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方言常用词汇(潮汕方言词零笺)
( 摘自《第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陈伟武,只做学习分享,宣传家乡,不出于任何商业目的,特此鸣谢原作者辛勤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我们立即删除),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潮汕方言常用词汇?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潮汕方言常用词汇
( 摘自《第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陈伟武,只做学习分享,宣传家乡,不出于任何商业目的,特此鸣谢原作者辛勤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我们立即删除)
浪迹在外廿余载,潮汕方言为父语母语,无时敢忘。虽未精研,亦尝究心。近时读书续有弋获,敷衍成文,聊志言文印对之迹耳。 井花水[ts?觗1 hue1 tsui2]。 潮语称新汲之井水为“井花水”。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法酒》:“秔米法酒:糯米大佳。三月三日,取井花水三斗三升,绢簁麹末三斗三升,秔米三斗三升。”亦作“井华水”,如《宋书•刘怀慎传》:“平旦开城门,取井华水服。”《本草纲目•水》“井泉水”条[集解]引汪颖曰:“井水新汲,疗病利人。平旦第一汲,为井华水,其功极广,又与诸水不同。” 草蛨[ts ‘ao2 me?揲4]。 蚱蜢古有诸种异称。《方言》卷十一:“蟒,宋魏之间谓之蚮,南楚之外谓之蟅蟒,或谓之蟒,或谓之螣。”晋•郭璞注:“蟒,即蝗也。……亦呼蚱蛨。”《说文》:“蟅,虫也。”王筠《句读》:“按即今北人所谓蛨蚱,江南人谓之蝗虫。”《说文新附》:“虴蜢,草上虫也。”《玉篇》:“虴,竹百切。虴蛨,蟅蟒也。”《龙龛手鉴•虫部》:“蚱,蚱蜢,虫也。”蚱蜢属草上虫,故潮人称为“草蛨” 白墡塗[pe?揲8 siaη6 t ‘ou5]。 白垩即白土,潮语称为“白墡塗”。《神农本草经》卷四:“白垩,味苦,温,无毒。治女子寒热、癥瘕、月闭、积聚、阴肿痛、漏下、无子。生山谷。”《名医别录》云:“白垩,一名白善。”马继兴等先生注云:“一名白善,《吴氏本草》(见《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九)作‘一名白墡’。”(1)《太平御览》卷九八八《药部五》“白垩”条云:“《本草经》曰:白垩,即白善土也。生邯郸。”白垩,《唐本草》(寺本)亦写作“白恶”,古人以土之黄色者为正色,白者为恶,因讳言“恶”,故改称“善”,复加土旁作“墡”为专用字,与“垩”作“”相似,居延汉简屡见“”字,如“六月癸未受檄载,以己丑到燧,得十五石。”(《居延汉简释文合校》173.23,173.10)(2)“口不塗。”(214.82)潮语以白垩为“白墡塗”,沿袭古称,“塗”为“土”之同源字。 [kuai1]。 河豚,潮语称“鲑鱼”,亦古语之遗。《山海经•北山经》:“(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西流注于泑泽……其中多赤鲑。”郭璞注:“今名鯸鲐为鲑鱼。”鲑,字亦作“”。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卷六“鱼”条有详述:“鱼,肝及子有大毒,入口烂舌,入腹烂肠,肉小毒。人亦食之,煮之不可近铛,当以物悬之。一名胡夷鱼,以物触之,即嗔腹如气球,亦名嗔鱼。腹白,背有赤道如印,鱼目得合,与诸鱼不同。江海中并有之,海中者大毒,江中者次之,人欲收其肝、子毒人,则当反被其噬,为此人皆不录。惟有橄榄木及鱼茗木解之,次用芦根、乌蓲草根汁解之。此物毒疾,非药所及。”(3)宋•罗愿《尔雅翼•释鱼》:“今之河豚。……一名嗔鱼。”《本草纲目•鳞部》“河豚”条下云:“鱼,一作鲑……豚,言其味美也。○,谓其体圆也。”