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仪都有什么作品(男神上官仪从)
一场动乱,10岁的上官仪经受了家国剧变的考验。
他,出身贵胄,富贵天注定,自小与父亲上官弘出入隋炀帝在扬州的离宫——江都宫,江南的繁华尽收眼底。
彼时的隋王朝如日中天,营建洛阳,修通运河,开创科举,改革吏治,通使西域。此时的他,锦衣玉食,仗着父亲是皇帝管家的荣光,天真地以为搭着隋朝国运昌隆,此生可以“躺平”。
世事难料,隋末农民起义最终祸及了他的美梦。公元618年,因各方矛盾尖锐,隋炀帝部下发动兵变,其被杀身亡。上官弘一家也惨遭乱军杀害,而他机灵地藏在佛龛后面,保住了性命。
此后,他如同惊弓之鸟,削发为僧,很长一段时间,只能与青灯古佛为依为师为伴。
兵荒马乱之下,他一边苟且偷生做和尚,一边把全部心思都放在读书上——钻研佛家典籍,这也为其诗文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此后,40余年,上官仪完成了从“和尚”到诗人,从进士再到宰相的华丽蜕变。他,以毕生的心血把诗歌当成工艺品来打磨,推陈出新打造的“上官体”风行一时,也为初唐诗坛留下了过山车式的传奇故事。
上官仪的人生就像过山车,高光和低谷时刻,都由不得自己做主。
上官仪,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人。上官氏作为世家大族,家人代代做官。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曾在北周为官,上官弘由周入隋,到隋炀帝时,已官至江都宫副总监(行宫总管)。
很小时,他就跟着父亲到扬州生活,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甚至还去江都宫玩耍,大场面没少见。
来源:摄图网
公元618年,农民起义军把持河南大部区域。彼时,身在扬州的隋炀帝返京受阻,右屯卫将军(禁军)宇文化及发动兵变,弑杀了隋炀帝,上官弘一家也遭杀戮。上官仪因藏匿,保住了性命。
隋朝分崩离析,对10岁的他而言——国破家亡,无立身之处。这种生与死的大场面,成了他人生中第一个至暗时刻。
此后,为逃避追杀,他剃光头发,出家为僧。
从衣食无忧到一无所有,这种悲惨凶险的逆境没有吓到上官仪。身在乱世,青灯古佛之地除了安全,还能读书识字。小小年纪的他,一边潜心钻研佛典,精通“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一边尽力去接触新知识,“兼涉猎经史,善属文。”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勤奋加聪慧,又有家学渊源的深厚底蕴支撑,他在典籍中实现了从“和尚”到“诗人”的完美转变,凭借诗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喜。
科举制创立时已明确以诗赋取士,所以学诗和写诗成了有识青年的必修课,这个道理父亲已灌注到他骨子里。他通过佛经的学习,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功底;此外,他从小受齐梁诗风的耳濡目染,对应制诗的创作也烂熟于心。
公元626年,19岁的帅小伙上官仪,身形魁梧,体貌丰伟。他,有知识,会作诗,善写作,口齿伶俐,人缘也不错。在前宰相杨恭仁的举荐下,他赶赴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高中进士,他的人生迎来了第一个高光时刻:进入“体制”。
后来,凭借诗文写作的才华和迎合上意的技巧,他成为大唐以进士出身而拜相的第一人,这也是他人生的第二个高光时刻:位极人臣。
他,做诗人,得心应手;然而,做宰相,把人生彻底推入了低谷。
公元626年,上官仪以进士身份,被授为弘文馆直学士,累迁至秘书郎(保管皇家经籍图书),为唐太宗起草诏谕。此外,他还参与宫廷宴集,侍宴创作应制诗。
凭借博学多才和良好人缘,唐高宗时期,他仕途步步高升。
公元648年,上官仪因参与《晋书》编撰有功,被改授为起居郎,负责记录皇帝言行。次年,唐高宗继位,他又升任秘书少监,掌经籍图书等工作。
公元656年,唐高宗立李弘为皇太子,上官仪被任命为太子中舍人,也就是太子老师,前途一片光明。
来源:摄图网
公元662年开始,上官仪先后被授予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宰相代名词),成了权倾一方的宰辅重臣。
宰相任上,上官仪活出了人生的洒脱。《隋唐嘉话》记载,“高宗承贞观之后,天下无事,上官侍郎仪独持国政。尝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他即兴写的《入朝洛堤步月》,音韵清亮,寥寥20字,却足以见得他当时的自信和得意:
天未亮,赶早朝。等候间隙,他望着残月,听着潺潺的流水,即兴吟诗。全诗音节流利,画面感极强。此时的上官仪,迎风傲然而立:他上朝的风采,从容不迫,雍容华贵。同僚夸其“望之犹神仙焉”。
常言道,一入官场命比纸,神仙鬼魅不由人。
唐高宗当政后期,皇后武则天逐渐把持朝政。上官仪担任重臣后,高宗曾招他密谋废黜武皇后的事宜。
此时,武则天权倾朝野。事后,她立刻找丈夫李治一边求饶服软,一边哭闹纠缠。虚弱的李治经不起折腾,推脱道:“这事儿不能怪朕,都是他(上官仪)鼓动的……”
