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是科普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科普的困惑)
生活好了,人们越发重视健康问题。互联网上,各种健康信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有专业人士谈的,有民间的推荐,各说道理,莫衷一是。
健康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与长寿不能划等号,更多的是体现在个人的生活质量方面。健康科普知识包括共性的问题和个性的问题。
所谓共性问题,是指一个阶段、一个时期所共有的社会性健康问题。如50、60年代的营养不良问题和传染病问题,现阶段的营养过剩和食品安全导致的问题等,属于共性问题。它不仅威胁着全民的健康,还影响着国家的大政方针。这类共性问题的预防和治疗,可以极大的改善全民整体健康水平,需要多角度入手、综合施治。
所谓个性问题,是指每个人的家族遗传、生活、工作环境、生活方式不同而导致的健康问题。这类问题很难改变,但是却影响巨大。比如,京剧演员每天练功,并不懂很多医学知识,但是身体多数不错、且寿命较长。而医生虽然医学知识丰富,但是每天的工作压力和工作环境较差,健康问题非常突出,很少有长寿者。这也是知与行无法统一的原因。
健康科普信息的对与错,受各种因素影响,非常复杂,多数信息无法用科学的方法证实,无法不能证明谁对谁错。这就导致一种现象,信息满天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造成去伪存真难、信息监管难。我们每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同,也会影响自身对健康科普信息的判断和接受程度。
那么如何理解和判断健康科普信息的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从疾病治疗角度看,全面获取流行病学调查的病因和可靠的研究信息。如“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肥胖、吸烟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的密切关系。如果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不管是一级预防(针对高危因素预防)还是二级预防(针对主要疾病的预防),效果会非常显著。
2,针对健康人群的科普重点,在于常识性和共识性知识的获取。如睡眠问题、心理问题、食品安全与健康饮食问题、科学运动问题、健康体检等。这类知识,每年都有权威机构颁发的健康指南和标准,可以作为参考。
3,谨慎对待偏方、秘方、祖传、大师推荐等之类的健康信息,有些甚至具体到教你怎么吃饭、怎么洗澡、怎么喝水、怎么睡觉、怎么走路等等,甚至没有病时,让你吃中药预防疾病。这类信息“你懂得”,如果你觉得好,可能与本人的科学素养有关,别人真的很难说服你。
总之,获取健康科普知识并不难,利用好现有的科学知识,不仅需要主流渠道更多的发声,更需要接受者的科学素养和认知能力的提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