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的关门捉贼是第几计(第九计隔岸观火)

原 典

隔岸观火,出自唐代诗人乾康的诗句:“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意思是说,河对岸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而河的这一边却是心冷如冰、置身事外。在军事上,往往是指根据敌方正在发展着的冲突矛盾,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让敌方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以致出现自相残杀的情况,从而达到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的目的。

古代战例

三国时期,袁绍在官渡之战兵败身亡后,他的三个儿子为了争夺权力而兵戎相见,曹操见状,决心借此消灭整个袁氏家族。袁尚、袁熙兄弟一路北逃,投奔公孙康。曹操见状,便停止追击。许多将领心存疑惑,现在士气正盛,为什么不能一鼓作气消灭二袁。曹操认为,袁氏父子向有霸占辽东的野心,现在投奔公孙康实属不得已。公孙康也心知肚明,倘若留着袁氏兄弟,无异于养虎为患。曹军现在进攻,只会促成袁家和公孙康联合起来。如果我们不进攻,反而会让他们互相猜忌、自相残杀。果然,公孙康在得知曹操没有继续进攻辽东后,设计杀死了袁氏兄弟,并把首级送到许昌献给曹操,曹操用隔岸观火之计,未动一兵一卒,就剿灭了袁氏残余势力。

现代战例

波黑战争爆发后,美国从自身利益和国际政治的角度出发,基本保持“隔岸观火”的态度,坚持不向波黑地区派遣军队,静待局势发生于己有利的变化。直到1994年底,波黑战争的久拖不决已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不满,美国国内舆论也对此颇有微词。在这种情况下,克林顿政府决定“出手”,一方面大力扶持克罗地亚族武装,强迫波黑穆斯林与克族武装联合;另一方面,加强对波黑塞族武装的军事打击,离间南联盟与波黑塞族的关系。最终,美国促成了《代顿协议》的签订,建立了“巴尔干稳定结构”。

而“隔岸观火”与“趁火打劫”两计之间也存在着不同及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在一战之初,美国综合分析了两大阵营的交战局势和走向:如果协约国取得胜利,那就意味着欧洲的大部分土地将会被沙俄占有;如果德国取得胜利,那德国将很有可能成为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世界强国。美国则希望在战后建立一个由美国主导的世界。因此,在战争开始阶段,美国采取的是“隔岸观火”的策略。在一段时期内,美国奉行中立政策,同时与交战双方进行军火贸易,获利颇丰。在军工产品大量出口的刺激下,美国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

到1917年,德国已显颓势,美国决定来一次“趁火打劫”。遂以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为由,向德国宣战。之后,美国对协约国的军用物资供应量大幅提升,协约国的黄金则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到一战结束时,美国的黄金储备量已经由战前的19亿美元跃升至45亿美元,占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一半之多,美国不仅还清了战前的外债,还对外放债。

计谋分析

要用好“隔岸观火”之计,必须要坚持唯物辩证的思想,对这一计策有全面清晰的认识。

首先,“隔岸观火”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绝非只是被动静止地“观火”,而是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主动寻求、创造对己方有利的最佳时机。比如,在对手的内部不存在较为严重的矛盾时,要适时地“煽风点火”,想方设法让对岸的“火”烧起来;在对岸的“火”烧起来之后,要掌握“火候”,时机不到不能轻举妄动,一旦时机成熟,及时出击。

在这一点上,美国对波黑战争的前后态度转变,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波黑战争爆发之初,美国政府坚持不介入态度,是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的。首先,冷战结束后,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战略地位急剧下降,不值得美国冒险出兵;其次,克林顿政府刚刚上台,更多关注国内问题;再次,俄罗斯此时无力介入,许多欧洲大国反倒表现出强烈的主导愿望,美国正好顺水推舟,把这个“烫手山芋”交给欧洲。直到欧洲国家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引起舆论关注时,克林顿政府才以“领导世界”的姿态,出面解决。

其次,隔岸观火作为战争全局的一部分,要明确己方的战略初衷,围绕战略目标展开斗争。这就要求在隔岸观火的阶段必须保持一定的战略定力,并进行适当的临机调整。

官渡之战后,袁氏家族仍占据着北方部分土地。曹操认识到,袁家在北方根基深厚,袁绍三子仍是自己一统天下的严重威胁。而袁家二子投奔公孙康之后,无非两种结果:联合抗曹与自相残杀。为避免前一种结果,曹操果断退兵,最终促成了袁家二子被杀,消除了后患。

无独有偶,美国在波黑问题上的“隔岸观火”,也是围绕其战略目的展开。首先,美国长期的“扶穆压塞”政策,使其达到了削弱南联盟、示好伊斯兰界、制衡欧洲的目的。其次,美国并非毫无动作,1992年就以联合国维和部队名义在波黑东邻马其顿驻军300余人,以减弱波黑战争对马其顿和科索沃地区的影响,降低战事扩张的可能性。这些举措无形中增强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话语权,为最终构建“巴尔干稳定结构”打下基础。

最后,在选择计策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隔岸观火”与“趁火打劫”之间的关系。从字面上讲,“隔岸观火”中的“火”和“趁火打劫”中的“火”都用来比喻危难状况、矛盾纷争。隔岸,就是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使自己处于相对安全的地带;观,并非纯粹的旁观,而是从对方的危难中发现机会。从这点上讲,“隔岸观火”与“趁火打劫”意义相反,前者更加强调以静制动、坐享其成,让对方在冲突矛盾中自行削弱、毁灭,后者则要求及时加入战争,趁对方处于危难之时加以打击。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隔岸观火”和“趁火打劫”应当互相转化,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己方掌控全局、立于不败之地,由此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

三十六计的关门捉贼是第几计(第九计隔岸观火)(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