此后,上官仪的仕途举步维艰。
公元665年,以图谋造反为由,武则天将上官仪下狱,时年57岁。不久,与其子上官庭芝,同被杀害,遭遇灭顶之灾。
上官仪,有学问,有才华,有风度,不仅是女同胞的“男神”,也是男同胞的榜样。
上官仪一生执着于对诗歌的追求,坚持把诗写成工艺品,其理论建树就是上官体。
隋末初唐,宫体诗大行其道,隋炀帝、唐太宗都是它的拥趸。其色泽浓艳,遣词精工,承袭了齐梁(南北朝)以来的流风余韵。上官仪,很小就受这样诗风的影响,运用自如。
上官仪将诗歌当成工艺品,用尽一生去雕琢。他的诗作,留存至今的有二十多首,涉及应制诗、应和诗、挽诗等。
《旧唐书》记载:“(上官仪)以词彩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
“绮错婉媚”是上官体的突出特点:浓艳、富丽、柔美、动人。《咏画障》就是典型之作:
“画障”就是屏风,在他眼里,屏风也可以“绮错婉媚”。
“列锦”之法娴熟。早晨、太阳、河流(浦)、窗帘、蚊帐、小楼等意象,再普通不过。而在上官仪笔下,经巧妙的排列,把平凡的俗物构成的图像生动可感:“芳晨”“丽日”“桃花浦”,吸睛亮眼;“珠帘”“翠帐”“凤凰楼”,富丽堂皇。这6个意象既可各自独立成景,又能共同构成画卷,为第三、四句美女出场营造气氛,作铺垫。
前四句,句句相承,环环相扣。美女(蔡女指代)在桃花浦,边采菱边唱歌;美女(燕姬指代)在凤凰楼上,边拉开窗帘边赏春光。第五句与第四、二句相呼应,进一步描绘美女状态;第六句紧呈第三、一句,近距离刻画美女。最后两句还用了小典故,升华了美女比神女还美。
来源:摄图网
全诗,所用意象,色彩艳丽;所用辞藻,华丽婉媚。
他的诗,犹如桂枝,摇曳琴声;他的诗,又似柳花,轻送笛怨。
他的诗,对仗完美,环环相扣;他的诗,才子文风,技法娴熟。
在宫廷工作,他需要写一些歌功颂德的应制诗,《奉和山夜临秋》就是其一:
全诗动态描绘目之所及的景象,动中有静(朔气秋光),动中有声(断雁疏林),动中有禅(空蒙烟壑),将临秋山夜的静态景致,幻化为诗意的灵动意境。
在诗歌艺术上,文学史界指出,他上呈虞世南,下启沈佺期、宋之问(格律诗的定型者)。没有上官仪的努力,格律诗定型,或许要推迟很多年。
在诗歌理论上,有学者指出,上官仪在前人基础上创造的事对、言对、正对、反对之外,又增加了双生对、叠韵对、扇对等;在艺术形式上,包括音韵、句型、对偶等方面,也有造诣。这些努力,极大地“冲击了南北朝以来诗歌的浮艳雕琢气息”。
诗人上官仪引领一时之风尚。他的诗,在宫体诗之上更加圆熟,除了用词更为秾丽婉媚,其对仗工整、音韵流畅、技巧娴熟,具有婉约柔媚之美。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后来,在民间发起的转作风、改文风的影响下,“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猛烈抨击了上官体——骨气都尽,刚健不闻。至此,其不断经受各种冲刷。
然而回过头来,必须承认他对当时诗坛的极大影响:“上官体”是“宫体诗”向“格律诗”的过渡桥梁,最终迎来了盛唐诗歌的大繁荣。
如今,唐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也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友爱、戮力前行的根本。这,也正是大唐盛世——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
上官家作为诗礼世家,为初唐诗坛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历史上知名才女上官婉儿便是上官仪的孙女,她不仅有“巾帼宰相”之称,更文采斐然,享誉诗坛。
上官婉儿14岁时,便以才学被武则天相中,此后跟随身边,成为女皇重要政治助手之一,担任机要文秘多年
武则天去世后,上官婉儿又深得唐中宗信任,被封为二品昭容。
此时,上官婉儿独当书诏之任,以一人之力,批复了多份帝国公文,更修建修文馆,广招词学大臣,进行文化运动。
随着孙女受宠,上官仪得以平反,追赠中书令,追封楚国公。
作为才女,上官婉儿的诗也写得不错,颇具“上官体”神韵,《彩书怨》就是其一: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然而红颜多薄命。公元710年,太平公主与临淄王李隆基发动政变,上官婉儿被诛杀,时年47岁。
作为精英群体,上官家破除了依赖祖荫,他们年少时都把握机会,接受知识的洗礼,重视诗文写作,终成国家栋梁。可惜,上官家连续四代都卷入宫斗,成为权力的牺牲品。
来源:摄图网
精神万古长存,气节千年不变。诞生于四川宜宾的五粮液,发于唐、兴于宋、成于明、得名于清,不仅是大唐盛世文明的延续者,也是中国诗酒文化的集大成者。五粮液始终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秉持“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中华文化气韵,以酒韵致敬文魂,不断谱写新时代“和美”文化的新篇章。
执笔:张炳君
统筹:李耀威 闫梅
编辑:吴芃
监制:田欣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