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生命密码发现更好的未来(智慧探索的麦田守望者)
《麦者》,董传军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
□李炳银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仓廪实,天下安。”
这些古来有关粮食重要性的话语,都在明白地强调着粮食与民生、与天下的密切关系。董传军的长篇报告文学《麦者》,书写的对象茹振钢,即是一位几十年来始终将生命理想与粮食——小麦育种研究紧密交合在一起的当代科学家。茹振钢和他的科研团队培育的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百农4199”“BNS型杂交小麦”等品种,特别是“百农矮抗58”,已经累计推广种植3亿多亩,增产小麦200多亿公斤,被誉为“中国第一麦”“黄淮第一麦”,有1000万农民通过耕种小麦而脱贫致富。有人粗略估算,中国每四个馒头中,就有一个来自河南;每八个馒头中,就有一个来自茹振钢的“百农”小麦品种。茹振钢因为小麦育种研究的辉煌成果,2013年获国务院“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很多全国和地方奖项。茹振钢也因此被人们视为当今“神农”,而他自己只谦虚地认可自己是一位“麦者”。
“一颗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和人类。”从这个认识角度上看,像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和茹振钢等等这些科学家,就是以自己的智慧和科学研究在改变世界和人类命运的人们。长篇报告文学《麦者》的作者董传军选择茹振钢的人生事业追求和伟大成果作为写作题材,很有现实历史价值,也非常富有对人物崇高的使命精神、家国情怀、坚韧意志和性格等个性内容的深入开掘条件。
《麦者》真实生动地追踪记述了茹振钢的人生和曲折艰辛的科学道路,在更多对于人物的深层理解感受中诠释了他科学育种的历程,使人在敬佩他科学成果获得的同时,对他的人生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顽强意志、坚韧性格等抱有真诚的敬意。不能说,茹振钢天生就是为小麦育种而来,但是,祖辈的饥饿讲述,他自己因为饥饿而遭受的许多苦难,祖母临终交代“宁愿饿死,不吃种子”的话语等,却是他选择农学,参与小麦育种研究的重要因素。他有幸在学校得到王芳忠老师的关注,后又经其推荐成了育种专家黄光正的门生,这一切都似乎是一种无形的磁场在吸引和助推着他与小麦育种不离不弃。尽管也曾难忍寂寞,因急躁动摇过,但在恩师黄光正的耐心劝导和行动影响下,他重心振作,意志如钢。后来即使有“百农64”研究过程中的曲折和“百农66”的失败经历以及其他一些打击,他也始终毫不动摇,张帆突进。
黄光正曾经告诉他:“搞科研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要有股傻子精神,再苦再难都要坚持到底,一个好的小麦品种往往是熬出来的。”这是一个经历很多的科学家的经验和心声。恩师的话茹振钢听进去了,他勇敢地走向了小麦育种这条充满崎岖艰难的道路,“大地是小麦生命的舞台,小麦是茹振钢生命的世界”,他扎根大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小麦育种的神秘过程中,在这所有的过程中,茹振钢既是一个虔诚勤劳的农民,又是一个睿智严谨的科学家,从自我走向田野,从已知向未知探索,从小麦育种的试验培育平台,跨越自我而融入人间和国家社稷的广阔及高度,担当起人世上伟大的理想使命重担。这,就是科学的高贵,就是人的崇高,就是创造的神奇,就是劳动收获的幸福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