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师的悲剧(野生国师之死)

核心提示

野生国师的一大危害,是垄断“爱国”话语权,裹挟民粹、挑动对立,进而让整个社会失序。


最近,关于国内的、俄罗斯的“野生国师”们的新闻不断。对于这些新闻本身,这里不做分析。

只是由这些事,我想起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野生国师——北一辉。

国师的悲剧(野生国师之死)(1)

日本军国主义“野生国师”北一辉

要说现在的野生国师们玩的这些东西,无论是打着爱国的旗号批斗资本,还是叫嚣鼓动“必有一战”,或者利用代际冲突挑起矛盾,甚至裹挟民粹割韭菜……都是北一辉当年就玩剩下的东西。

就是这么一个天天把“爱国”挂在嘴上的人,最终在日本掀起军国主义狂潮,不仅让他的国家陷入穷兵黩武的死局,就是他自己,也死于被天皇下令剿灭的兵变中……

01

1937年8月19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后一个多月,一批在一年多前发动“二二六兵变”的犯人被处决。

北一辉也在这批被处决的犯人中。临刑前,与北一辉关系密切的西田税问:要不要按照惯例高呼三声“天皇陛下万岁”?北一辉用“饶了我吧!”回绝,平静赴死。

1936年的“二二六兵变”,奉北一辉为精神导师的皇道派军官,打着“尊皇讨奸”的旗号,高喊“昭和维新”冲进首相官邸,封锁了陆军省和参谋本部,包围了东京警视厅。

国师的悲剧(野生国师之死)(2)

二二六兵变打出“尊皇讨奸”的旗号

内大臣斋藤实、财政大臣高桥是清、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等官员被刺杀,天皇侍从长铃木贯太郎身负重伤,首相冈田启介侥幸逃过一命。

就连政坛元老西园寺公望、牧野伸显都遇到了袭击,兵变的军队甚至一度占领了东京市中心。

裕仁天皇得到消息后勃然大怒,下令平叛,甚至放言:“如果陆军大臣无能为力,朕就亲率近卫师团去平定叛乱!”

2月27日傍晚,北一辉被捕,后以思想教唆罪和政变主谋罪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

从表面上看,北一辉的言行都充满了“忠君爱国”的意味。

发动“二二六兵变”的军队发布了一份经北一辉审核的《蹶起趣意书》,声称日本能万世不坠,得力于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但现实政治中的元老、军阀、官僚、政党等却破坏了天皇亲政爱民的传统,所以必须以肃奸的方式摧毁现有权力结构,实现天皇亲政。

在被右翼奉为纲领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纲》一书中,北一辉更是明确提出,要发动天皇大权,作为改造日本的根基,由天皇直接依靠军队和退伍军人统治国家。

一次意在促成天皇亲政的军事政变,为什么会被天皇亲自下令镇压呢?一个处处打着维护天皇统治旗号的“野生国师”,为什么会死在天皇的震怒中呢?

02

首先,北一辉之死,是因为他挑起争斗,破坏了天皇精心安排的政治框架。

日本当时的政治体制,是以天皇为中心,在周边以内阁、军部、法院、枢密院等辅弼机构组成一个圆圈。这个圆圈,既是天皇统治的对外辐射圈,也是消解外部冲击力的保护圈。

这个圆圈内的任何机构,做出的任何重大决策都需要天皇认可,但如果遇到社会不满,这些机构就必须站出来承担全部责任。

所以,天皇也在刻意维持这个圆圈内不同机构之间的势力平衡,以使自己能长期处于超然且安全的位置。

但是,北一辉却以维护天皇,实现天皇亲政为名,打破了天皇苦心经营的辅弼机构之间的力量平衡。

国师的悲剧(野生国师之死)(3)

开创日本近代化道路的明治天皇

1930年,英美日法意5国在伦敦召开海军裁军会议,日本首相滨口雄幸不顾海军反对在遏制军备竞赛的条约上签字。

北一辉马上跳出来攻击滨口雄幸,按照日本宪法,“天皇是陆海军统帅”,内阁无权决定海军舰船规模,滨口雄幸这么做,侵犯了天皇的统帅大权。

北一辉的这一论调,给日本右翼势力及时递上了一把合法夺权的刀子。在野党借此发动了倒阁行动,极端分子则直接对滨口雄幸发动刺杀。

收益最大的,当属日本军部。北一辉的论调,不仅让军队独立于政府系统,还反过来进一步把持政府系统。

仅仅两年后,日本首相犬养毅遇刺身亡,日本的政党制内阁终结。政党被打倒了,议会没权了,内阁被军部把持了……

军部一家独大的局面,意味着此前辅弼机构的势力均衡被彻底打破,天皇原本安全且超然的地位也没有了,很多时候不得不向军部妥协。

所以,得知“二二六兵变”的消息后,裕仁天皇坚决命令镇压:“杀害朕的股肱老臣”,“不应予以任何宽恕”。同时还抱怨:“陆军简直是在掐朕的脖子!”

