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避寒(古人的奇葩御寒法)

在古代除了生火,

人们还会如何度过冬天呢?

下面介绍古人的“奇葩”御寒法

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

古人如何避寒(古人的奇葩御寒法)(1)

在没有统一供暖的古代,普通老百姓用火炕、火墙取暖,可帝王的做法却很特别:用花椒涂墙。

古人如何避寒(古人的奇葩御寒法)(2)

汉代的皇宫设有温室殿,用花椒捣成的泥涂在四周墙壁保温,再挂上锦绣壁毯、羽毛幔帐,铺上豪华西域毛毯,这就是“椒房殿”。后来,“椒房”还演变为皇后的代称,成为后宫女权的象征。

古人如何避寒(古人的奇葩御寒法)(3)

唐宋时期,人们会用楮皮纸做衣服,称为“纸裘”。它不但御寒、耐穿,而且价格便宜,简直是贫民士子出门首选之物。

除了纸衣,还有“纸被”、“纸帐”。陆游的好友朱熹曾在过冬时以纸被相赠,为此他作诗感谢道: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绵。而纸帐,则是文人雅士喜欢的床具,印着梅花,所以又叫“梅帐”,既御寒,又风雅。

古人如何避寒(古人的奇葩御寒法)(4)

在电视剧上,常常看见古人用“手炉”暖手。手炉是铜锡制的,里面放入木炭,小的还能放进袖子里。

古人如何避寒(古人的奇葩御寒法)(5)

除了手炉外,还有暖脚的“汤婆子”。汤婆子比手炉略大,灌满热水后放进被窝取暖。黄庭坚曾夸它:小姬暖足卧,或能起心兵;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意思是,汤婆子带来的温暖,比娇俏的小妾更让人窝心呢。

古人如何避寒(古人的奇葩御寒法)(6)

古人如何避寒(古人的奇葩御寒法)(7)

清代的李渔,是古代文人中少见的善于工技的人物。他在《闲情偶记》里专门介绍了自己设计“暖桌”的经历:在桌椅下面设计一个抽屉,抽屉里放入炭炉,相当于一个移动火炕。坐在上面看书、写字,再也不用担心双手冻僵了。程序员和码字工们,确定不要来一打?

古人如何避寒(古人的奇葩御寒法)(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