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会败(长平之战赵国惨败)

导语

发生在距今两千两百多年前的长平大战,是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战略性大决战。岁月悠悠,两千年时光荏苒,时至今日这场旷古大战仍然让人们回味无穷,而当年参与其中的关键人物依然是今天人们争论的热门话题。

决心一统海内的秦国,数十万虎狼之师,鏖战三年也仅仅只是险中惨胜。作为唯一可以有实力和秦国一较高下的赵国,在这场战争中精锐损失殆尽,从此一蹶不振。战国第一名将白起,身经百战,无一败绩,却在长平遇到了自己一生中最强劲的对手。

深通兵略却从未实战的赵括,因何得到赵王的信任,力排众,委以重任?究竟是战神白起真的不可战胜?还是赵括没有延续廉颇的战术导致最终的败局?长平悲歌,历经千年依然像谜一样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

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会败(长平之战赵国惨败)(1)

系家国命运于一身的赵括,并非是纸上谈兵之辈

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关于上党地区的争夺已经进入了第三年,无论是远道而来的秦军还是原本打算以逸待劳的赵国军队,都被这场消耗巨大的鏖战耗尽了力量和耐心。

赵军主将是名列战国四大名将的老将廉颇,赵国启用廉颇的理由很清楚,此人善守而弱野战,而上党地区地形复杂,正好发挥廉颇防守优势,实施赵国以逸待劳的战略方针。然而实际战况超出了赵国人的预想,秦军的主将是一个仅仅三十岁的年轻人---王龁。

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军队的晋升全凭军功,而王龁在这般年龄就被委以主将,率数十万秦军远征赵国,可想而知此人的能力非同一般。老将廉颇在和王龁的正面交锋中一败再败,根本不是对手,这也反应出赵军的战斗力确实远不如秦国的虎狼之师。

经验老到的廉颇很快就认清了双方实力差距过于悬殊,因此匆忙将军队撤至丹河东岸,依仗山势险要迅速筑起百里石长城,据故关坚守不出,两军遂进入僵持状态。七月,赵孝成王任命赵括为赵军主将替代廉颇。秦国得知赵括挂帅后,秦昭襄王请出战神白起,秘密进入长平战场指挥秦军应对。

这次两军临阵换将成为了扭转战局的关键,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疑惑。秦昭襄王请出战神白起,并不奇怪,因为王龁和廉颇对峙数月,依然没有办法获胜,秦国已经无力支撑这场消耗巨大的持久战了。因此秦国请出更为厉害的白起,也在情理之中。

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会败(长平之战赵国惨败)(2)

(赵孝成王剧照)

而赵孝成王不顾群臣的反对,突然启用名不见经传的赵括,确实有让人不解之处。从目前的史料来看,赵括在替换廉颇之前没有过实战的经验,只是在军事理论方面有过人的天赋,连他的父亲马服君赵奢也对他理论水平赞赏有加。

其次,赵国不乏优秀将领,除了廉颇之外还有李牧、田单、乐毅等能力超凡的名将,但赵王最终选择了赵括。由于年代久远,肯定有很多的记载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从目前所能看到的史料中,确实难以理解赵王的选择。但从客观上推理来看,赵孝成王并非一个不明事实的冒险之君,他的选择肯定是有依据的。

史料记载,秦人曾使反间计: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虽然是秦国的反间计,但如果换成另外一个普通人,恐怕赵王也不可能相信这般言论。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年轻的赵括虽然没有参加过实战,但是在秦国和赵国都有不小的名气。此外,白起也对赵括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会败(长平之战赵国惨败)(3)

(廉颇剧照)

根据史料记载,秦国是在确认赵括要替代廉颇之后才请出白起。由此也可以看出,秦国认为王龁不是赵括的对手。赵括在接任之前也曾表示,如果白起出山未必是他的对手,但对付王龁绰绰有余,对于这一点秦赵两国意见一致。另外,当时的白起早已退休,促使白起答应重新出山的原因之一就是赵括。

曾有野史记载,白起对赵括的评价颇高:此人不除,终成秦国大患!

这样一个军事天才,如果不趁现在羽翼未丰之时除掉,无异于养虎为患!

