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兴趣和志趣的区别(志趣是内在驱动力的发展)
■钟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自觉兴趣和志趣的区别?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自觉兴趣和志趣的区别
■钟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学以为己,志趣力学”是中国传统教育观,这里“己”不是自私的意思,而是教育的基础目标是一个个体的发展,个人实现内心世界全面的发展。志趣可以解释为是志向、兴趣、有趣,总之是一种美好欢喜,这种力量激励着大家学习, 而不是一个外在的强制,更不是外在利益的诱惑,是一种内在驱动的发展。
“教育不是把桶灌满,而是将火点燃”,这句话很让我感动。这个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意向也是说明了我们教育的目标,教育基本原理。也就是说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启发引导,而不是直接灌输来促进人的发展。老师们都是从不同视角提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即智性、理性还有感性。今天在国际上非常热点讨论的“社会情感的教育”,不光涉及到人对物质、对外在世界的认识,也涉及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自己的认识。在我看来,美育首先就是和自己的一个关系,它和中国传统价值观“学以为己”非常一致。
梁启超先生说到的“情知仁勇”,也就是知识的教育,情感的教育,意志的教育,这跟我们今天讨论的社会情感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纵观西方教育学跨时代人物赫尔巴特的思想,其实跟我们中国传统儒家的思想是非常一致的,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叫“统觉”,所谓“统觉”是倾向于个体的完美,这种个体的完美是一种自由,是一种自治。其实统觉的概念就是知识的发展或者人类学习在头脑中建立几何的结构,而这几何的结构是一个圆拱形,在西方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里面,几何形的拱形被认为既是科学精致,又是一种非常美的代表。那么他认为人头脑里的结构是呈几何型的,是立体建筑的形状。他认为最核心的圆拱能够生成的力量在于兴趣或者说趣味,我把它再详细翻译成“智趣”,即有所谓好奇、快乐美好的感受,同时它有一个坚定和自控的志向在其中。他认为这种兴趣,学生本身就存在,老师可以引导启发,让它更强地出现。
当我们去指导学生的时候,就像整体的大美育背后的基础都是建构的过程,这个建构是要有基石的,这种基石通常我们认为是人文主义的一些内容,比如说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各个方面。以后学生可能做很多专业性的内容,不管是金融、法律、医学,但是其实他头脑知识的基础构成、价值和态度,来自于人文艺术类性质的学习。不仅仅是美育,不同类型的教育里面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些规律性的过程。
(整理/陈福香,文章来源:陈履生微信公号、美术报因版面所限,本版文字有删减,部分标题为编辑后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