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明平仄的绝句(平仄是诗的镣铐)
关于诗的平仄之争由来已久,我一直秉持着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不参与态度面对,只安心写自己的诗和文章,但一直以来,有很多或“痛心疾首”、或“义愤填膺”、或“恨铁不成钢”的网友对我说“平仄是恶魔!是诗意表达的拦路虎!是戴着镣铐在跳舞!……”虽然我并不怎么在意,但看得多了,似乎也不能再假装看不见了,而有的话也的确是不吐不快,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平仄和诗意的关系。
注:格律诗严格说来叫近体诗,为了表达方便和便于理解说明,以下均用“格律诗”。
平仄是戴着镣铐跳舞,妨碍了诗意的表达?
“平仄是戴着镣铐跳舞,妨碍了诗意的表达”,这句话应该是我们听到最多的反对平仄的声音了,在他们眼中,似乎“平仄”与“诗意”就是天生的对立面,是一生的宿敌,有平仄就没有诗意。
拜托!这都什么年代了,地球都成世界村了,到处都是合作、融合、交流,即使曾经打得你死我活的两个国家都坐下来一起赚钱了,却还有人拿着“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简单论调对平仄举起屠刀,实在是让人忍不住发笑,他们凭什么认为有了平仄就失去了诗意?
其实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种论调就是“懒”,用两个字来总结就是“不会”。
虽然常用汉字只有3000多个,但得益于汉字的灵活组合,我们几乎可以用它们来完成所有的文学作品,并完美表达其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还有什么诗意不能体现?无非是好与坏、高明与庸俗的区别罢了,而要达到“好”和“高明”这两点,除了天生而来的语感以及对文字的领悟能力,就需要我们勤快一点、努力一点,去挑选出适合的文字,但如果你懒得去想、去做,那如何能表达出你心中的理想诗意呢?又凭什么据此去质疑平仄的合理与否?
至于有的人说写诗就应该信手拈来,选文字?改平仄?这样拼凑出来的文字还能叫诗吗?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对修改和拼凑有什么误解?如果对个别文字修改一下就成了洪水猛兽,我想我们也就不会读到“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样意境优美的诗句了。
但是认为平仄是诗意的镣铐的人可能并不知道,“僧敲月下门”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完全符合相应的平仄规范,请问这两句没有诗意吗?平仄妨碍了它的诗意表达吗?所以很不理解的事情有两点:
- 1、为什么说有了平仄就没有了诗意?为什么它们就不能统一起来?
- 2、为什么其它文学作品比如小说、文章、歌曲等,修改文字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一到诗词这里,修改文字就成了魔鬼、成了八股文,甚至于说是误人子弟?这是双标呢还是选择性失明?
再说到“不会”,不要笑,有的人批判起平仄来头头是道,但对于平仄是什么,还真有不会的。所以这里先说个题外话,打个基础——什么是平仄?
首先明确一点:平仄是古人通过文字的声调研究总结出来的,并不是如有的人臆想的那样是后人杜撰的,关于这一点可参考我写的另一篇文章,请点击:
唐人作诗要遵守格律(平仄)吗?兼论近体诗的前世今生
简单来说,平仄就是体现文字的声调,为了便于理解,这里以普通话来举例,平声是指发一、二声调的字,如:声(shēng)、来(lái);仄声是指发三、四声调的字,如:雨(yǔ)、去(qù),格律诗对于各个位置的字的平仄有相应的要求。
都说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了解敌人,你连平仄是什么都不知道,就给它扣帽子,请问是谁给你的勇气?不过平仄的要求的确有点多,要想他写出符合平仄规范的诗,这不是难为人家吗?所以就反正我不会,你也不准会吗?
平仄是后人杜撰的,李白、杜甫写诗都不按平仄?
很多人为了让自己打压平仄的声音大一点,经常会说古人写诗都没有平仄,李白、杜甫写诗也都不按平仄,很多人对于这种言论不加求证就一通起哄。关于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了,平仄是古人总结出来并运用到诗词写作上面的,你却说他们不用?是他们打电话告诉你的吗?至于确实有的人不用,主要是因为两点:
- 1、平仄以及将其应用到诗词的写作中是到了唐代中期才逐渐完善的,之前的人确实不用,为什么?还没有啊。
- 2、以平仄作诗只是诗词写作的一种方法或体裁,除此之外还有不按平仄的古体,有的人不用只是因为个人喜好问题,正如水果中有西瓜和榴莲,有的人只喜欢吃西瓜,不喜欢吃榴莲,这很正常吧?但你总不能说“你看,这个人没有吃榴莲,所以所有的人都不吃榴莲”。
李白、杜甫以及其他古人写诗真的都不按平仄?话不多说,用实例来打脸吧。
注:以下所举诗例均为格律诗(即平仄合律),并不表示他们所有的诗都是格律诗,仅说明他们写起格律诗来也是严格按照平仄规范的。
关于各诗体的平仄规范请参见下面的文章:
格律诗的基础——平仄、押韵简略讲解,规则及注意事项
李白的格律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性格豪放洒脱,写诗多为古体,因为这符合他即兴创作的需要,他在诗上的成就也以古体为高,但他写起格律诗来同样严谨,一丝不苟,严格合乎平仄,可是它影响诗意的表达了吗?还是有人自认水平超越了李白?
