深广,启发人们作无限的联想。
第五,诗歌形式自由奔放,具有散文美。
艾青说:“从我整个创作历程来说,我更多地采取自由诗的形式……断无定行,句无定字,既无标点,也不押韵……我的许多长诗都是以自由体完成的。”
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他的诗脱去了格律的外壳,不讲究外在的形式美,很少注意诗句的押韵和字数、诗行的整齐,常常以散文诗的诗句自由地抒写。但他又提倡好的自由体诗“要有旋律,念起来流畅,像一条小河,有时声音高,有时声音低,因感情的起伏而变化。”由于它虽然脱去了格律的外壳,却没有抛弃诗的内核,做到了“自由”其外,“诗神”其中,所以他的诗并不是杂乱无章,实际是受着诗的章法的制约的。因而他的诗,无论是长诗,还是短诗,都结构谨严,但不呆板;诗行长短不拘,不押韵,舒卷自如,但读起来极其和谐、协调、优美,令人一唱三叹,既具有散文美,也富有优越美。
如《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具有朴素、深厚的散文美。这首诗由两节组成,前一节八行,后一节仅两行,句子长短更见参差。长句宜于委婉贴切表现复杂曲折的感情,音调悠长,也能造成气势,产生宏大的艺术效果,倾吐炽热情感。长短不一,富有变化,形式活泼自由。全诗不押韵,但顺畅自然,悠长、深沉、忧郁的主旋律在字里行间搏动着。诗人还大量采用了排比句:“这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以造成一种急迫的倾诉式的气势。把诗人的感情一浪一浪地推向高潮,是读者的情绪随诗人意识的流动、感情的变化而高涨,产生旋律感。
艾青三、四十年代的诗歌理论也很有见地,他曾发表过《诗与宣传》、《诗与时代》、《诗的散文美》、《诗论》、《诗人论》等诗歌理论著作。他的诗歌创作,都是这些诗歌理论的具体体现。他的诗歌理论,为现代新诗的发展起到了奠定基础和添砖加瓦的作用,是艾青三、四十年代诗歌创作活动中收获的重要成果。
艾青提倡“写诗要在情绪饱满的时候动手,无论是快乐或痛苦,都要在这中国那种情绪浸透你的心胸的时候。”他的《大堰河——我的褓姆》、《我爱这土地》等都是在这种情绪状态下写成的。这给我们的诗歌创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要深入生活,了解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当你有所感触,不管是欢乐还是痛苦,情绪饱满时,才能动手,写出好诗来。
艾青一贯坚持诗人“必须说真话”的创作原则,认为“人人喜欢听真话,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摇撼人们的心。诗人也只有和人民在一起,喜怒哀乐都和人民相一致,智慧和勇敢都来自人民,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艾青三、四十年代之所以能写出许多让广大人民认同与推崇的作品,与他的这一创作主张是分不开的。
艾青长期以来致力于自由诗创作,他认为决定一首诗成败的不是韵脚,而是有没有充沛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大堰河——我的褓姆》就是这一创作主张的成功体现。
艾青在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是继郭沫若、闻一多之后,对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卓著贡献的诗人。了解艾青,研究他的诗歌创作,特别是三、四十年代的诗歌创作,这对于我国新诗的创作、发展及理论研究都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1979年版《艾青诗选》中艾青自叙《我的创作生涯》。、
2、电子科大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现代文学史》。
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辅导材料》。
4、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中国文学百家精品文库》中《艾青诗选》。
5、红旗出版社《历代爱国诗歌名篇鉴赏》。
6、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
7、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诗与感情》。
8、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诗论》。
9、《艾青选集》中《自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