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驻训训练规范,野外驻训如何训出

来源:八一评论微信公众号

01

多些陌生感 少些老面孔

——野外驻训如何训出“野味”①

■林忠祥

野外驻训,为的就是让训练走出操场、走近战场。如果野训场毫无陌生感,甚至成了“第二个操场”,野训的意义难免大打折扣。

战争,不会挑在你熟悉的地域打响,什么样的复杂环境都可能出现。平时在复杂陌生环境练得越多,战时随机应变的底气就越足。如果长期固守“一方水土”,哪怕练得再熟,走上战场也容易“水土不服”。可以说,挺进复杂环境训、开进陌生地域练,是野外驻训的本义,也是其价值所在。

纵观古今中外的战例,一些军队败就败在“陌生”二字上。赤壁之战曹操数十万雄兵因不熟悉水战特点而受到重创,拿破仑和希特勒皆因对严寒气候考虑不足而尝到苦果。可见,平时在熟悉的环境、以熟悉的方式训练,一旦遭遇陌生的战场环境、陌生的作战样式,就可能举止失措、进退失据,终致战场失利。

敢于进入陌生领域、应对陌生情况、适应陌生“水土”,是我军的一个优良传统。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激战林海雪原、纵横华北大地、南下碧海椰林,万里转战、所向披靡;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境外作战,也打得有声有色、胜得气壮山河。正因为那时的人民军队常闯新地域、常走陌生路,才提高了部队适应能力、增强了官兵打赢本领,不管在哪打、跟谁打、怎么打,都能胜券在握。

解放军报2018年6月17日06版

02

总上“一年级”怎能跨层级

————野外驻训如何训出“野味”②

■别新宇

陆军某合成旅野外驻训中对训练课目实施阶梯式设置,不让“毕业生”总读“老课本”;火箭军某部驻训内容新课目、新内容占40%以上,“饥饿训练”让训练场充满生机……今年野外驻训以来,各部队瞄准战斗力上台阶设置训练内容,不但让野外驻训充满了“野味”,而且充分摔打了部队。

新闻界有这样一句名言:“不论媒体的形态如何变迁,内容永远是王道。”对战斗力建设来说,训练内容就是提高战斗力水平的“王道”。训什么比怎样训更重要。训练内容是否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部队实际作战能力的强弱,关系着训练效益的高低。实践告诉我们,驻训时训练内容设置合理,训练水平就会“节节攀高”;训练内容设置不当,训练水平就会原地踏步,甚至会出现倒退。

从对野外驻训部队的调研来看,官兵对训练内容年年上“一年级”的现象反映较大。“往年练精的课目,今年还反复练,一点打不起精神”“我们对新课目、难课目盼星星、盼月亮”……调查问卷中,某旅有73%的官兵在“期待更新训练内容”一栏中打了“√”。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战斗力建设固然需要打牢训练基础,野外驻训花一点时间对“一年级”课目进行复习也很有必要。但如果年年都上“一年级”,对险难课目只是“意思意思”,对短板课目故意“留到来年”,训练怎能跨层级?我们强调训练要做到人员、时间、内容、质量“四落实”,倘若总在内容上“翻烧饼”,人员、时间的落实又有何价值?训练质量又怎能提高?

低年级的书本上学不到高年级的知识,“一年级”的内容练不出高水平的本领。这个道理估计没有人不懂。个别驻训部队之所以习惯让官兵在训练内容上“蹲级”“复读”,根子在于忧患意识的淡化、打仗意识的弱化、战斗力标准的软化。正是因为这个“根子”,才愿意上易组织、风险小和看起来忙忙碌碌实则碌碌无为的“一年级”课程,才长出了一片片畸形的“叶子”。比如,把军事训练的战略位置变成“略占位置”,把实弹化、野战化等同于实战化。由此可见,让野外驻训“野味”浓起来,先得挖掉和平积弊这个“根子”。

俗话说,一步难登天,一土难成山。战斗力建设会“断崖式”下降,但绝不会“火箭式”飙升,其生成过程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没有一项内容一项内容的充实,一个课目一个课目的递进,提高战斗力就是一句空话。“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根据训练基础实施“分餐训练”,着眼合成融合开展“联合训练”,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战斗力建设就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在量变中实现质变。

当前,“脖子以下”改革使一些部队实现了“瘦身”和“壮骨”,但体制编制调整并不会带来作战能力的自然提升。要使编制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每一个单位、每一名官兵都不得不经受换羽之苦、拔节之痛和升级之艰。野外驻训时与“一年级”说再见,让训练内容“更新换代”,就是实现制胜优势的破茧之蝶、腾飞之翼。

