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梨园待花开(梨园流芳粉墨春秋)

作者:吴辰

10月9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谭门第五代传人谭元寿先生在京逝世,享年92岁。

谭元寿出身于京剧世家。从清末投身梨园行的先祖谭志道开始,谭氏一门的家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国京剧的发展史。此后,经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到谭正岩,谭门已经延绵七代,倏忽百年。谭门及其代表的中国京剧演的是粉墨人生,发扬的却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春日梨园待花开(梨园流芳粉墨春秋)(1)

谭门三代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谭元寿、谭小培、谭富英)。

春日梨园待花开(梨园流芳粉墨春秋)(2)

谭元寿。

春日梨园待花开(梨园流芳粉墨春秋)(3)

影片《定军山》剧照。

春日梨园待花开(梨园流芳粉墨春秋)(4)

谭元寿在电影《沙家浜》中饰演郭建光。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

春日梨园待花开(梨园流芳粉墨春秋)(5)

谭元寿幼时和父亲谭富英同台演出《汾河湾》。

谭门七代 百年传奇

也许在一些人心中,传统约等于守旧,而因“传统”被列为国粹的京剧则在百年间不断锐意创新。谭氏一门之所以能在京剧界长盛不衰,创新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

戏剧和电影,可以说是两种风格迥异的艺术形式,但是在中国,第一部电影居然是由戏剧演员领衔出演的,这位演员就是谭门巨擘谭鑫培。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观看西洋电影后,想要拍摄一部中国人自己的电影。于是,他找到了当时已是花甲之年的谭鑫培,邀请其出演电影的主角。时值晚清,抱残守缺之风日盛,而锐意创新之举往往困难重重。但是,面对电影这种新生事物,当时已是京剧名角的谭鑫培并不保守。为了适应无声电影的艺术特点,他选取了传统剧目《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几个动作性较强的片段进行表演。影片《定军山》拍摄完成后被送至前门外闹市放映,据说一时间引发观影热潮。只可惜,这部中国电影史上的开山之作遗失已久,我们无法从银幕上一睹谭鑫培的舞台英姿。但是,仅从现存的剧照就能感受到其所扮演的黄忠老当益壮的精神,举手投足间,三国时的名将似乎又活转了过来。六十岁的谭鑫培与刚诞生的中国电影拥有不解之缘:正是有了谭鑫培这样的梨园老将开道,中国电影才能继承传统、开创辉煌。

谭氏一门与电影结缘的不仅仅是谭鑫培一人。谭鑫培出演《定军山》26年后,1931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此后,有导演想将京剧艺术搬上电影银幕。导演尹声涛找到了当时风头正健的谭富英。谭富英与搭档雪艳琴两人同台演出了京剧名段《四郎探母》,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戏剧电影。谭氏一门两度在中国电影史上开时代先河,可以称得上是一段影坛佳话了。

谭元寿也与电影有着不解之缘。《沙家浜》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出现代京剧,任谁都能多少哼唱上两三段。1971年,《沙家浜》被拍成电影,将郭建光、阿庆嫂等英雄人物形象送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这部影片中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的扮演者正是谭元寿。谭氏一门百年锐意创新,始终致力于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方占得百年风流。

百花齐放 百脉汇通

京剧流派众多,这些流派像一条条小河,汇聚成了京剧这条大江,共同推动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流派之所以能成为流派,靠的并不是某专家的评定。从四大徽班进京以来,演员们来自五湖四海,观众也是形形色色。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演员们不断适应时代和观众的需求,调整自己的演出风格,最终形成了京剧艺术百花齐放的绚丽景观。

京剧名家数不胜数,流派也多到难以计数。仅谭氏一门,即能分出新、老谭派两个流派。而京剧生旦净丑四门行当唱功不同、唱法各异,从中再派生出来的流派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梅尚程荀”指的是人们所熟知的京剧名家——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分别是“梅派”“尚派”“程派”“荀派”旦角艺术的开创者。梅兰芳的正直坚毅、尚小云的刚烈侠义、程砚秋的委婉曲折、荀慧生的热烈活泼不仅体现在他们塑造的舞台人物形象中,也体现了其自身性格。正所谓,戏如人生,这些京剧大师不是在演戏中人,而是在戏中演自己。旦角的各个流派相得益彰,为京剧贡献出了一大批经典的女性形象。

除了“四大名旦”外,“四大须生”更是一人一格。谭门工于老生,谭鑫培更是高举“谭派”旗帜,此后须生也大多与“谭派”有些渊源。“四大须生”中的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各成一派,却又悉出谭门,这足以见得京剧传承旺盛的生命力。净行更是如此,所谓“无净不学裘”,裘盛戎先生开“裘派”一门,开枝散叶,名满华夏,又是另一段梨园佳话。

此外,还有麒麟童周信芳先生在上海开“麒派”一门,开南路老生之先河,让京剧在江南地区发展壮大,以致有“北有梅兰芳,南有周信芳”的美誉。

国粹京剧 活力永续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占香港,屡次邀请当时居住在香港的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为其表演京剧,以达到其文化侵略的目的。梅兰芳推辞不过,便灵机一动留起胡须。梅兰芳工于旦角,演旦角自然是不能有胡子的,他这样做无疑是在告诉日军自己已退出舞台多年,不能再登台演出。日军看到梅兰芳意志坚决,也只好作罢。虽然梅兰芳一生演戏无数,但是这一出“蓄须明志”的好戏才是他无法被超越的经典。通过机智与果敢,梅兰芳完美地诠释了京剧的精神,也向世人展示了国粹的真正魅力。

在当时的京剧界,与梅兰芳同样“蓄须明志”的大师不少。北平沦陷后,与梅兰芳同样工于旦角的程砚秋干脆离开城市,带着一家老小隐居西山,以务农为生,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戏里戏外皆是人生,这些京剧大师高超的艺术造诣与他们坚毅隐忍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

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风起云涌中,京剧一直在展现时代的发展变化。在战争时期,京剧常常成为冲锋的号角,诞生于延安解放区的《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等新戏将严肃的政治主题与平易的京剧情节相结合,成为解放区重要的动员力量。在抗美援朝期间,谭小培、侯喜瑞等老京剧表演艺术家在古稀之年纷纷主动加入义演队伍,他们不仅以自己的精神力量鼓舞着前线战士,还将义演所得全部捐献给志愿军队伍。和平时期,《林海雪原》《沙家浜》《红灯记》等京剧是人们心中永不消逝的经典,《孔繁森》等剧目则为时代立下一座座丰碑。每年春晚,压轴的总是京剧,在艺术大师的倾情演绎中,传统的艺术与新时代精神结合得天衣无缝,古老的京剧与崭新的未来碰撞,不断激起耀眼的火花。

斯人已逝,谭元寿等诸多京剧先贤为京剧注入了精气神,谭正岩等一批新锐京剧表演艺术家的成长和成就向人们不断展示着京剧的创新和活力。其实,京剧的活力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力。在传承与创新中,京剧不断延续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吴辰)

原标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先生逝世 梨园流芳,粉墨春秋

来源: 海南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