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龄感遇诗三百首(荐读洛神赋九章)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九龄感遇诗三百首(荐读洛神赋九章)(1)

【新书荐读】

洛神赋九章

作者:戴燕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关于本书】

作者从文学、艺术和历史等相关侧面,重建曹植写作《洛神赋》的文学背景与传播过程,以此突破“感甄”说和“思君”说的旧式解读,分析曹植写作《洛神赋》本来的寓意,并探究《洛神赋》跨越千年的文学生命力。

【精彩文摘】

随着《洛神》戏的红遍大江南北,曹植的《洛神赋》也再次进入现代读者的视野。

看过梅兰芳戏的观众,在当年,就有像“同光派”的老诗人樊增祥,模仿曹植的《洛神赋并序》,发表了一篇《演洛神赋并序》,又有像大名鼎鼎的实业家张謇,也发表了《后洛神赋》及《附考》。

值得一提的是,在几年前,早就有北京大学的黄侃写下《洛神赋辨》及《洛神赋跋》,批评某些“好事者”为了增加谈资以“助游谈”,专门编造出曹丕、曹植与甄后恋爱的事来,并由此将《洛神赋》的写作当成是曹植“感甄”,在他看来,这是对古人极不尊重,曹植“进不为思文帝,退亦不因甄后发”,只不过是借此“托恨遣怀”。但是,像黄侃这种学术性的文章,即便也是刊登在现代报刊,影响却极为有限,完全不可能与此后梅兰芳戏的号召力相匹敌。

在被作为“言情”戏来演的《洛神》铺天盖地的影响之下,戏中洛神与曹植的感情,尽管已经被梅兰芳演绎得极为含蓄,可是,由于戏毕竟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改编,很容易也就被当成是对《洛神赋》的一种现代诠释,普通观众在看过《洛神》戏后,再来读《洛神赋》,总是难以摆脱从《洛神》戏中得到的先入为主印象,仍然视《洛神赋》为“感甄”的作品。

无可奈何的学者们自然不肯随波逐流,更不愿意放弃学术话语权,而任凭《洛神赋》这一文学经典,只因为梅兰芳《洛神》戏的风靡一时,就变成社会上的八卦谈资。因此,随着《洛神》戏的声势一再高涨,也就不断地有人发表学术文章,就《洛神赋》进行讨论,论述的重点往往也就在分析它的寓意,究竟是“感甄”还是“思君”?

20世纪关于《洛神赋》的这一段学术史,实在是与现代戏剧艺术的发展并行交错的历史。如果没有《洛神赋》,当然不会有《洛神》戏,可是,如果没有梅兰芳精彩表演的《洛神》戏,吸引无数观众,也很难想象在现代学界,还会有那么多人去热心探讨三世纪曹植的这篇赋,为它发表那么多文章,可以说层出不穷。

在学术界的各种论著中,最值得注意的,应该是1933年沈达材出版的《曹植与洛神赋研究》,这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它的结论,与黄侃十几年前的文章并没有什么不同,不过它是非常有意识地遵循了胡适倡导的“怀疑的精神”,用“疑古”的现代历史学方法,第一个对《洛神赋》之被解读为“感甄”的层积堆累的过程,做了耐心的梳理,指出曹植是在建安时代作家纷纷以“神女”为题材创作诗赋的风气下,写出《洛神赋》的,它既非“感甄”,也非“思君”,只是以“洛神”为题所作平平常常的一个文学练习。

关于《洛神赋》的寓意,究竟是“感甄”还是“思君”,这一争论,如果再要往前追溯,从明清以来大概就不曾停止,由于事关曹丕、曹植和甄后这一段汉末三国历史的文献保留下来的不多,要突破既有的结论相当困难, 20世纪的这一轮新的学术界争辩,因此,不管是在结论还是在史料发掘、论述角度的开辟方面,都不见得有多少创意,大体还是沿袭着明清时代的论述,唯一不同的,就是参与讨论的这一批学人,几乎都出生于20世纪。

这一代学人,他们耳闻目睹梅兰芳演出《洛神》的盛况,对这部新戏的感染力和传播力有切身体会,作为学者,他们也更清楚地意识到,必须要用学术的方式去同梅兰芳竞争,才能抵消《洛神》戏被当作《洛神赋》的现代解释而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

20世纪的这一代学人,是在梅兰芳的《洛神》风行一世并且被奉为戏剧经典的时代压力下,开始进入曹植《洛神赋》的研究的,他们不避重复接二连三地发表长短不一的论文,与其说是要贡献自己新的研究成果,不如说是在一种文化焦虑中表态,以凸显自己的学术立场和学者身份。

(节选)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