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简短介绍(二月二龙抬头)
正月过去后,紧接着迎来的就是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民间传说这天是土地神的生日,称为“土地诞”。
二月初二,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大地回春,农民们即将开始一年的耕种了,因 此要先举行个仪式,以祈求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
时至今日,我们还在庆祝这个节日。因为农历二月初二在“惊蛰”节气前后, 蛇、蚯蚓等很多动物到了冬天就进入了冬眠状态,称为“入蛰”,天气渐渐回温后,一些动物就像是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这就被称为“惊蛰”。人们希望龙出来镇住一切有害的虫子,好让大家有个丰收年,所以就有了“二月二, 龙抬头”的说法。
源流演变
关于龙抬头的起源,来自于古老的天文学。早在春秋时期之前,古人就把太阳在恒星之间的运动轨迹视为一个圆,称为“黄道”。再将这个圆分成 28 等 分,形成 28 个区间,称为二十八宿(xiù)。那时候的月亮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等它住完二十八宿,大约就是一个月的时间。如果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 向将二十八宿进行划分,每个方向就有七个宿,起名叫做:角、亢、氐、房、 心、尾、箕,被称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象征龙的头角,亢宿象征龙的颈,氐宿象征龙的胸,房宿象征龙的腹,心宿象征龙的心,尾宿、箕宿象征龙的尾巴。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黄昏以后也看不见它们。二月初,黄昏来临时,角宿就在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候,苍龙的整个身体还藏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稍微露出来一点,所以称为“龙抬头”。
从古至今,我们一直都对龙有着天生的崇拜和信仰,在神话故事中,我们认为龙是掌管雨水的动物神。《左传》中也记载着“龙现而雩”,说的就是惊蛰之后龙就要出现了,人们这时可以开始求雨了。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也说 龙住在南方,所以南方多雨。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借助龙的形象来求雨的是西汉 时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上面写着人们进行舞龙求雨的活动。
到了唐朝,人们早就把二月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来对待了,现在人们在这天进行的所有民俗活动,唐朝基本都已经完备了,那时的人们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天要吃“迎富贵果子”,还要进行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白居易的《二月二日》诗中就提到了踏青的习俗,刘禹锡的《淮阴行》和郑谷 的《蜀中新雨》则写到了挑菜、抬菜的活动。
到了宋朝,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说道,在二月初 二这天,宫廷中会进行“挑菜”活动,在一些口小底大的 容器中种植新鲜蔬菜,将它们的名字写在丝帛上,压在底下,让大家猜,猜中有奖。这种活动有趣味性,又很新鲜,所以 当时很多的王宫贵胄都会效仿。只是这些民俗并没有和 龙抬头联系起来。
真正将二月初二和龙抬头挂钩是在元代,相关习俗有微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 龙眼等。二月初二一早,人们就外出打水,称为“引青龙”,然后通过拍打、清扫、撒石灰的手段除虫。老北京还有“照房梁” 的习惯,就是把过年剩下的蜡烛点燃,照射房间里的各个地方,用以驱逐蝎子、 蜈蚣等害虫。
传统习俗- 剃龙头
我国古代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随意损伤,所以无论男女都 不剪头发,剃头几乎就等于砍头一样。
清朝时,满族人入关后,他们强迫汉人剃头留辫子。因为满族人原本是狩猎民族,为了方便,他们从额角两边引一条直线,前边的头发全部剃掉,只留 下后半部分编成辫子。汉人誓死抗争,坚决不剃头。虽然死了很多人,但最终 还是没能成功阻挡。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缅 怀祖先和传统。因为不能公开和清政府抗争,于是就利用谐音,传出了“正月 剪头死舅舅”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
