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分叉尿少尿黄(尿黄尿红尿分叉)

尿分叉尿少尿黄(尿黄尿红尿分叉)(1)

一个人每天正常屙尿的次数一般在3~7次,如果取个中间数4次,那么30岁的朋友,至少屙了4万次尿,而40岁以上的朋友,差不多有6万次,那想问问大家,上万次的小便后,你们有没有做过以下三个动作——

1、看一看

2、闻一闻

3、数一数

如果都没做过的话,你简直辜负了这么多泡尿了,因为尿的颜色、味道、次数,都可能反映身体是不是出了问题。

“遭了!昨天我发现自己尿很黄,喝了好多水还是黄,是不是得肾病了?”“尿黄算啥子,我有天屙了泡红尿,扑爬跟斗儿地赶紧跑到医院头,以为是尿血遭吓腾了!”“那我早上起来突然尿分叉了,是不是遭了前列腺炎了?”“今天要去面试,一直想上厕所,上厕所又滴不出来几滴,是不是尿路感染了?”

……

尿黄、尿红、尿分叉、尿的次数有变化,的确有可能预警身体扯拐了,但也有可能不是身体出了问题,而是跟你吃的、喝的,跟你剧烈运动以及情绪、精神压力有关系。

下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的汤曦医生,将带着华西临床医学院2018级的同学们一起跟大家讲讲,如何辨别这些问题是身体原因引起的,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

尿分叉尿少尿黄(尿黄尿红尿分叉)(2)

人的尿液是从肾脏排出去的,作为“人体废水的加工处理厂”,肾脏一旦出了问题,最直接的就是反映在尿液中。同时还有一些疾病如感染、中毒、肿瘤等,都可能引起尿的颜色、气味的变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尿液的确可以反映健康状况。

但大家不要忘了,你每天吃吃喝喝的大量东西,在经过消化和吸收之后,有一部分也是通过尿液排出去的,所以,你吃过的食物、喝过的水、吞过的药,都可能在尿液中反映出来哦!甚至有时候尿液还晓得你干了啥子、想了啥子!

下面我们就通过尿的颜色、味道、次数来看看,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这些变化。

尿分叉尿少尿黄(尿黄尿红尿分叉)(3)

尿液有颜色,是因为尿中溶解了体内的一些色素,正常的尿液一般是淡黄色,清晰透明的,而出现其他颜色主要有这些情况:

1.尿变黄

看到自己屙了一泡颜色很黄的尿,第一反应是不是——水喝少了?有炎症了?肾出问题了?首先,水喝少了的确会引起尿黄。因为水摄入越少,尿液的浓度就越高,排的尿颜色就越深,反之颜色就越浅。其次,吃了部分食物或药物会引起尿黄,比如吃了胡萝卜、南瓜、维生素C、维生素B族,它们都会通过尿液代谢,就会引起尿黄。但是,尿液颜色黄,真的不能等同于体内就有炎症,更不能直接认为是肾扯拐了。如果尿液特别黄,身上皮肤也很显黄的话,那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肝脏可能出了问题,而不是肾。

2.尿变红

比起尿黄,屙了一泡泛红的尿更让人脚打闪闪,瞬间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啥子重病尿血了。不要慌,还是那句话,先来对号入座看看自己是哪种情况:

No.1

吃了这些食物和药物

吃了红心火龙果、厚皮菜(甜菜)、红苋菜(汉菜)等红色食物,会出现尿液泛红的情况,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非常丰富的甜菜红素,是属于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在人体内经过消化后会随着泌尿系统或大便排出,在过程中顺便就把尿液或粑粑染红了。

问:

“医生,西瓜也是红色的,我每到夏天吃那么多,没有尿过一次红尿呢?”答:西瓜、番茄虽然也是红色的,但它里面的色素是番茄红素,不会让尿液变红。另外,在服用一些抗结核药物、消炎药物时,也可能会导致尿泛红。这类情况引起的红尿大家不用紧张,只要不吃这些食物或药物,尿液就会逐渐变成正常的颜色。

No.2

做了剧烈运动

尤其在天热的时候做了剧烈的运动,容易导致横纹肌溶解,肌红蛋白大量释放,也会导致尿液颜色变深变红,甚至呈现酱油的颜色。

No.3

疾病

排除上面两种情况后,如果尿液泛红,通常代表尿里有血或血红蛋白。引起的原因很多,包括肾炎、泌尿道结石、感染、肿瘤或血液疾病等。如果有红尿的同时伴有腰部绞痛,可能是泌尿道结石梗阻,若同时伴有腰部肿块,可能是肾脏肿瘤。

这种情况还是尽快到医院做检查,做个尿常规就搞定了!如果结果显示每高倍视野≥3 个红细胞时,就说明真的是血尿了。

尿分叉尿少尿黄(尿黄尿红尿分叉)(4)

3.尿变白

这里的尿变白,指的是尿液成为了浑浊的乳白色,有点像水中加了点牛奶或者是淘米水。

问:

“医生,这题我会,肯定是牛奶、奶茶喝多了噻!”

