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脱贫攻坚故事(张家口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七)

张家口脱贫攻坚故事(张家口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七)(1)

张家口脱贫攻坚故事(张家口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七)(2)

今年,张家口市赤城县龙关镇羊沟村谷宝金主动提出要脱贫,年轻时在矿山打工没有赚到钱,年纪大了又得了慢性病干不了体力活,常年吃药成了贫困户。今年,赤城县的生态环境好了,山上的蘑菇多了,老汉谷宝金上山采蘑菇就赚了2000元,地里种的扶贫红芸豆又赚了2000元,生态护林员的收入3600元,还有每天150元的绿化林浇水的活没有年终结算,算起来也得5000元……

张家口脱贫攻坚故事(张家口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七)(3)

赤城县大海陀自然保护区秋景吸引了众多的游人,也为当地贫困户带来了致富的机会

更让谷宝金开心的是,他还被村民选举当上了村党支部委员。“矿停了、山绿了,羊没了、草旺了,生态扶贫让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你说我怎能不脱贫?”

赤城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北靠坝上,南与北京山水相依,是矿业大县、畜牧业大县和林业大县。赤城还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县,尚有贫困村185个,贫困人口9733户、18095人,贫困发生率8.15%。近年来,赤城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通过关停污染严重的矿山、锐减牛羊存续量、水田改旱田和退耕还林等多项举措,努力打造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经济发展强势,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的新路径。

发展不牺牲生态赤城县是矿业大县,境内有金、铁、沸石等38种矿藏,其中铁矿13.47亿吨,居全省第二位;沸石4.57亿吨,是亚洲储量最大、品位最高的沸石矿。一段时期以来,矿业税收占到全县财政收入的75%以上。这对于年财政收入为几十亿的赤城县来说是一笔大收入。

近年,为了绿水青山,赤城县壮士断腕,先后砍掉70多个可能造成污染的经济合作项目,关停、压缩了59家污染性企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准入,将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作为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环境审批的前置条件,对不符合总量减排要求的新建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另外,赤城县在农业上全面禁牧,牛羊养殖数量锐减70%以上;全县3.2万亩水稻全部改种旱田,年节水2000多万方。赤城县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塞北林场等生态工程,完成造林200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50平方公里,每年减少泥沙排泄160多万吨,有效阻挡了来自内蒙古高原的冬春季大风和由此带来的大量风沙。

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生态和水源保护工程,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甚至出现“断崖式”下降,但生态水平却得到大幅提升。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7.57%,林草覆盖率达83.11%,荣膺全国首批100个绿色小康县称号。红、白、黑三条河流入京水源均达到国家二类水质标准。全县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PM2.5平均浓度3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始终处于北京周边最优水平。

赤城县充分发挥生态禀赋优势,以生态扶贫统揽脱贫攻坚,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生态扶贫全过程,走好生态扶贫之路,既需要守护生态环境的底线思维,也要有穷则思变的创新理念;既要依靠配套政策的完善,也要撬动市场的力量。通过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和经济发展后劲,打出了一套生态扶贫“组合拳”。

1

第一拳:生态工程建设,夯实扶贫基础

赤城县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在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进一步向扶贫工作倾斜。组织动员贫困人口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提高贫困人口受益程度。实施造林绿化工程99.21万亩,总投资13.94亿元,覆盖194个贫困村,占贫困村总数的83.6%,雇佣贫困人口务工2000多人次,向贫困户发放土地流转资金25万多元;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总投资947.38万元,惠及6个乡镇7个村,3274人;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治理面积150km2,总投资9750万元;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投资8483万元,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288km2,一系列高标准的生态工程建设,有力改善了贫困村生态环境,提高了贫困群众收入。

2

第二拳:生态保护补偿,增加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

利用贫困村的基础条件和资源优势,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依托国家、省级重点公益林项目和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项目,优先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增加生态补偿收益。国家重点公益林项目,总投资953万元,惠及贫困村82个,贫困人口57户;省级重点公益林项目,总投资资金497万元,惠及贫困村114个;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项目,总投资45.3万元,惠及贫困村15个。

3

第三拳:生态产业,拓宽扶贫增收渠道

坚持把生态产业覆盖作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根本出路。构建“5 2”扶贫产业体系,即5个特色种养富民产业:精品苗木、中药材、特色养殖、杂粮杂豆、食用菌,2个传统主导优势产业:错季蔬菜、乡村旅游。形成了2环:环北京自然生态旅游区、环冬奥冰雪温泉旅游区;3带:白河露天蔬菜产业带、红河设施蔬菜产业带、黑河特色养殖产业带;18个示范区:全县18个乡建成18个示范区;50家市级龙头企业:打造5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旅游重点企业的扶贫产业格局。通过基地引领,推动蔬菜全产业链建设,带动1100多户贫困户在土地流转、劳动就业、入股分红中增加收益。其中,特色种养加产业可覆盖贫困户26893人,人均年增收1927元。

把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发挥到最大效应,探索“旅游 生态扶贫”产业。推进海陀小镇、百龙新雪国、燕阳集团体育度假小镇、黑龙山文化生态旅游等项目建设,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如,总投资70亿元的海陀小镇项目,涉及整村搬迁3个贫困村和2个非贫困村,惠及贫困户359户、1043人,户均增收40万元,安置贫困人口就业70人,人均月收入2000元。总投资150亿元的冰雪体育度假小镇项目,通过用地补偿、劳务就业等途径,带动10个村1947户、4372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截至目前,赤城县70兆瓦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和55.8兆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已经带动7320户贫困人口年均增收3000元。

4

第四拳:生态公益岗位,助力精准脱贫

为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帮助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坚持以生态扶贫为统揽,向生态要岗位、要就业。2018年,赤城县投入扶贫资金1659.57万元,安排扶贫产业项目261个,惠及贫困户8831户、19493人。另一方面,在500万国家生态护林资金基础上,县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选聘694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生态护林员,年人均增收3600元。累计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生态护林员公益性岗位5322个。

赤城县委书记郭新耀表示,党中央对绿色发展的高度关注和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让赤城迎来了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这也是赤城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底气和信心所在。赤城县找准放大生态优势切入口,用足用好生态补偿政策的同时,把生态建设作为一项奥运工程和政治任务抓实抓好,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和经济发展后劲,让贫困群众在生态保护中得到更多实惠。

编辑校对:张琼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