03

其次,北一辉之死,是因为他挑起代际冲突,让军队失控。

当时的日本,正在从明治维新后的崛起和大正繁荣中跌落,大萧条的到来,让日本人原本熊熊燃烧的滚烫欲望,突然就撞上冰山。

这中间,中下层军官,尤其是底层出身的青年军官,正是梦想和现实撕裂感最强的一群人。

此前,由于接连在日俄战争、甲午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日本军人,尤其是军官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声望,被称为是国家的精英和支柱。

当时,日本的青年军官,大多是出自陆军士官学校和海军兵学校。这两所军校再加上东京帝国大学,就是当时日本大学里的TOP3。

军校不仅不收学费,而且还有补贴,更重要的是毕业就可以成为受人敬仰的军官。所以,相比东京帝国大学,这两所军校更受底层出身的青年青睐。

换句话说,当时日本的中下层军官,大多数是“小镇做题家”。他们从社会底层靠“做题”脱颖而出,考入军校,所以对自己的未来和借此改变家庭命运都充满着期望。

但是,随着大萧条的到来,摆在这些青年军官面前的,一边是身处繁华的高消费高房价,另一边则是家庭的贫困状况得不到改善。

国师的悲剧(野生国师之死)(4)

电影《二二六兵变》剧照

这种梦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青年军官一方面痛恨资本和财阀,另一方面则对身居高位的前辈们心存不满。

在青年军官看来,那些身居高位的前辈,当年捞上了仗打获得了军功,现在却以各种借口躺在功劳簿上不思进取,成为挡在后辈们上升之路上的老朽。

1931年策划九一八事变的石原莞尔,短短的几年时间就从中佐升任少将。1936年,当他试图阻止后辈们策划入侵华北时,后辈参谋武藤章当面嘲讽:我们只不过是在重复前辈在满洲干过的事情,有什么不对吗?

在武藤章等后辈军官的眼中,像石原莞尔这样的前辈军官阻止他们搞事情,就如同屠龙少年变成恶龙的故事。

04

北一辉早年全力投入中国的辛亥革命,这段经历尤其是他最推崇的好友宋教仁遇刺事件,让他从中悟出了两件事。

第一,所谓革命运动无非是军队运动,其主体是军队的下层阶级。

第二,代议民主制在军事独裁面前不堪一击。

基于这样的认识,北一辉从日本军队存在的这种代际冲突中看到了机会。

一方面,他以军国主义思想极力迎合中下层军官。《日本改造法案大纲》的核心思想,一是打倒资本和财阀,均贫富;二是让打倒老人政治,让军队接管社会,给年轻人施展空间。

国师的悲剧(野生国师之死)(5)

当青年军官发出“值此城市,军人之薪已无以立足”的感叹时,北一辉则大声疾呼日本的高房价让“忠者饮恨”,“均贫富乃日本社会不容耽搁的大任”……

另一方面,他通过西田税等人,团结了大批少壮派军官,散布“尊皇讨奸”的思想,以清除挡在他们上升之路上的老朽们引诱他们入局。

此外,北一辉还将自己收到的大量政治献金用于资助少壮派军官活动。由此,在北一辉周围,吸引了大批奉他为精神领袖的皇道派军官。

就这样,北一辉打着“忠君爱国”的旗号,实际上却截断了军部对中下层军官的指挥链。

军部那些占据高位的统制派,主张利用政府的威权联合官僚、财阀,掌握内阁实权。他们对北一辉的做法并非没有察觉。但是,由于军部在北一辉的军国主义思想中获益最大,所以他们一直都在暗中纵容北一辉。