错,跟前面的尿黄、尿红不一样,无论你吃了啥子喝了啥子,尿液都不可能变成浑浊的乳白色。

如果尿液的颜色像淡牛奶,同时混得有白色的凝块或血丝丝,那可能是淋巴管病变导致的乳糜尿,可能是丝虫感染或者手术创伤导致。

如果尿色类似淘米水,同时混有絮状物,尤其如果伴有尿急、尿频、尿痛、发热等症状,可能是尿路感染后的脓尿。

反正就是,只要出现乳白色的尿,就不要再sai起了,马上去医院才对头。

尿分叉尿少尿黄(尿黄尿红尿分叉)(5)

说起尿的气味,大家脑补之后就想把鼻子捏到,但其实正常的刚刚新鲜出炉的尿液,是没有“骚”味的,只有当尿液放置一段时间后,尿中的细菌滋生分解尿素,释放氨,才会出现不好闻的气味。

1、如果新鲜尿液出现这些气味可能跟疾病有关

刺鼻氨味的尿:

也就是屁的气味,可能是慢性膀胱炎或者慢性尿潴留等肾脏疾病。

水果味的尿:

当血糖水平过高时,会形成一种叫做“酮”的酸性物质,它会散发出甜水果味,所以出现苹果等味道的水果味尿液,那可能就跟糖尿病酮症有关,应及时去查血糖。

腐臭味的尿

多见于膀胱炎或者化脓性肾盂肾炎,如果有很明显的恶臭,那可能是细菌感染。

2、吃吃喝喝也会影响尿的气味

尿的气味跟饮食有很大关系,比如吃了芦笋后,带硫磺的氨基酸代谢产生的臭鸡蛋味;喝了咖啡之后,跑厕所总有一股咖啡味;大蒜、蒜苔、韭菜、洋葱等吃多了,尿液也可能会出现硫磺味道。但这些味道都是暂时的,等消化完了尿液会恢复正常。

尿分叉尿少尿黄(尿黄尿红尿分叉)(6)

很多人都没数过自己一天去上了多少次小号吧?更不消说关注自己的尿量大概有多少了。成年人一天排尿的次数大约在3~7次,一天的尿量正常在1000~2000毫升,差不多3~4瓶矿泉水的量。

尿太少不好

尿多也不见得就稳当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24 小时尿量少于 400 毫升叫做少尿,24 小时尿量少于 100 毫升叫做无尿,健康正常人几乎不可能出现,一旦发生,多半是急性肾衰竭导致的;

虽然晓得尿少不是好事,但尿量多,也并不是就一定好哦。当成人24小时尿量多于 3000毫升时叫做多尿,除了你鼓捣灌水之外,可能就是糖尿病或尿崩症等内分泌疾病导致的。此外,急性肾衰竭恢复期患者也可能出现多尿。

问:

“多喝水怕还是没错哦,可以帮助排毒的嘛!”

答:多喝水多排尿就能排毒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尿里排除的多是亲水性的毒素,比如尿素氮、肌酐,只要排尿量在正常范围内,就足以把这些代谢废物排出去,而刻意多喝大量的水反而会加重肾脏和机体代谢负担。

排尿次数突然增多

不一定是生病了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如果一段时间内每天排尿白天>7次,夜尿>2 次,可以视为尿频。但引起排尿次数增多的原因很多,并不一定代表着身体出问题了。

① 正常的排尿次数增多:

室温变低、精神紧张,常常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进而出现尿频。此外,吃了利尿的东西,比如西瓜、咖啡、可乐等,也会导致排尿次数增多。

② 疾病引起的尿频:

如果排尿次数增多的同时出现口干、多食、体重下降等症状,就要警惕糖尿病。如果尿频的同时伴有尿急、尿痛,每次尿量减少的症状,可能是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此外,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浓缩功能减退表现为夜间次数及尿量增多。

尿分叉尿少尿黄(尿黄尿红尿分叉)(7)

江湖中早就有传言,说男士如果排尿时突然发现尿分叉了,多半就遭了前列腺炎。确实,前列腺炎是有可能会引起尿分叉,但并不能说有尿分叉就等于得前列腺炎了。

尿分叉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偶发性的尿分叉,属于生理性尿分叉;另一种是长期性的尿分叉,属于病理性尿分叉。

1.生理性尿分叉

偶尔才会出现,大多与疾病无关,主要是因尿道或尿道开口处临时有阻塞。比如一整夜尿积存于膀胱内,排尿时膀胱收缩力量大,向下传导的力量使尿道口形态暂时改变,就会导致尿分叉。

此外,男性晨起或射精后,海绵体充血尚未完全消失,也会导致尿流不畅。这些情况都属于正常嘞尿分叉,不用紧张。

2. 病理性尿分叉

持续性、长期性的都存在尿分叉的情况,这就可能与疾病有关了,大多由于前列腺增生、后尿道或尿道口狭窄,或因慢性尿路炎症后形成瘢痕,导致尿液不能通畅排出。

此外,急性尿道炎、前列腺炎期间,由于尿道充血、肿胀、分泌物增多,也可影响尿液的通畅而出现分叉现象。出现长期的尿分叉,需要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哦!

尿分叉尿少尿黄(尿黄尿红尿分叉)(8)

上面给大家介绍了这么多关于尿液的知识,想要及时地从尿液的变化中发现问题,或者在遇到出现尿黄、尿红、尿分叉等情况时不先把自己吓个半死,那么我们开头提到的三个动作真的非常重要,那就是——

排完尿后,记得要看一看尿液的颜色,闻一闻尿液的气味,大概数一数自己一天的排尿次数。发现异样可以对照回忆下,到底是因为最近的饮食影响了,或可能是自己的身体变化带来的,如果还伴随有其他的不舒服,就搞紧到医院来检查。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人生也没有白吃过的食物、白喝过的水、白吞过的药,

对于屎尿屁来说,

每一口也都算数。

尿分叉尿少尿黄(尿黄尿红尿分叉)(9)

参考文献

[1] 葛均波,徐永健. 内科学[M]. 9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 外科学[M]. 9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 万学红,卢雪峰. 诊断学[M]. 9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 Goldman L Ausiello D.西氏内科学(上册)[M].谢译,译. 23 版.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