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区崧厦镇改市吗(浙江上虞崧厦地区往事钩沉)

(闲谈崧厦地区乡镇企业历史沿革)

1958年10月的一天,在崧厦大江法华桥旁的赵家台门,崧厦大公社宣告成立。崧厦大公社辖联丰、城镇、镇东、镇西、华镇、三联、四埠、新建(渔业)8个管理区。1959年秋,城镇、镇东、镇西3个管理区合并为崧厦管理区。大公社时期,在大江冯家台门、西油车、太平庵分别开办了红专学校、木工工场、麻袋厂、草绳厂、纸精厂、煤球厂、磨砂厂、炸药厂等;在蔡林北面的荷花塘成立了淡水连,1960年移到了崧厦东庵渡的东南,即民国时期“李源森”竹木行堆场和崧厦知味食品厂(俗称芥菜公司)的旧址。1961年11月,大公社撒销,各管理区转型为人民公社,继续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进行艰苦的探索。大公社偃旗息鼓后,崧厦区委、区公所重新在崧城庙北面的顾家台门挂牌亮相。

上虞区崧厦镇改市吗(浙江上虞崧厦地区往事钩沉)(1)

1964年区里设立用电办公室,所属11个公社各抽调一人,组成农用线路施工队。施工队分测量组、崧厦安装组和沥海安装组。曾当过有线通信兵的沈柏南便在其中。

1965年春,线路施工结束后,临时抽调人员回公社组建农电管理站。沈柏南成为崧厦公社农电管理站负责人,站办公室设在三分场里。农电管理站负责所属农用线路延伸和新增线路架设以及线路巡查维护,并组织培训大队电工,指导安全用电等。从此三分场里逐渐热闹起来。韩家的许高友任三分场场长,场员有陈炳炎、王锦昌、郭如芳,1966年前后,公社兽医站从牛市街迁到了三分场,1966年成立崧厦公社机电联灌站,下属15个大队水稻灌溉,棉花抗旱抽水实行统一调配,统一管理,抽水机统一维修。农机维修点设在三分场南面的广福庵里。

1967年三分场场长

上虞区崧厦镇改市吗(浙江上虞崧厦地区往事钩沉)(2)

许高友在广福庵里创办了粉丝加工厂,具体由叶田生负责。粉丝厂昙花一现,便关门歇业。后来机电联灌站在广福庵里又开办了籽棉脱粒加工场。凡崧厦公社所属大队的籽棉脱粒都轮流来此加工。鼎盛期,加工场有18台皮辊轧机。籽棉脱粒一般在每年10月中旬开始。此时农田灌溉已接近尾声,故而农灌,籽棉加工两不误。1979年机电联灌站迁移到了严巷头红旗桥东侧。后来农机、电力实行归口管理,俞增木任公社农机管理员。1983年魏如良任公社农电站站长,调沈柏南、沈茂成筹建崧厦供销公司。1967年三分场里创办了公社农机修配厂,沈柏南兼任厂长。开始厂里只有郑海潮等3位铁匠师傅,他们除了为维修农机提供服务外,还打铁耙、刮子、茅刀等铁制农具。1970年制造小麦脱粒机时,增加了陈双裕、潘南山、陈根星3位白铁工和章光祖等人。章光祖毕业于安徽矿业学院,1962年经济困难时期,下放到原籍崧厦公社红旗大队(严巷头)务农。1964年崧厦轧花厂厂长严秀林曾三顾茅芦,邀请章光祖进厂。章光祖在厂机修工陈祥荣的领带下,很快成了一名熟练的车床工。虽然他是临时工编制,但月薪按大学毕业生待遇,每月48元。制造脱粒机得到了上虞县物资局的大力支持,并提供了一台样机。动工前,章光祖与陈双裕等人还到嘉兴厂家参观。回厂后,由章光祖负责制图,三位白铁工依样画葫芦,凡能仿制的零件尽量自己加工,大部分零件委托外加工或购买,最终大功告成。脱粒机的性能质量完全符合要求。制造脱粒机依靠手工敲敲打打,且制造成本又高,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造了一台样机后,便停工歇业。

不久农机修配厂转型为农机五金厂,加工小五金产品。当时生产急需一台大型车床。那时大型车床为计划分配物资,而且又十分紧缺,社办企业根本排不上号。于是章光祖、陈双裕等人群策群力,合力攻关,有关零部件到诸暨、杭州等地加工,装配了一台“630型”车床,解决了厂里的燃眉之急。1979年落实中央政策时,章光祖被安排到上虞县建材厂。几年以后,他成了上虞县丝织厂厂长,县政协委员。后来农机五金厂又增设了拉丝车间,为公社水泥制品厂和农户提供线材加工,将0.8厘米和0.65厘米盘圆线材,经过几次牵拉直至粗细符合要求。随着生产的发展,资金的积累,后来厂里车床增加到了4台,产品中增加了汽车专用球形螺帽、蜗轮杆、刹车拉杆等。汽车配件远销上海。

1983年乡建筑工程队更名为崧厦乡建筑工程公司,由王尧甫担任经理。1986年乡建筑工程公司转型为上虞县第六建筑公司,简称“六建”,王尧甫任公司经理。

上虞区崧厦镇改市吗(浙江上虞崧厦地区往事钩沉)(3)

上虞区崧厦镇改市吗(浙江上虞崧厦地区往事钩沉)(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