甚至,直到发生“二二六兵变”,天皇下令剿灭,军部还在犹豫,还想进一步榨取北一辉身上的价值。

但是,由于天皇的一再催促甚至是震怒,再加上这次兵变刺杀了多名出身于海军的将领,海军第一时间采取行动,两支舰队分别进入了东京湾和大阪湾。

最终,军部下定决心镇压,北一辉第一时间就被抓捕。统制派借此对军队实行大规模“整肃”,终于牢牢抓住了军队的控制权。

05

再次,北一辉之死,是因为他垄断“爱国”话语权,裹挟民粹,让社会失序。

北一辉鼓吹对内均贫富、限制私产,发动自下而上的革命,让天皇亲政,让军队接管社会;对外则推行大亚洲主义,宣称要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帝国。

这些主张,极大地迎合日本底层既想打倒贪腐无能的官僚,又想分享财阀资本家的财富,还想称霸亚洲及至世界的迷梦。

1921年,受北一辉思想影响的朝日平吾刺杀了安田财阀的首脑善次郎。

朝日平吾宣称想组织社团改变社会,遍访资本家募资未成,因而决定“诛杀一、二彼等奸富的代表人物,使其反省悔悟”。

朝日平吾的做法与北一辉的主张呼应,受到了日本社会的普遍同情。2个月后,受朝日平吾的鼓舞的中冈良一就刺杀了首相原敬。

1930年,北一辉攻击首相滨口雄幸在遏制军备竞赛的条约上签字,侵犯了天皇的统帅权。不久,滨口雄幸遇刺。

1932年,北一辉追随者又刺杀了主张通过谈判解决中国东北问题的首相犬养毅。

国师的悲剧(野生国师之死)(6)

刺杀犬养毅的“五一五事件”庭审现场

在审理凶手时,日本民众群情汹汹,有人给法庭送来35万人签名的血书,也有人寄来自己的手指头相威胁……最终,这些凶手在“爱国”的名义下统统被从轻发落。

1935年,陆军中佐相泽三郎因不满军务局局长、统制派核心人物永田铁山打压皇道派,闯进永田的办公室,用军刀将其劈死。

在审判过程中,相泽三郎再度成为审判席上的明星,舆论对其充满同情。

北一辉的支持者屡次行凶危害社会安全,但总能通过裹挟民粹而引发广泛同情,甚至被从轻发落,这也让他的支持者更加有恃无恐。

就这样,“爱国”的话语权逐渐落入北一辉及其支持者的手中,对持异见者,口诛笔伐、人肉搜索那都是轻的,刀枪相向才是常态。

如此一来,日本政界人人自危、噤若寒蝉。日本就像一趟失去制动的列车,只能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06

最后,北一辉真的像他标榜或者说看起来那样“忠君爱国”吗?

早在1906年,北一辉就自费出版了《国体论与纯正社会主义》一书,以社会主义者自居的北一辉,在这本书中否定了日本一直推崇的、建立在“天皇主权说”基础上的“国体论”。

这本书虽然出版后5天就遭到封禁,却受到日本当时不少知名人士的好评,日后更是被誉为日本近代政治思想史上的巨著。

北一辉因为自己的理想在日本受挫,开始全力投入到中国的辛亥革命当中,寄望通过中国革命的成功反过来影响日本。

国师的悲剧(野生国师之死)(7)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被捕后的北一辉向宪兵坦陈,他是在参加中国革命后,看到中国因为缺乏有公信力的领导中枢而造成军阀割据、政局动荡,才意识到万世一系的天皇对日本来说是一种幸运。

他还私下跟人说:“(兵变)如果是我领导”,“一开始就应该封锁宫城诸门,拥立天皇,断然执行大权”。

显然,北一辉所谓的“尊皇”,所谓的意识到天皇的可贵,并不是思想的转变,而是对天皇这个工具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私藏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图谋。

1930年,北一辉在抛出首相滨口雄幸侵犯了天皇的统帅大权论调时,就曾在私底下做出如下表述:“把一切权力都归于天皇,那么统归的结果,就是天皇成为木偶。”

为了能够利用天皇,北一辉曾经很卖力地试图接近天皇。

1920年,北一辉刚从上海回到日本,就给当时还是皇太子的裕仁献上了中国版的《华严经》。

后来,北一辉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发动舆论深度介入了皇太子裕仁的选妃事件。为此,他还获得了太子妃家族的专程致谢。

但是最后结果,北一辉并未能掌控裕仁,反倒是死在了裕仁的盛怒之下。

对此,北一辉倒是很坦然地写下俳句:“被小皇帝夺去铠甲岂有不败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