赵括走马上任之后,立即彻底更改了廉颇的整套战法,从全局战略到具体战术以及廉颇任用的将领也全部更换。赵军一改拼力死守的战法,对秦军全线出击,赵括在攻防转换的指挥调度中显示出了他的军事才能。

在正面交锋中完虐廉颇的王龁遭到赵括的迎头痛击,竟然完全占不到便宜。后人曾说赵括中了白起的诱敌之计,实际上此时白起已经秘密来到了王龁的军营中,但他并没有立即接手指挥权,而是命令王龁继续按照自己的策略指挥秦军与赵括交手。

这位秦国战神非常重视这个年轻的对手,他躲在暗处静静的观察赵括的一举一动,白起要做的是”知彼”!而此时的赵括还没有意识到,他的对手正是他最不想看到,也是当时天下第一名将:人屠——白起。

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会败(长平之战赵国惨败)(4)

赵括替赵国君臣背负了两千年的骂名

后人将赵括作为纸上谈兵的典型案例,实际上是一种误导。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是大势所趋,是历史规律的必然,即使长平之战中赵王不替换廉颇抑或另用李牧、田单、乐毅等人也无法改变赵国灭亡的命运。也是因为一句“纸上谈兵”,后人便将亡国罪名安在了赵括的头上。

客观全面的剖析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赵括、白起,以及王龁、廉颇都不过是这一大盘棋局中的棋子而已,秦赵两国决策层才是真正对弈的棋手。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其决定性因素主要在于赵国君臣的决策性失误。

  • 首先,赵孝成王选择接受上党地区并没有获得绝大多数臣民的支持。

上党地区本为韩国领土,因面临被秦国吞并的危险,韩国无力抗秦,等同放弃了上党。上党郡守冯亭选择将上党献给与韩国有三晋之谊赵国,意图寻求赵国的庇护。对于赵国来说,实际上也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上党位于赵国西侧,互为唇齿,况且不战而得十七城,确实非常诱人。

但如果接收上党,必然会同秦国开战,秦军,虎狼之师也,赵国没有必胜的把握。赵国朝堂上反对的声音占了多数,但是年轻的赵孝成王最终选择听从赵胜和赵禹的建议接收上党。这一决策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赵国朝堂上意见并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赵国基层军民存在同样的矛盾。

对于直接参战的军人来说,无论是保家卫国还是开疆扩土都可以拼死一战,但是接受别人不要的烫手山芋,似乎就不是那么心甘情愿的拼命了。

  • 决策层举棋不定,朝令夕改也是导致长平惨败的重要原因。

在决定接收上党之前,赵国君臣就制定了劳师以远,以逸待劳的战略方针,选择善守的廉颇来阻击秦军,意图达到消耗秦国,迫其退军的目的。但赵孝成王显然对于战事的进展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仅仅过了六个月就对廉颇的防守失去了耐心,甚至多次派人催促廉颇出战,犯了战场大忌。

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会败(长平之战赵国惨败)(5)

况且,廉颇已经成功的将秦军拖住,使其无法前进一步。秦国使反间计要替换廉颇也可以看出赵国的防守战略已经开始收到效果。可以大胆推测,即使白起亲自到场,也无法攻破廉颇据守的故关。

在战局焦灼的关键时期,赵王反而幻想通过求和来停止这场让自己承受不起的消耗战,结果中了秦国将计就计的圈套,致使盟国放弃了对赵国的支援意图。年轻的赵孝成王在战场之外的对弈中。被老谋深算的秦昭襄王嬴稷玩于鼓掌之中。

赵孝成王选择赵括也未必是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之所以选择赵括,最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将领虽然也觉得廉颇作战不利,但还是支持坚守以消耗秦军的防守战略。这就需要赵国继续以举国之力支撑前线,这是赵孝成王不希望看到的。而赵括是主战派,主张与秦军决战,迅速结束这场消耗战。

当然赵括之所以敢主张速战速决,有信心获胜,前提是赵军的对手是与他同龄的王齕,而不是白起。在赵括看来,王齕的战术很简单,靠的是秦军强大的战力与赵军硬拼,在长平复杂的山地中,胡服骑射的赵国骑兵无法发挥优势,根本不是秦国重甲步兵的对手。

并且廉颇主要的意图是防守,但在东西垒壁和光狼城这种没有绝对地形优势的关城中据守也只能被秦军完虐。因此,当赵括率领二十万赵军精锐接替廉颇之后,立即转守为攻,与王齕正面决战。此时一直疲劳作战的王齕所部肯定不是士气正盛赵军精锐援军的对手,因此无论王齕是否真的用的是诱敌之策,赵括选择进攻是最佳时机。