“机会是最昂贵的成本。”野外驻训时间有限,官兵长途机动,装备全部出动,这种锤炼部队战斗力的大好机会非常难得,失之实在可惜。戈壁大漠、陌生海域、山地丛林,这样的野外环境,也为锤炼打赢本领营造出近似实战的训练环境。“事之难易,不在大小,务在知时。”如果这时候不“知时”而“务”,在训练内容还上“一年级”,浪费的不仅仅是时间、人力和物力成本,更是“机会”这一促进训练跨层级的“最昂贵的成本”。牢牢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窗口”,升级训练内容、创新训练方法,各部队就能把野外驻训变成战斗力增长的“关键期”“跃升期”。

行船趁顺风,打铁趁火红。训练内容上的“更上一层楼”,换来的必将是部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训练境界。

作者单位:31654 部队

野外驻训训练规范,野外驻训如何训出(1)

解放军报2018年6月20日06版

03

条件越艰苦,越能练筋骨

————野外驻训如何训出“野味”③

■朱文强 佀镇溢

只有不怕苦累,一心在战、全力务训,才能用好野外驻训这段实战化练兵的黄金期,更好地锤炼战斗作风,提高部队技战术水平。

眼下,野外驻训正如火如荼开展。如何提高驻训的质量效益,是部队都在思考的问题。驻训不是“住训”,首先必须摒弃怕苦累、图舒适的想法。

与营区和基地化训练相比,野外驻训不仅吃、住、穿等保障方式不一样,训练的环境、内容、方法也不同。把部队拉到荒原密林,绝非简单的场地转换,更不是体验野外生活,而是为了更好地贴近战场环境练兵。炎热饥渴、单调寂寞、蚊虫叮咬……几个月的时间里,全天候地铆在阵地上,官兵的身心必定会经受一番艰苦的考验。风雨侵衣骨更硬。只有不怕苦累,一心在战、全力务训,才能用好野外驻训这段实战化练兵的黄金期,更好地锤炼战斗作风,提高部队技战术水平。

笔者在某部驻训场看到这样一幕:百余顶帐篷散落在山坳、灌木丛中,呈战斗队形布设,所有车辆精心伪装后停靠在易于隐蔽、方便进出的位置,官兵的军需供给、装备检修也按照战时要求保障。过去有一段时期,驻训场却并非这般模样:少数单位花很大精力装扮营区,捡碎石子铺路、插彩旗挂横幅,任务车辆集中停放、横竖一条线,更有甚者在帐篷里铺地板革,野外驻训“野战味”不足、“生活味”倒很浓。大抓实战化练兵,给野外驻训带来的变化,是深刻的、可喜的。

野外驻训,还有没有图舒适的现象?训练间隙,某旅政委来到一个班里,他掂了掂战士的军用水壶。其中,有的装了小半壶可乐,有的竟然是空的,宿营地的一个角落,则堆了几箱碳酸饮料。20多年前,这位政委是一名炮兵战士。他说:“那时野外驻训条件比现在差很多,我们整宿整宿地挖坑道,有时几天也洗不上一个澡,即便洗也是一块肥皂‘打遍天下’。现在一些战士的洗漱袋,沐浴露、护发素、润肤膏、防晒霜一应俱全。”这些物品该不该带、能不能用这里不下结论,但有一个问题必须考虑:打起仗来我们是否能这样?

古人说,“逸豫可以亡身”,讲的就是贪图安逸危害很大。戚继光练兵,非常注重锤炼部队吃苦精神。他说:“凡人之血气,用则坚,怠则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是谓练心之力也。”野外驻训紧贴战场环境,实战化是基本要求。究竟何为“化”?毛泽东同志曾有过深刻阐释:“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这就要求,打仗不容有的舒适,一丁点都不能带到驻训场。片面追求舒适安逸,意味着逃避战场、躲避锤炼。如此练兵,不仅会助长华而不实的训风,还会贻误战斗力建设;不仅培养不出虎狼之气,更锻造不出打赢未来战争的勇士。

干部能吃苦,战士不怕苦。一支部队吃苦精神强不强,很大程度取决于各级干部。领导干部既是野外驻训的组织者,也是战斗作风的示范者。领导干部带头锻造胜战能力,带头锤炼战斗作风,带头摔打磨练自己,战士们就会跟着做。如果总想着“改善改善条件”,像居家过日子一般,又怎能要求战士吃苦耐劳呢?