鲑,《广韵•齐韵》作“古携切”。“”为“鲑”之声符替代字,《六书故》音“均规切”。 廉[niam3]。 廉,潮语用为表棱角之量词,《潮汕方言词考释》有详考(4),今略作补苴。《神农本草经》卷四:“连翘……一名三廉。”马继兴等先生注云:“一名三廉,《和名类聚抄》卷二十引《本草》作‘一名三廉草’。”(5)连翘别称“廉”或“三廉草”,当由其茎呈三棱状而得名。 飞尸[pue1 si1]。 潮语称突然间咽喉刺痛而吞咽困难为“食着飞尸”。“飞尸”本为神名,汉•王符《潜夫论•巫列》:“土公、飞尸、咎魅、北君、衔聚、当路、直符七神。”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一以飞尸、遁尸、风尸、沉尸、尸注为“五尸”,云:“凡五尸,即身中尸鬼接引也,共为病害,经术甚有消灭之方,而非世徒能用。”(6)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三“飞尸候”云:“飞尸者,发无由渐,忽然而至,若飞走之急疾,故谓之飞尸。其状,心腹刺痛,气息喘急胀满,上冲心胸者是也。”(7)又卷四十二“妊娠飞尸入腹候”云:“飞尸者,是五尸中一尸也。其游走皮肤,贯穿脏腑,每发刺痛,变作无常,为飞尸也。”所述症候虽与潮语“飞尸”略有出入,论其语源理据并无二致。《本草拾遗》卷六“鲩鱼”条:“鲩鱼,无毒。主喉闭、飞尸,取胆和暖水搅服之。鲩似鲤,生江湖间,内喉中飞尸上,此胆至苦。”此处“飞尸”当近于潮语所指。 时行[si5 h?觗5]。 潮语称流行病为“时行”,“行”读[h?觗1],与通常读[k?觘?觔1](行走)读[haη1](操行)异,故宜表而出之。古称流行病为“时行”、“时行病”、“时气病”、“天行”,如《肘后备急方》卷二“治时气病起诸劳复方”:……“即得病,曰阴易,杀人甚于时行,宜急治之。”《诸病源候论》卷九“时气候”云:“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潮语“时行”当即“时行病”简称,犹言“天行”。同书卷四十六“时气病候”云:“时气病者,是四时之间,忽有非节之气……其气伤人,为病亦头痛壮热,大体与伤寒相似,无问长幼,其病形证略同。言此时通行此气,故名时气。世亦呼为天行。” 内伤[lai6 siaη1]。 传统医学中“内伤”有二义,一为病因,即因七情六欲过度而伤损脏气为“内伤”,如《汉书•艺文志》:“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一为病名,指创伤损及肢体深部组织及脏腑、气血之病患。以上二义潮语通常读为[lai6 sie1],而专指痨病则读[lai6 siaη1]。俗语云:“好合癞滒同床,孬合内伤对门。” 空心肚[k ‘aη1 sim1 tou2]。 空腹,潮语称“空心肚”或“空心腹”,“肚”亦腹也。古时以为饥饱服药关乎疗效,《神农本草经》卷一《序》云:“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空腹”或称“空心”,《肘后备急方》卷三“老疟久不断者”方:“藜芦、皂荚各一两(炙),巴豆二十五枚。并捣,熬令黄,依法捣,蜜丸如小豆。空心服一丸,未发时一丸,临发时又一丸,勿饮食。”敦煌写卷《杂方术•疾风方》:“……取黑名,余药弃之。晒干,盒中盛之,每日空心酒下四十丸。”(《伯》3093)(8) 数念[siou3 niam7]。 《诗•邶风•终风》:“寤言不寐,愿言则嚏。”汉•郑玄笺:“言我愿思也。嚏读当为‘不敢嚏咳’之嚏。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郑笺以汉代民俗证古语。且此俗流播至今,潮语尚然。人嚏,则云:“有人在数念你。”“数念”,说起,犹汉代语所谓“道”也。古或以嚏为不吉,《燕北录》:“戎主太后喷嚏,近侍臣僚齐声呼‘治夔离’,犹汉人呼万岁也。”现代广州人嚏则云:“大吉利市。” 窜鼻空[suanη1 p?觘7 kaη1]。 物体气味浓郁熏鼻,潮语谓之“窜鼻空”,窜,《广韵•换韵》作“七乱切”,潮语通常读为[ts ‘uaη3]。窜,《集韵•桓韵》作“七丸切”,可知潮语读为平声作[suaη1]亦有来由,只是声母略变而已。马王堆帛书《养生方•[勺]》:“以汁染布三尺,阴干,辄复染。