杜甫的格律诗: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更不用说了,他本身就被称为格律大师,也自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炼字达到了痴迷的地步,也就是被有些人视为极不可取的修改文字,但杜甫却以此留名,引一众诗人学习仿效,成了“江西诗派”中“一祖三宗”的祖师爷——江西诗派是宋人所列的宋代最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杜甫被他们选为荣誉祖师爷,诗派成员也多学杜甫,注重诗中文字的推敲技巧。
看吧,一堆成名诗人在文字的锤炼上下功夫,另一些人却以此为恶事,当真是可笑可叹。
王维的格律诗: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王维诗书画三绝,又被称为“诗佛”,即因为他笃诚奉佛,又再于他的诗多数都很空灵,清新闲适的意境仿佛不食人间烟火,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可知王维的诗在意境上自然也是独步天下,他因为用了平仄而使诗的意境全无了吗?
李商隐的格律诗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的诗意境极美,为朦胧派诗歌的领袖人物,他的诗妙在真实与梦幻之间,历来为人所称道,而他也是在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除李白、杜甫外,单列一章的诗人,注意这是“文学史”而非单单的“诗歌史”,这个殊荣可是非常难得了。
看看李商隐写的这些诗,平仄合律、对仗工整,完全符合格律诗的标准,至于意境,如果说李商隐的诗都没有意境,这世上恐怕就没几个人的诗有意境了,所以,平仄害意了吗?
其他诗人的格律诗:
白居易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杜牧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陆游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王安石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贺知章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李贺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举例了。怎么回事?不是说古人写诗都不管平仄吗?那以上这些诗人写的是什么?啊……我知道了,巧合,一定是巧合!他们只不过是正好每个字都符合平仄而已,对吧?呵呵。
由此可见,所谓“古人或唐人写诗都是随性而为,根本不考虑平仄”这话完全就是无知者无畏。想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至少功课要做一下,至少去看看那些诗是不是真的不管平仄啊,还是说反正不管真相如何,只要说出这句话,下面必定是一堆人附和,于是就睁着眼睛说瞎话,这才是真正的误人子弟好吗?
有的人可能会说,他们是古人,从小在诗词中浸润,自然意境不缺,今人就不行了,完全是为了平仄就不管意境了,好吧,这里不说别人,看几首我自己写的诗:
《五绝·春燕》
寸草和风浅,花间马足轻。
翻飞三两燕,东去试春声。
《七绝·秋风客舟》
夕照残霞飞自远,高楼独上最凝愁。
芦花满眼秋风起,万里江天客子舟。
《五律·醉别少年》
新愁纷错落,旧梦不成眠。
雨歇云初静,花飞月正圆。
持心行远路,把酒对长天。
一醉时光去,终归别少年。
《七律·田家》
雨住溪深小径斜,悠然行客到田家。
数声牧笛吹红日,几处炊烟入晚霞。
醉话半窗随纵酒,闲言一桌共烹茶。
难逢抛却凡尘事,休管茅檐上月牙。
这几首诗平仄没问题吧?其次意境,虽然肯定是比不上诗词名家,但应该还是稍微的有那么一点吧?到如今,我已经写了500多首诗词(可参看我的微头条:每日一首原创诗词),除了有三、五首因为表达内容的关系没有依格律外,其它全部都是平仄合律的,在意境方面也力求完美。
其实我一直认为重视平仄的人写的诗意境都不会差到哪里去,毕竟他连平仄那么难的东西都用心掌握了,自然明白意境对于一首诗的重要性,又怎么可能把意境丢到一边不管呢?所以“妨碍诗意”这口锅请不要再给平仄来背了,一首诗的意境好不好并不在于平仄,只是说同时考虑平仄的话难度就加大了,但这并不是平仄的问题,而是写诗之人的问题。
从平仄的运用上,我也从最开始写一首就要检测一下看到底对不对的状态,到现在一写出来不用测,平仄基本就是正确的了,这些都是多年努力的结果,从中也能看出,想要掌握好平仄还是比较难的,这也恐怕就是某些人不想努力的原因,但他们又看不得别人努力,于是只好对平仄行打压之能事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诗分为很多体裁,包括格律诗、古体诗、现代诗,甚至还有如今满天飞的梨花体、乌青体、浅浅体等,你要写什么很自由,也没有人规定写诗一定要写成格律诗、要符合平仄,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可是有的人为什么就非要抓住平仄不放,认为它是糟粕呢?
正如西瓜和榴莲,你可以吃榴莲,也可以只吃西瓜,这并没有什么,但如果仅仅是因为你只吃西瓜,不吃榴莲,然后据此认为所有吃榴莲的人都很傻,那真的就是贻笑大方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