随着时代发展,物质条件大大改善了。然而,对肩负打赢使命的军人而言,别人享受的,我们不必羡慕;平日里有的,练兵场未必能有。没有哪个战场会像温室那般舒适。野外驻训是战争的“预实践”,条件越艰苦,越能练筋骨。部队只有从和平思维中走出来,置身残酷、艰苦的练兵环境中,按条令大纲施训,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扎扎实实锤炼战斗意志、战斗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战场,练就过硬本领、增强打赢信心。

野外驻训训练规范,野外驻训如何训出(2)

解放军报2018年6月22日06版

04

营盘变动,观念更要变革

————野外驻训如何训出“野味”④

■薛今峰

盛夏炎热季,正是练兵时。野外驻训场,各驻训部队严格按新大纲施训,按实战标准检验考核,“野味”浓郁,战味十足。

如何让野外驻训“野”起来,可能是很多驻训部队思考最多的问题。不管用什么方法措施,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要用新观念解决好驻训出现的各种问题,创造良好的教育、管理、安全和生活环境,保证官兵把主要心思和精力倾注于练兵场。

营盘一移动,难题无处不在。洗澡难、外出难、取钱难、购物难、休假难。诸如此类的困难,看似小事,决不能小视。就拿洗澡来说,平时在营区体会不到,到了野训场训练强度大、出汗多,洗个痛快澡成了官兵梦寐以求的事。再拿休假来说,不少干部和士官是单位的“顶梁柱”、家庭的“主心骨”,一方面驻训如打仗,工作离不开;另一方面万一家庭有什么急事难事揪心事,自己却分身乏术。不解决此类问题,就会影响训练热情,甚至成为打赢的绊脚石。

训练实战化,挑战如影随形。今年的野外驻训,全部按照新大纲施训,有些课目是陌生的,有些课目标准要求高,还有少数课目涉难涉险。有的单位为了拼成绩,实施高强度训练;还有的为了“增效益”,不注重科学施训。诸如此类的风险和挑战不化解,训练就可能跑偏,也难以训出蛟龙、练出猛虎。

开放大环境,安全压力倍增。野训环境,经常会遇到风雨雷电,日常管理有难度;实施夜训,组织实爆实投,训练事故难预防;官兵购物、车队往来、装备出动,军事秘密易泄露。倘若安全问题不托底,整天戴着“紧箍咒”,训练难免会被捆住手脚。

以上这些问题,只是驻训遇到的一部分。试想,如果到了训练场,水喝不上,澡洗不上,思想问题解决不了,如何让官兵安心训练?又靠什么训出“野味”?比之未来战场,这样的问题也许不算什么。但只有在驻训中把这些问题像过筛子一样地解决好,一旦上了战场,才可能有效应对更为复杂的局面。所以说,搞好野训,不仅是训练场地的变动,更是头脑的变更、思想观念的变革、工作方式的变换。带兵人只有全面掌握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采用新思路新举措予以解决,才能确保官兵一门心思搞训练、聚精会神谋打赢。

多些创新思维。部队走出营区后,部署工作、掌握情况、开展教育、评估成效等,都与在营区内有很大不同。只有敢于创新,才能适应动态的特点,拿出管用的办法。开展教育,应以活制“动”、以快制“动”,坚持短而精、少而活,三五分钟说说理、训练间隙谈谈心,把摸清思想底数、解决思想问题贯穿于野外驻训全过程。如果再像营区那样上大课、满堂灌,不仅不适应野营环境,还背离打仗要求。

多些精准理念。驻训之地多是环境恶劣之地,要想更好地生存训练,没有数据支撑、精准管理不行。不管是携行物资,还是卫勤保障;不管是哨位安排,还是行军规划;不管是信息管理,还是枪弹管控,都应量化到人,精确到点,切实能够保障基本生存,保障训练顺利实施。

多些服务意识。真正把官兵放在心上,是解决问题的原动力。走访很多驻训场,正是因为带兵人和领导机关坚持基层至上、士兵第一,使得很多问题迎刃而解。针对洗澡难,有的单位开设了淋浴车,建起了太阳能热水站;针对购物难,有的单位在保密的前提下,专门开通快递配送服务;针对休假难,有的单位一方面安排机关干部下连代职,一方面建立后备人才顶岗制度……有了贴心服务,不仅解决了很多难题,还极大激发了官兵的训练动力。

训练是未来战争的预演,驻训是更好的军事斗争准备。当前,我军正处于军事训练模式的转换期,合成训练、联合训练的磨合期,有很多新的训练内容要完成、新的训练课目要论证、新的训练标准要实现,更加需要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投身驻训场,更加需要倾注心思、付出心血研究训法战法,更加需要教育管理、监察督察等各项工作倾心服务战斗力,自觉做到一点一滴抓养成,一心一意搞驻训,从而培育血性胆魄,砥砺打仗硬功。

作者单位:火箭军某基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