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有多受人尊重(读书少不是你看低别人的理由)
《圆桌派》是一档既小众又声名远播的节目。
小众因为看的人确实不多,每一季的豆瓣打分人数都不超过三万。
但口碑又确实好,四季下来均分都在9分以上,而且每一季结束,都有一堆死忠粉催着播下一季,生怕它哪天就停播了。
但就是这样一档出了三季都没有掉过链子的节目,在2019年6月份第四季上线的时候,却遭到了许多老粉的吐槽。
节目评分还直接降到了历史最低:8.8。
全是因为这两个人来了:陈坤和周迅。
第四季的第一期节目,围桌聊天的四个人换成了:窦文涛、马未都、陈坤、周迅。
窦文涛和马未都的配置没变,只不过把原来本该是蒋方舟、马家辉、梁文道等人的位置,换成了周迅和陈坤。
原本周迅和陈坤也都是演艺界的实力派,虽然和知识分子挂不上什么钩,但也都算得上是艺术家级别的。
但第一期节目播出以后,网友却明显不买这两人的帐,讽刺其:思想和节目不在一个水平上、讲话假大空、不接地气、内容缥缈散乱、接不住主持人的话等等。
口碑极佳的两位好演员,来一趟深度聊天节目,却落了个不讨好,甚至还暴露出了一些弱点,这恐怕也是节目组没有想到的。
按理说,演员和作家都是搞创作的,思想觉悟和表达上不应该有太大差距,这里说的演员当然不是指明星,好演员的素养也会更高,他们不管是对文本,还是对生活的理解,都更胜一筹。
周迅和陈坤无疑就是我们理解中的好演员,但真正坐到了《圆桌派》,进行深度聊天的时候,观众为什么又会如此不得劲儿呢?
用网友的话说,就是无聊乏味,聊不出什么东西。
然而任何人在一个领域做到高位,都一定不可能是没有东西的,尤其是创作行业,他在思考问题、把抽象转具象这种事上,一定不会是庸碌之辈。
所以看了周迅出现的第一期和第五期节目之后,个人总结出了一点:周迅和节目嘉宾,可能不是不在同一个层面,而只是不在同一个圈子。
许多观众认为《圆桌派》第四季最尬的是周迅和陈坤一起做客的第一期,但私以为恐怕是周迅单独做客的第五期。
第五期的四位嘉宾分别是:周迅、马未都、张亚东,加上主持人窦文涛。
我们会发现,在这期节目里,少了陈坤的周迅,很难接的上话。
而且因为三男一女的配置,窦文涛全程都在捧着周迅展开话题,导致话题都绕在周迅身上。
但周迅本人又讲不出太有内容的东西,节目重心严重失衡,气氛一度很尴尬。
尤其是窦文涛,作为把控节目流程的人,他一直在主动cue周迅。什么艰深的、粗浅的问题,他都换着法问了一通,但都得不到想要的答案。
比如节目刚开始,窦文涛从“自在”这个话题开始引入,刚好贴合周迅的新书《自在人间》。
窦文涛的切入点是:“生活中很多时候,都是我自在了,别人就不自在;而周迅呢,她自在,别人也乐于看她这么自在”。
其实聊的就是一个人的生活精神状态。
因为人活在俗世,难免被外界的很多因素影响和裹挟,呈现一种紧绷感或不适感。
而周迅呢,她有着“精灵”的称号,表演上有灵气,私生活也洒脱,常常给人一种自在的感觉。
她好像一直活在俗世里,却又能够轻松立于俗世之外。
这更贴合窦文涛想表达的意思,也符合大众的惯常理解。
马未都也马上get到,所以他表达了“自在的假象”。
他认为如今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了,大家的联系和交往既密切又疏离,在这种环境下,许多人的所谓自在,其实都是假自在。
都免不了要照顾他人的感受。
就好比哪怕你物质条件再好,身边有一堆人帮你提行李、挡琐事,但在这个小圈子里,你依然有照顾这个帮你提行李、挡琐事的人的不自在。
说白了,在这个个体关系更趋复杂的时代,自在只是一种假象,很多看似自在的人,都有不自在的一面。
马未都的话很明确,也很有条理,句句点中窦文涛的提问重心,而且表达深入浅出,观众易于理解。
而到了周迅这里呢,问题就跑偏了。
比如一开始,周迅表示自己的自在也是受限的,因为她本身工作的环境就受限,剧组怎么说也得有一二十个人,不可能自己待着。
但如果你在这个有限的范围内找到向往的状态,也就自在了,这种自在对于演员来说,也就是演戏的自由度。
讲到这里其实还是点题的,最重要的是贴合她演员的身份,很有代表性,但再往后,就变味了。
周迅表示她喜欢身边人在一起时是放松、诚实的状态,彼此之间不抓话柄。
其实窦文涛想问的是一种更高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或许是:再舒服的朋友,都一定会在交往中有累的时候,但为什么你把这些看得云淡风轻?
也或者是:为什么你可以自在地游离于朋友和自己的空间之中,既不累别人,也不累自己?
