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河舞厅是什么曲风(漠河舞厅这首歌为什么会火)
1.爱情:纯真年代
最近,柳爽的《漠河舞厅》火的一塌糊涂。
短短几天时间,在抖音的播放量就超过10亿次,
相关话题也登上热搜榜首。
登上热搜
抖音上的漠河舞厅
让它突然爆红的一个原因,是歌曲背后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一次,柳爽开车到漠河采风。
在这座中国最北方小城的一个舞厅,一位独舞的老人引起他的兴趣,
经过攀谈,他了解一段不为人知的爱情故事。
老人名叫张德全(音)。
上个世纪80年代,他与妻子康氏因舞结缘进而走到一起。
1987年5月,大兴安岭发生特大火灾,211人因此丧生,
其中,就包括张德全的妻子。
二人未曾有过孩子,此后30余年,他也未再娶。
张德全也从一个青年变成中年,继而变成了一位踽踽独行的老人,
30多年时间里,他不定期到漠河的一家舞厅跳舞。
柳爽拍下的独舞老人
或许对他来说,只有起舞的时候,才是离妻子最近的时刻。
征得老人同意,柳爽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漠河舞厅》,
并模仿张德全的口吻给妻子写了一封信,取名《再见了晚星》。
其中,柳爽用诗意的文字写了张德全与妻子常去跳舞的那个仓库:
橘灯在头顶摇摇又晃晃,蟋蟀弹琴,海棠梳妆。
一生只爱一人,一生守护一人。
这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爱情童话,
满足了今天人们对于爱情的绝大部分美好想象。
而对很多人来说,1980年代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干净与纯真。
作家野夫曾写过一篇小说,名字就叫《1980年代的爱情》。
他后来在接受访谈时说,那个年代,浪漫而哀伤的爱情举不胜举。
相比较今天,充斥于男女关系的闪婚闪离、暧昧、物质利益等字眼,
《漠河舞厅》背后所展现的爱情观更显弥足珍贵。
有人对此评论道:
看看这个暧昧横行的时代,已经能很少人敢真正坠入爱河,
多的只是快餐爱情,熬不过时间,以及其他。
从这个意义来说,《漠河舞厅》的走红,
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寄托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其实,类似的走红歌曲,过去这些年里并不鲜见。
从比较久远的《小芳》、《丁香花》到最近的《可可托海的牧羊人》,
说的都是同类的故事。
尤其是《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全网播放量以十亿计。
而据创作者王琪透露,歌中牧羊人痴等养蜂女的故事是虚构的,
他本人甚至都没去过可可托海。
尽管如此,却依旧抵挡不住人们对歌曲的喜爱。
当面对现实的残酷时,人们习惯从回忆中去寻找美好来对抗,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还会不自觉地加入自己的想象。
这或许是《漠河舞厅》走红的另一个原因。
2.怀旧:一种消费
“舞厅”二字本身,就是个很有年代感的名词。
上个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
舞厅在全国各地兴起,舞厅以及交谊舞成为时尚新潮的代名词。
整个社会,
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
都积极支持自己的干部职工群众学舞。
各色各样的舞厅相应而生。
后来靠收藏发家的马未都,当时也脑袋一热,
拿出全部身家开了一家“海马歌舞厅”。
《海马歌舞厅》剧照
当时舞厅的景象,就像宝石老舅在《野狼Disco》里唱的那样:
左手一瓶大绿棒儿、右手霹雳手套,金曲野人的士高……。
当时的舞厅,对社会上大多数人来说,是个复杂符号:
既是学技术、交朋友的平台;
也是不良青年的聚集地。
后来,舞厅盛极而衰,取而代之的是酒吧、迪厅等场所。