赵括仔细研究过王齕的战法,因此他判定在初战告负之后。王齕肯定会在丹河南岸重聚重兵,依靠丹水和光狼城与赵军决战。而这正是赵括希望看到的,以三十万赵军牵制秦军主力,再因皮牢、长平之军对秦军形成包围之势,王齕失去战略优势自然会选择退兵。

  • 全力以赴的秦国和消极殆战的赵国,注定了战斗的结局。

按照赵括的部署,王齕肯定会处于不利地位。当时白起让王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对付赵括,为的就是摸清赵括的战略意图,同时也完美的隐蔽了自己。赵括始终相信对面的总指挥就是王齕。

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会败(长平之战赵国惨败)(6)

初战告捷之后,赵括发现战局形势完全按照自己设想的在进行,因此冒险率大军出故关,脱离百里石长城,进入晋城盆地主动接近秦军主力。

当赵军完全进入进程盆地北部,与秦军主力交战之后,赵括突然发现秦军阵营的旗杆上升起了“白”字大旗。当白起从幕后走到台前的时候,他已经彻底看清了赵括的战略意图,并且已经安排了反制措施---阻截赵军,并实施了一个更加大胆更加冒险的策略,对赵军实施反包围。

首先派军阻挡住了赵括的外部援军,孤立盆地之中的赵括大军;其次派司马梗率两万五千人迂回偷袭赵军的大后方阵地---百里石长城,赵国守军措手不及,天险失守;更为冒险的是派大将王陵率五千精锐偷袭了小东仓河谷,并占领战略要地,将赵括三十万大军与其后勤军粮供给基地大粮山的联系。

这三步棋又准又狠,处处打在赵括的七寸之上。此时的赵括立刻意识到自己已处于“死地”,他所能做的之后拼死一搏,杀出重围。

白起的三招险棋,依靠秦军的强悍战力都收到了预期效果,但秦军也已是强弩之末。白起也把自己逼上了悬崖,他必须站出来亲自激励自己的将士用血肉之躯抵挡住赵括发疯般的进攻。长平之战秦赵两军投入的兵力相当,冷兵器时代的近身搏杀导致秦军也死伤惨重。

尽管白起基本完成了对赵括所部的包围,但是凭借手中分散的三十万部队,要歼灭赵军三十余万困兽犹斗的精锐是不可能。赵括的攻击强度不断加大,即使战神白起也已经感到自己的防线即将崩溃,一旦秦军防线被赵括撕开一个口子,秦军阵地必然崩溃。

仗打到这个地步,就看谁能够扛得住,谁能坚持到最后一秒。白起和赵括此时都在期盼着他们身后的王,期望在自己的身后能出现决定胜负的援军。最终,白起等到援军,秦昭襄王征召河内地区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编入军队,亲自率领这支秦国最后的战斗力量驰援长平,这一仗秦昭襄王赌得是秦国的命运。

在秦王积极驰援的同时,赵国君臣却陷入了出奇的沉默之中,我们相信他们决不可能真的沉默,也不会无所作为,只不过他们的行动对大局无关痛痒,以至于史官觉得不值一提。

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会败(长平之战赵国惨败)(7)

被围困的46天,赵括身披铠甲亲自上阵激励将士们做最后一次冲杀,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混乱中尸骨无存。赵括死,赵军降,二十余万赵军被坑杀,赵军败,赵国自此一蹶不振。

赵括以身殉国,值得世人敬重,也赢得了对手的肯定,白起在战后命人急寻赵括尸首不得,竟失声痛哭。也许,赵括正是白起一生中遇到的最为强劲的对手。

经历此战,白起也认识到了赵国军队的强悍战力,一年后因拒绝挂帅攻打邯郸而被迫自刎。白起死前思忖良久,长叹道: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客观剖析整个战局,秦国对于长平之战志在必得,甚至不惜举全国之力奋力一搏。相比之下,赵国君臣的左顾右盼、朝令夕改甚至消极殆战也早已注定了赵国的败局。因此将战败的罪名安在赵括的头上确系千古奇冤。


参考文献:

1、《史记·白起王剪列传》

2、《战国史》

3、《长平之战时间考辨》

4、《关于长平之战的时间》

5、《中国史纲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