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李尔个人资料 海边的李尔如戏舞台

今天推送一篇《海边的李尔》的影评。以唏嘘人生作为命题切入,一部挑战观众的观影习惯的作品,挑个沉下心的时间看下去的话,应该能得到不少深入的思考。因为《海边的李尔》图片素材非常少,所以这一篇也会有点挑战大家的阅读习惯。

这两天日剧娘会连续在新片展看片,别忘了去昨天的推送留言,有公仔哦~


国王李尔,有三个女儿,有一天,他把三个女儿叫到身边,说我已经老了,我把我的财产分成了三份,你们三个分别说一下,究竟有多爱我,只要你们能证明你们足够爱我,我就把我所有的财产分给你们。

大女儿说,父亲,我对你的爱犹超越语言,无法用数量来衡量,胜过所有的空间和广大的自由。

二女儿说,我和姐姐一样,爱您才是我人生的幸福。

小女儿说,父亲,我爱您,只会像我的名字,一分不少,一份也不多,爱你,尊敬你,是我的本分。

国王李尔对小女儿无法比拟宇宙山河的爱很不满意,于是把所有的财产都分给了巧舌如簧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并把小女儿赶了出去。

《海边的李尔》跟《李尔王》的故事仿佛是一个映照:曾经德高望重的知名演员桑畑兆吉,因为老年痴呆而被送进了养老院。

送兆吉进去的是他的大女儿和弟子(大女儿和弟子是夫妻关系),为了能够得到兆吉的财产,他们早就逼迫兆吉写下了遗嘱,并哄骗他进了养老院。

某一天,兆吉自己从养老院里逃了出来,带着他的什么也没装的行李箱,连衣服都没换,却没忘记套上他那昂贵的大衣。

走了十几公里来到海边,他突然遇见了他的小女儿,小女儿是情人所生,出生就被母亲抛弃,20几岁的时候曾经因为未婚先孕,而被兆吉从家里逼走。

小女儿是恨他的,因此对他出言不逊,冒犯,但是唯一会给兆吉打电话的也只有小女儿,兆吉说肚子饿,小女儿会去便利店给他买便当,选择店里最贵的,自己却只吃一个饭团。

跟虽然卑微却仍旧爱兆吉如本分的小女儿相比,大女儿在知道兆吉逃跑了之后的反应是,劝老公不要去找,死了更好,大家都解脱。

演员李尔个人资料 海边的李尔如戏舞台(1)

所以兆吉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作为演员,他曾经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风光无限,生活奢华骄纵,连怎么买地铁票都不知道。然而除了演戏之外,他自大狂妄,粗暴,多情却不愿负责,听信大女儿和弟子如同蜜糖一般的谗言,把带着孩子无处可去身无分文的小女儿从家里逼走。

这样矛盾的人生,在他得了老年痴呆之后仿佛戛然而止,外面的世界渐渐忘记了他是谁,忘记了他曾经的风光,和在艺术上的造诣,所有的财产被女儿夺走,自己却被送进犹如“地狱”一般的养老院。

他的人生,就像李尔王一样,仿佛拥有着世人羡慕的绚烂和华丽,却在登上顶峰之后,以肉眼不可见的速度,迅速地衰落,枯萎,遍体鳞伤。而面对这样的人生,清醒或是不清醒?谁也说不上来究竟什么才是更好的方式。如果痴呆能够将对人性的失望,生命的沉痛抹去,又何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演员李尔个人资料 海边的李尔如戏舞台(2)

总的来说,电影的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

整个电影的场景展现,是舞台剧式的,只有少数几个场景,海边,养老院门口,公路上,以及车上相对来说,静态感较强,信息的提供量也比较少,而且演员的台词表演也是是舞台剧式的,相对更用力,唯独肢体表演却是电影式的,带着日常的散漫感,这就免不了让观众有些坐不住,也让电影的整体逻辑偏弱,很多情节需要靠猜,容易让人产生“为什么来到了这里?”的疑问。

当然,因为场景给出的信息量相当少,对于演员本身表现力的挑战还是相当大的。比如说黑木华饰演的小女儿,对于悲惨的过去,她是愤愤不平的,有点焦躁不安的,甚至也许性格本身也是有点叛逆的,这些都必须通过她走路,站立,说话的语气和小动作来表现,不然角色的矛盾建立不起来,观众无法理解角色,冲突和戏剧性也会减弱。

演员李尔个人资料 海边的李尔如戏舞台(3)

那么导演为什么选择了用电影的外壳来承载一个舞台剧性十分强烈的内容?这个问题一直到后半段兆吉一个人在海边的表演,才得到解释。

当时小女儿跟他告别,说自己活不下去了,然后一个人走远,脱掉鞋子了海里,兆吉自己在原地说起了《李尔王》中和小女儿相见以及小女儿死去时候的台词:

“请不要去取笑我,我是一个非常愚蠢的老头,活了八十多岁了,不瞒您说,我怕我的脑子也有点不健全,我想我应该认识您,也可能认识那个人,但我不太确定,因为我全然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方。。。”

“你在流着眼泪吗?请你不要哭啦,要是你有毒药为我准备着,我愿意喝下去。我知道你不爱我,因为我记得你的两个姊姊都虐待我,你虐待我还有几分理由,她们却没有。”

“我可怜的傻瓜给他们缢死了!不,没有命了,为什么一条狗,一匹马,一只耗子都有生命,你却没有了一丝呼吸?你永远的不回来了.....”

演员李尔个人资料 海边的李尔如戏舞台(4)

这些表演,究竟是痴呆的他,仍旧不曾忘记对于演戏的表达,还是他半真半假,也许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的真相而吐露的心声?

这些表演,只有舞台剧式表现,才能给观众一些想象的空间,也只有舞台剧式的表现,才能让这个于或疯癫或清醒的人,告诉世人,这一生这样度过,他的无奈和沉痛。

《李尔王》的最后,莎士比亚写到“不幸的重担不能不肩负,感情是我们唯一的言语,年老的人已经忍受一切,后人只有抚陈迹而叹息。”

时光也好,人生也罢,谁也无法料想走到终点,它给出的答案是什么。真正的戏剧性,往往来自来自于生活。人生这条路,走着走着,可能发现是走对了,也可能错了。但不管对错,能不能挽回,必须走到终点去,就反而有了种残酷而又坚毅的美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