汁索,善裹布,勿令粗口。用,取大如掌,窜鼻空,小养(痒)而热。”整理小组读“空”为“孔”,且注云:“窜,《荀子•大略》注:‘容也’”(9)今按,“空”因有孔义,《考释》论之綦详(10),毋烦读破。鼻窦狭小,难容如掌药布,可知注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意诊脉,曰:‘内寒,月事不下也。’即窜以药,旋下,病已。”唐•司马贞《索隐》:“谓以熏熏之,故云窜,音七乱反。”前揭帛文“窜”字用同《史记》。 败酱[pe7 ts?觘?觗3]。 螃蟹生病,潮语或称“败酱”。家兄伟文语云,“败酱”为蟹之血液病,其血浓浊,乍死旋臭。初以为指“病酱”,后因药名而知当作“败酱”。《神农本草经》卷四:“败酱一名鹿肠。味苦,平,无毒。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马鞍热气。生川谷。” 俭啬[k ‘iam6 siak4]。 吝啬,潮语俗称“咸啬”,实为“俭啬”之音变。《诗•魏风•葛屦序》:“其民机巧趋利,其君俭啬褊急,而无德以将之。”《南史•曹武传》:“武性俭啬,无所饷遗。”潮语用法同此。 控[koη3]。 敲击,潮语或称为“控”。《庄子•外物》:“儒以金椎控其颐。”成玄英疏:“控,打也。”《集韵•江韵》:“控,打也。”《说文》:“,从上击下也。”《齐民要术•种瓠》:‘《氾胜之书》曰:种瓠法……著三实,以马箠其心,勿令蔓延。多实,实细。”正用击义。控、同源犹如“空”、“壳”同源,“鸿”、“鹄”同源。《考释》指出,潮语“毃[k‘ok4]”合于古书“击头也”、“击也”之训(11),毃与“控”亦音近义通,毃、《广韵•觉韵》同作“苦角切”。 坉[t‘uη7]。 以泥沙杂物填水,潮语,曰“坉”,如俗语“搬山勿坉窟”(宁可搬山也不填水池)。《玉篇•土部》:“坉水不通,不可别流。”《集韵•混韵》:“坉,塞也。”又《魂韵》:“坉,草土填水曰坉。”古籍本用“屯”字表阻塞,“坉”当由“屯”字孳乳而来,《广雅•释诂三》:“屯,聚也。”聚集与阻塞义相因,《水经注•河水》:“长津硕浪,无宜以微物屯流。”“屯流”犹言“坉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闹闹穰穰,屯街塞巷,都来看迎大虫。”“屯”与“塞”互文见义。 注释: (1)马继兴主编:《神农本草经辑注》,第423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2)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第274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 (3)唐•陈藏器撰、尚志钧辑释:《〈本草拾遗〉辑释》,第230—231页,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4)李新魁、林伦伦:《潮汕方言词考释》,第257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5)马继兴主编:《神农本草经辑注》,第372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6)晋•葛洪撰、王均宁点校:《肘后备急方》,第12页,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7)隋•巢元方撰、高文铸点校:《诸病源候论》,第353页,华夏出版社,1997年。 (8)马继兴等辑校:《敦煌医药文献辑校》,第74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9)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肆]》,第103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 (10)同注(4),第229页。 (11)同上,第184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