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成功邓稼先奖励(杨振宁问研制原子弹获得多少奖金)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整,一声巨响响彻西北戈壁,万米高的蘑菇云腾空升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在罗布泊爆炸成功。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之《相遇》单元,记录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为了一刻,中国的科研人员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努力。
钱三强,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早年曾经留学法国,获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钱三强毅然回到祖国怀抱。1955年,中共中央作出研制原子弹的战略决定后,钱三强担任了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全身心投入到原子能事业的领导和统筹工作中。
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原子弹,谈何容易?缺乏科研人才,就是一道拦路虎。钱三强推荐了一大批科研人才,投入到原子弹研制工作。其中就有邓稼先。
1958年8月的一天,钱三强把邓稼先叫到办公室,对他说:“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么样?”
这句话,推动了原子弹研发进呈,改变了邓稼先的命运。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巧的是,这一天正好也是钱三强51岁生日。
在被钱三强召进原子弹研发队伍之前,邓稼先在从事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从理论到实践,对于邓稼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从此,邓稼先就离开妻子和孩子,一头钻进大漠戈壁。他的名字,也从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
邓稼先作为业务负责人,凡事亲力亲为。他一共参加了32次核试验,其中有15次是亲临现场指挥。一次,爆炸实验失败,必须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我做的,我知道。”
他一个人走进那片地区,找到重要部件用手捧回来。就是这事故,导致他的身体被射线严重损害,患上了直肠癌。
当年,邓稼先在北平崇德中学读书时,有一个校友叫杨振宁。他们都曾经在美国留学。只不过,杨振宁留在了美国,邓稼先回到了中国。
有一年,杨振宁回国看望邓稼先,痛心地问他:“老同学,国家到底给了你多少奖金啊,值得你把命搭上?”
邓稼先冲着老朋友笑了笑,吃力地伸出了两个手指头,对他说:“20块,原子弹10块,氢弹10块。”
邓稼先没有说谎。
据作家梁益新刊登在《浙江老人报》上的一篇文章记载,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国家没有对研制原子弹的科研人员颁发奖状,分发奖金。直到1985年,国家才给原子能研究所颁发原子弹特等奖的奖金,总额为10000元。原子能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很多,又人人有份,这点钱不够分。最后还是原子能研究所垫上了十几万元,才按10元、5元、3元3个等级发下去。
邓稼先参与了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发,都得到了最高等级的10元,加起来一共20元。
研制原子弹是一项集体工程。面对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所有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不计报酬,不计得失。在关键时候,常常每天拼命工作12小时,有时甚至连续工作17小时。很多人都累倒在工作岗位上。
那时候,不但没有什么奖金,也没有加班费,大家照样抢着干活儿。
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科研人员由于长时间吃不饱,很多人都得了浮肿病。领导和参加原子弹设计方案制定的彭桓武脚肿得穿不了鞋,只好用两只手拎着鞋上班。身处戈壁滩、深山高原的核工业职工,更是时时面临断粮的威胁。
好在一名老帅知道后,向各大军区求援,给科研人员调来了宝贵的肉、鱼、黄豆和水果。
在电影《相遇》里,研制原子弹的主人公隐姓埋名,远离至亲至爱之人,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
这样的事情,其实屡见不鲜。
为了保密,许多科研人员长年累月不回家,也不与家人联系,以至于当他们在若干年后回家时,孩子已经长大,根本就不认识他们了。
他们后悔吗?
我们就以邓稼先的一句话,作为回答:
“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参考资料:《相遇》《浙江老人报》《学习时报》《中国首次原子弹试验的幕后》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