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古琴的基础知识(传统古琴的琴体制度)

乐器古琴的基础知识(传统古琴的琴体制度)(1)

相关链接:

传统古琴的琴体制度[17]

古琴的琴体制度,涉及古琴琴体的外部形态,主要包括琴式、琴体尺寸和形制等。

一、琴式。

现存的一些明清文献中对古琴的琴式有记载,部分文献中还绘制有琴式图样,比如明代的《太音大全集》《风宣玄品》《琴书大全》《文会堂琴谱》《太古正音琴经》《琴适》《古音正宗》、清代的《琴苑心传全编》《德音堂琴谱》《五知斋琴谱》《兰田馆琴谱》《天闻阁琴谱》等,这些文献中记载的琴式总和超过百种,但现存传世历代古琴实物的琴式远没有文献中记载的多,常见的大概只有十几种(这些琴式的统计数量,均包含其变体),比如:伏羲式、神农式、灵机式、响泉式、凤势式、连珠式、仲尼式、伶官式、师旷式、落霞式、列子式、蕉叶式等。在笔者统计的200张历代古琴实物中,仲尼式最多有131张、比例超过75%,伏羲式、连珠式、落霞式、蕉叶式、神农式、凤势式、列子式也较为常见,其它琴式则较少;不同时代古琴实物的琴式种类,唐代、明代、清代较多,宋代和元代较少;唐代已有的琴式较多,明代也出现有几种新琴式,宋代、元代、清代出现的新琴式较少;仲尼式从宋代起一直都是琴式的主流,伏羲式、神农式、凤势式、连珠式、落霞式等的时代延续性较好;落霞式、蕉叶式等自明代起采用的也较多(详见表1)。

乐器古琴的基础知识(传统古琴的琴体制度)(2)

二、琴体尺寸。

古代文献中对琴体尺寸的记载较多,但相互间差别较大,比较认同的说法是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肩宽六寸、尾宽四寸,但由于各时代的尺度不同,参考意义不大。从传世古琴实物的平均值来看:唐代,通长121.8厘米、肩宽20.2厘米、尾宽14.1厘米、最厚5.23;宋代,通长122.1厘米、肩宽20.0厘米、尾宽14.0厘米、最厚5.4厘米;元代,通长121.0厘米、肩宽19.7厘米、尾宽14.1厘米、最厚5.2厘米;明代,通长121.8厘米、肩宽19.4厘米、尾宽13.8厘米、最厚5.2厘米;清代,通长119.5厘米、肩宽18.8厘米、尾宽13.4厘米、最厚5.3厘米。从统计可以看出:唐代和宋代的琴体通长和宽度都较大,宋代以后通长逐渐变短、宽度逐渐变窄,但琴体厚度变化不大,这说明琴体形制在逐渐变短、变窄、变圆(详见表2)。

乐器古琴的基础知识(传统古琴的琴体制度)(3)

三、琴体形制

多数古代文献认为:琴面上隆呈圆弧形、琴底平直、首端宽、尾端窄,琴体自琴肩附近至两头逐渐变窄、减薄;琴肩位置多在三徽正,最下为三徽下三分之一处;琴腰位置多在八徽至十二徽偏上,最窄处的宽度多和琴项最窄处的宽度相近;琴尾宽度多和琴项最窄处的宽度相近。

从历代古琴实物看:琴体整体呈细长条形,琴肩处一般来说是琴体最宽、最厚的部位,向两端渐薄、渐窄;琴面中间隆起,向两侧减薄呈圆弧状,弦内弧度较小、较平,弦外弧度增大,自琴肩或一徽附近至岳山有低头设置,琴面自低头始处至琴尾弦内平直,有些琴式的面板在岳山外明显变薄,似勾头状;底板,大多都中部稍稍隆起、至两侧逐渐减薄,自肩至头和尾逐渐减薄,多数在尾部内收、长度短于面板;琴肩位置多在三徽附近,琴腰位置多在八徽至十一徽,琴足位置多在九徽与十徽中间;唐代古琴的琴体大多阔大厚重、琴面浑厚呈半椭圆形,多数将项与腰两处内收部位的上下两边棱做圆处理、底面额下由轸池或项处向上减薄斜出,从传世唐琴中的标准器来看,唐琴面板弧度之圆法,盛唐、中唐与晚唐又有不同;宋代以后,多数琴面较平、弧度宽而扁,符合前人总结的“唐圆宋扁”,琴体两侧多数较厚,少数底板有中间厚两边薄的情况;琴肩位置,唐代较靠下,基本都在三徽偏下的位置,宋代至清代基本都在三徽至三徽偏上位置。

参考文献

[1]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 中国古琴珍萃 图集.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19.

[2]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 中国古琴珍萃 图集.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95.

[3]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 中国古琴珍萃 图集.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199.

[4] 台北市立国乐团,财团法人鸿禧艺术文教基金. 古琴纪事图录:2000年台北古琴艺术节唐宋元明百琴展实录,2000:14.

[5] 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http://www.chnmuseum.cn/tabid/212/Default.aspx?AntiqueLanguageID=6802.

[6] 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http://www.chnmuseum.cn/tabid/212/Default.aspx?AntiqueLanguageID=871.

[7]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 中国古琴珍萃 图集.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63.

[8]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 中国古琴珍萃 图集.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30.

[9]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 中国古琴珍萃 图集.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82.

[10]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 中国古琴珍萃 图集.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61.

[11]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 中国古琴珍萃 图集.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57.

[12]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 山东卷.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182.

[13] 湖南省博物馆网站:http://www.hnmuseum.com/hnmuseum/search/searchContent.jsp?id=010da0ff44474028811d0d9fbd0c0074.

[14] 范珮玲.唐“彩凤鸣岐”七弦琴[J].东方博物,2009(3):100-105.

[15] 台北市立国乐团,财团法人鸿禧艺术文教基金.古琴纪事图录:2000年台北古琴艺术节唐宋元明百琴展宝录,2000:215.

[16] 本社编.古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文物选粹.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98,99.

[17] 顾永杰.简论古琴的琴体制度[J].当代音乐,2016(3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