但周迅的回答,却瞬间把问题换到了另一个维度,像“抓话柄、诚实”这种词,像极了狗仔对于女演员之间撕X提问的回答。
再紧接着,窦文涛又用周迅书里的照片作例子,换了一个方式继续同样的问题。
照片里的周迅,和朋友在家或在剧组都玩得很开心,不拘小节;但有一张,是她坐在车上沉静在阳光的阴影里的样子。
窦文涛又说,周迅大概是在缝隙里的时候最自在。
因为根据他的观察,周迅就像一个无家可归的人,永远在剧组和家之间奔波,工作的时候周围填满了人,私下有点私人空间了,也是和朋友一起玩。
真正一个人自在待着的时刻,就是在缝隙里的时刻,譬如在从剧组回家、或前往下一个剧组的路上。
窦文涛又顺势提问周迅,那你跟朋友玩的时候,是真开心还是为了让大家开心?
于是周迅回答,小时候会害羞,就会为了融入大家故意让大家开心,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惯。
但她还是没说是不是真开心,以及自己喜不喜欢这种刻意去开心的状态。
其实从这些回答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周迅确实是一个自在的人,这种自在很简单,她不会被人际交往所累,也不会被孤独所累。
她甚至鲜少拿这种矫情的命题为难自己,所以她自在。
如果说王菲是一种看透俗世的自在,那周迅,就更像是一种未经俗世摧残的自在。
但周迅自己,却没能把这个意思明确表达出来。
这种偏离,不是说她不会表达,而是她习惯了用表演去表达,而不是言语。
虽然同为艺术工作者,但作家是注重文本表达的,逻辑和语句组织能力自然更胜一筹。
而演员,她不必太会说话,她只要会演就好。
还有就是圈层上的隔离,一个人做什么工作,生活在哪个群体当中,长期下来,一定会在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就像周迅,在窦文涛提到那些文本性很强的问题时,她插不上话,但聊到表演时,她明显就变得更会说,也更懂表达了。
比如在谈演员的演技这一段,周迅就谈到了情绪点的问题,这个点会跟着年纪的增长和阅历的不同改变。
什么年纪吸收怎样的感受,如何去表演和呈现,随着年纪的增长,又会有什么不同,她都表达得很直观,虽然专业,但是深入浅出,大家都易于理解。
这一段听起来没有任何毛病。
而对于那些她不够熟悉的东西,再面对相对哲学的提问,她自然会陷入一种范范而又空洞的表达之中。
有时候还会因为言语组织的散乱,用词的晦涩,呈现一种装佯的感觉,就像第一期的陈坤。
所以在第五期,基本是聊到了后半段,把演戏这件事加入话题之后,周迅的话匣子才被打开。
第一期亦是,陈坤在的时候,大家的话题也主要偏向表演方面,更贴近他们的生活,他们自然也更有表达的空间。
尽管被网友吐槽假大空,但至少人家说了,积极跟上话题,不至于露出接不上话的尴尬和胆怯。
此前我们说过,伪知识分子最大的毛病,就是觉得读书这件事很有优越感。多读了两本书,就以为自己比别人更高级,更有炫耀的资本了。
所以在批评周迅和陈坤的时候,就有不理智的网友,攻击其肤浅、空洞、低级等等。
这种攻击,比真正的肤浅,更肤浅。
读书的优越感是古人留下来的,是人类历史发展轨迹导向的,古时候世界上没有影视和媒介,几乎所有的知识, 都集中在了书本这一介质上。
再加上古时只有富人和男人有读书的条件,最后大部分的智慧和先知,也都集中在了这一部分人身上。
导致大家觉得,读书这件事很高级。
但如今我们获取知识和视野的媒介多了,除了书本,我们还能从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得成长,这时候再拿着书本做姿态去批评别人,未免显得太装。
当然不是说读书不高级了,多读书一定是好事,但这并不能让我们因此歧视那些讲话时书本气不够、没有足够词汇存量、无法用大道理输出普世价值的人。
他们只是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不一样,获取智慧和成长的方式不同。
就像周迅,她或许语言逻辑不好,但她的表演逻辑一定很好;她或许讲不出普世的大道理,但她一定理解俗世的情怀感受。
要当知识分子,她自然比不过《圆桌派》的那些嘉宾,但要论表演,她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一直是行业里的佼佼者。
这些也是知识和能力,也很高级,而不只有满腹经纶、口吐莲花才高级,当然了满腹经纶的人,也不会轻易看低别人。
最后想说,邀请周迅、陈坤等这些娱乐圈的嘉宾,也是《圆桌派》自己的选择。
如果大家有注意的话,《圆桌派》第一季的简介是这样的:和文化人侃文化,跟会聊天的聊天;谈天说地,活色生香。
充满了精英知识分子的气息。
而到了第四季时,它变成了这样:一档最下饭的聊天综艺节目,平等视角,智慧分享。
发现没有?
瞬间变得更通俗和普世了,毕竟精英只是少数,想要资本变现,还得面向大众。
再看看第四季的嘉宾,周迅、陈坤、王晶,每一个都是有话题和人气的人。做够了高级调性、赢了许多口碑的《圆桌派》,大概也想吸引更多人的目光了吧。
所以站在老粉的角度,也理解大家对《圆桌派》老嘉宾们的想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