直到现在,很多家庭还保留这种“正月不剃头”的习俗。正月一整月不剪头发,等到二月初二,留了一个月的头发终于可以剪掉了,民间有谚语称:“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都剃头,讨个好彩头。”人们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 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所谓“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 引龙
《帝京岁时纪胜》中载:“二日为龙抬头日。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 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过。”小孩对这种事情最有兴趣,一般是从井旁或者河 边开始,将灰或谷糠轻轻地、均匀地撒在地上,让其蜿蜒成龙形,一直到家里。人们认为这种做法可以防病虫害。《帝京景物略》也有“引龙”的记载:“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也有的地区是在早上到河边或井边打水,水桶里放着铜钱,打了水之后边 走边洒,到家后把剩下的水倒进水缸里,这叫做“引龙钱”。引龙钱的时候不准说话,以免吓走钱龙。
- 接“姑娘”
民间有些家族礼数很多,女儿正月初二到娘家拜年之后必须当天赶回婆家, 正月是不能住在娘家的。二月初二的时候,娘家人来到婆家接女儿回去住几 天,正月里女儿也忙了很长时间了,接她到娘家好好歇一歇,也是为新的一年 的忙碌做准备。所以有“二月二,带姑娘”的说法。
一般在被接回来的时候,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现在大多数是姑娘 和女婿一起回来吃顿丰盛的饭。这种习俗在北方大多数地区还很流行,延续至今。
- 祭土地神
二月初二,传说这天是土地神(也称社神)的生日,称为“土地诞”,民间 认为在这一天通过祭社可保一方平安、五谷丰登。
先民自古尊天亲地,既要拜天也要拜地,但“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于是便 “封土为社而祀之”,把土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社”,社神就是管理这片区域的神仙,俗名土地爷、土地公公。祭祀社神的礼仪,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确立了。
故事传说
- 二月二,炒苞谷
传说玉皇大帝在天宫里每天都很忙,他要管的事非常多,既有天上的闲事, 也有人间的杂事,还有阴间的鬼事。他也像人间的皇帝一样,每天都要上朝。
有一天,玉皇大帝竟然发现人间有一个女人当了皇帝,而且她的名字竟然 还叫做“武则天”,这名字明显就是对天上的玉皇大帝不敬。如果女神仙们也 学了武则天的做法,岂不是要篡夺玉皇大帝的宝座?于是玉皇大帝大发雷霆, 让太白金星传令给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作为对武则天的惩罚。
玉皇大帝的做法明显有失公允,如果武则天惹了他,应该就惩罚武则天一 个人就够了,为什么要惩罚劳苦大众呢?
不管怎样,命令是下达了,这可苦了老百姓了。庄稼全都枯死了,河塘也 干了,人们眼看着没有了活路,每天以泪洗面,哭哑了嗓子,可玉皇大帝还是 无动于衷。
众位雨神都动了恻隐之心,聚在一起商量来商量去,可是没有一个人敢违 抗玉皇大帝的命令,只能在一起干瞪眼。
一天,天上突然飘过来一朵云彩,下了一场倾盆大雨。百姓们久旱逢甘 露,大家知道自己得救了,都在地上跪拜。他们不知道,这是掌管天河的玉龙 下的雨,而只是不停地上香磕头,感谢风神雨神和玉皇大帝。
其实这条玉龙之前也曾因解救百姓疾苦而私自下过雨,结果被玉皇大帝贬 到了凡间,后来他受到观世音菩萨的点化,变成一匹白马,随唐僧去西天取经, 一路上受尽了苦难,终于取得了真经。玉皇大帝念他将功补过,就又将他召回 了天上,官复原职。
这次玉龙听到人们哭得这么惨,心里很是同情,于是再一次不顾一切地降下甘霖。
玉皇大帝得知此事,大怒,让天兵天将把他捉拿归案,又命太白金星用拂 尘变成一座山峰压住玉龙,在上面刻着: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看到了碑文才知道事情的原委,于是在镇压玉龙的山峰前日夜供奉, 还到处去找开花的金豆。
第二年二月初二,一个老婆婆背着苞谷去赶集,不小心将口袋中金黄的苞谷籽撒了出来。大家一看,这苞谷籽就像金豆一样啊,炒一炒就能开花啦。于 是那天,各家各户都炒了很多苞谷花。
太白金星年纪大,眼睛花,以为苞谷花真的是金豆开花,便收了拂尘。玉龙终于又恢复了自由,他出来的第一件事又是对着干旱的大地喷起雨来。