当年出入舞厅的年轻人,如今大多已步入老年。
这支队伍也出现了分化,有的跳起广场舞;
有的还会去舞厅,找寻昔日的回忆。
柳爽在歌曲中提到的舞厅,位于一间地下室,牌匾普通,样式老派。
这个舞厅依旧在营业,一张门票5元钱。
而对全国范围内的舞厅经营者来说,
现在还坚守着这样老歌舞厅风格的也不多了,
大多数经营者都处于亏本状态,靠的一份情怀在支撑着。
岁月可以流逝,但记忆却不会老去。
当年那段灯红酒绿、轻歌曼舞的生活,
给那一代人留下的印记是无法消除的。
尤其对于漠河这样一个偏远小城来说,它的发展变化比较缓慢,
城里的舞厅,还保留有80年代舞厅的大部分模样,
这样的画面,一下子就能戳中很多怀旧者的心房。
他们在助推着《漠河舞厅》走红,也在怀念自己曾经的青春岁月。
而对整个社会来说,怀旧带来的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最近几年,社会上曾刮起过一股怀旧风。
比如《那些年》、《致青春》、《匆匆那年》等等,
电影《那些年》剧照
电影《致青春》剧照
电影《匆匆那年》剧照
就是对人们怀旧情绪的消费。
《漠河舞厅》的翻红,据说就是算法根据社会情绪选中,
进而在短视频平台上力推升级的。
有意思的是,
《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带动了故事背景地阿勒泰的旅游业爆红,
漠河市文旅部门似乎也从中获得某种启示,
当地领导表示,《漠河舞厅》像歌曲《成都》一样,
可以成为当地的文化符号。
未来计划找到合适位置复原老舞厅,让这个符号继续扩大。
不过,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
这种怀旧消费,更像是一种快餐文化,
只会在特定场所、被特定年代的符号引发特定的岁月感慨。
对大多数人来说,因旧舞厅带来的怀旧情绪是短暂的、表层的。
随着新的怀旧作品出现,原来的作品终究会被覆盖。
3.玩梗:流量狂欢
对于那些混迹于互联网的人士来说,
每个爆红的作品,都是他们借机玩梗的狂欢。
随着《漠河舞厅》的走红,与之相关的二次创作也被激发。
岩井俊二《情书》的画面被用来诠释《漠河舞厅》的故事。
“康氏,信件纷繁,不及我思念的万分,苦难已过,
世界大好,我也老了许多,漠河新建了更多美丽的矮层建筑……”
《情书》剧照
《白日焰火》中廖凡的独舞
《山河故人》中赵涛的独舞
《白日焰火》、《山河故人》等一批以80、90年代为背景的影视剧,
也被拿来配上《漠河舞厅》。
更搞笑的是,除了柳爽放的动图外,
互联网上出现了至少3位“独舞的张德全”。
更有甚者,工地版、乡村版、地铁版,
甚至是为配合歌词“杀人又放火”而出现的讨债版,
《漠河舞厅》的各种改编版本也不断出现。
一批又一批网红来到漠河,到当地那家舞厅去找张德全。
舞厅老板不得不公开表示,请不要再来找张德全。
创作者柳爽的心态,也从歌曲走红初期的兴奋、愉悦变为疑惑、不适。
他在公众号发文透露,
截止他发文为止,各平台《再见了晚星》一文侵权数粗算23篇,
投诉成功并撤除的仅2篇;
共11家媒体、记者、导演、主播联系他及团队,
希望采访或记录张先生本人并所要老人联系方式,均回绝;
数以万计的恶搞、DJ改编,嬉皮搞怪,夜店酒吧,
不合时宜的广告博主,当作背景音乐进行娱乐传播。
他最后发文表示:
别推了,可以了,再刷就变味了。路走慢点挺好的。
柳爽的博文
但是,事情显然已经超出了柳爽的控制。
在众多二创者眼中,漠河在哪、舞厅是啥样,
张德全是什么人,他背后有什么用的故事,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它现在红。
红,就有流量,有流量,就有资源,这才是他们最为关心的。
讽刺的是,这些二创作品,
某种程度上,又对《漠河舞厅》的走红起到了助推作用。
庆幸的是,狂欢的媒介并没有找到故事中化名“张德全”的那位老人。
漠河舞厅的老板也表示,不管赚不赚钱,都希望能把舞厅开下去,
希望漠河的老人夏天去广场上跳舞,冬天冷了能来舞厅跳舞。
这些,或许才是这场网络狂欢背景中最温暖的底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