玉皇大帝很快就知道了太白金星眼花,将玉龙放了出来的事情,他气得鼻子都冒烟了。太白金星小心翼翼地对玉皇大帝说:“玉帝,您看,咱们的香火 全靠地上的人在供奉,要是把他们都饿死了,咱们也没有好处啊。”
玉皇大帝想了想,觉得太白金星说得也有道理,于是也就默认了找个台阶下,召回玉龙,让他继续管理天河。
玉龙虽然回到了天庭,但人间已经形成了二月初二早上起来炒苞谷花的习惯,边炒边唱:“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 狗肉社
在广西玉林市博白县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名书生上京赶考,坐船北上到了一处江湾时,船像风车似的转,船夫怎么也无法将船撑出这片水域。
书生觉得很奇怪,就站在船头,双手合十,念道:“各位神仙菩萨,小生如有冒犯之处,请多多原谅,他日衣锦还乡,小生定回来重奉大祭。”话音刚落, 船果然就轻松驶出了江湾。
几个月后,考生高中状元,回来时已经将当初的诺言忘了,船到了江湾时 又突然被什么东西给顶住了,动弹不得,船夫跳下水,捞起了一块晶莹剔透的石头,考生这才又想起自己的诺言。
他上岸后请来轿夫将石头抬走,走到三滩九玉村的时候,石头从轿子上滚 了下去,任谁也抬不起来了,书生许诺,神灵若是不愿跟他一起走,就在这当个土地神,他将买下十亩田地,专为供奉神灵。
可是此地自从有了土地神,却连年大旱,乡民们一气之下,用狗血泼土地神,想把他赶出去。可是他却托梦给乡民,说狗血滋补了他的身体,他要报答大家。此后数年果然无灾无害,年年丰收。时至今日,博白三滩附近还留存着 这个“狗肉社”。
历史典故- 皇帝耕田
上古时期的三皇之首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这天都要御驾亲耕,其妻子也会在旁边送饭,支持伏羲氏的做法。
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都纷纷效仿先皇的做法,一直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种做法,而且还将这种传统作为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在二月初 二这天,要举行重大仪式,而且文武百官都要亲自耕种一亩三分地。
民间有句谚语:“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这时候就到了即将开始春耕大忙的时候了。一方面出于继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动员人们赶快投入 春耕工作,别误了农时,二月初二这天,皇帝会象征性地带领文武百官到他的“一亩三分地”上去松松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皇帝每到二月初二时,都要到先农坛里面的耕地去松土。
从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二月初二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 西侧)去耕田。
诗词文化
王庭珪,字民瞻,江西吉州人,两宋之交重要诗人,宋徽宗朝进士,中年弃官归 隐。王庭珪在诗词创作上的成就要远远高于政治方面,这首《二月二日出郊》就是他 描写初春时节出游的代表作。
王庭珪在二月初二这天踏春,看到郊外美景,于是写成此诗,为我们展开了一幅 宋朝二月初二的节日画卷:这天太阳快要升起来的时候,大雾遮住了江城,忽然下起 了小雨;可是不一会儿,雨就停了,阳光洒下来,就像幔帐被卷了起来,之前被大雾 遮住的群山也露了出来,云彩给山上的石头披上了一层白色的衣服;村子里到处都是 黄鹂在鸣叫,田垄间有紫燕在穿行;谁能比农家人更好地体会这个中乐趣?他们正招 呼吹着笛子的儿童把牛骑回来呢。此诗风格轻快、活泼,描写的细节灵动形象,让读 者不禁产生对自然风光和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本诗是白居易描写龙抬头节日的景象。二月初二新雨初晴,小草和田畦里的菜 都发出了嫩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堤岸边,一群身着轻衫牵着细马的少年正徐徐 走着。
作者写出了龙抬头当天人们过节的场景。清新的雨后空气,微微出现绿意的大 地,让人们倍感舒适。
-
END
文/陈玉新
内文图/《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摄图网版权图片
推 荐 阅 读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
藏在节日里的生活美学。
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知识的国民读本。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师大民俗学萧放教授推荐
了解更多,点击阅读《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