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对僧人的看法(朱元璋闻了一下尼姑后)
布衣天子朱元璋出身寒微,幼时为了讨口饭吃,曾在安徽凤阳的於皇寺里当过和尚。
建立明朝后,朱元璋为了纪念这块风水宝地,下诏择址重建,并亲自题名为:龙兴寺。
朱元璋作为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除了在深宫大院里宵衣旰食的批阅奏折,还会和手下的大臣们微服私访。
只要一有空闲,他就会穿上便衣,去田间地头体察民情,以免元末乱世的悲剧再次上演。
洪武三年,朱元璋在刘伯温等人的陪同下,在南京街巷观察百姓们的生活情况。
交谈间,朱元璋听见一阵嘈杂,街上的人都往县衙方向跑去看热闹。
朱元璋叫来一个过路人问道:“老乡,这是怎么了?”
路人回答:“灵寿庵的尼姑状告龙兴寺的和尚非礼她,青天老爷正坐堂会审呢!”
尼姑跟和尚通奸这样的事情并不稀奇,可朱元璋一听是龙兴寺的和尚,立马重视起来。
朱元璋带着刘伯温还有几名侍卫,也往县衙赶去。
庭审伊始,朱元璋只是端坐在一旁,没有发言。
等他理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便走到尼姑身边闻了一闻,顿觉事有蹊跷。
紧接着,他草拟圣旨,将尼姑凌迟处死。
那么,这其中有何缘由?为何朱元璋在闻了一下尼姑后,反将尼姑处死呢?
大明天子怒斩放荡尼姑
朱元璋一行人来到县衙门前时,来凑热闹的百姓早已将此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随从的侍卫刚要驱赶门口的人群,就被朱元璋叫住。
他从腰间取下了一块令牌,让侍卫进去呈递给县令,并嘱咐县令不要声张。
原本高坐明堂,气势不凡的县令,一见到令牌立刻吓得大汗淋漓。
县令强装镇定,让县衙的官兵去迎接外面的贵人。
朱元璋示意侍卫们不要跟随,只需要他和刘伯温进去即可。
“让让,让让”,在县衙官兵的开路下,朱元璋昂首阔步地走进了县衙。
此时的县令早已在厅前等候,见皇帝进来,他刚要跪下请安,就被一旁的刘伯温搀起,示意他不要暴露朱元璋的身份。
县令小心翼翼请朱元璋上坐,而朱元璋则在堂下随便找了把椅子就坐。
朱元璋开始仔细观察起尼姑和和尚的神态:
这个尼姑也就二十岁刚出头的样子,而那位小和尚看着年纪也不大。
他手持佛珠,紧闭双眼,嘴里念叨着佛经,即使剃度出家,也难掩眉宇间的英气十足。
县令战战兢兢的望了一眼堂下的朱元璋,朱元璋点头示意后,县令清了清嗓子,开始发问。
县令问尼姑道:“你有何冤情啊?”
尼姑开始梨花带雨地将自己的遭遇说出,尼姑讲自己从小被父母抛弃,幸得师父收留,因缘不成熟,故而带发修行。
她一直潜心修行,丝毫无半点邪念。
只是当天早上,庵里来了一位小沙弥。
他自称是龙兴寺的和尚,受师父所托,去某个寺庙公办,路过此地希望讨杯水喝。
灵寿庵里的众尼姑没有多想,便一口答应了下来。
这位尼姑打了碗水给小和尚,就准备去礼佛诵经。
岂料,小和尚一把抓住尼姑的手臂,顺势把她推倒。
小和尚捂住尼姑的口鼻,不让她喊叫。
恰好寺院里的其他尼姑从门前经过,听见了响动,这才推门而入救了自己。
小和尚见东窗事发,夺门而出,庵里的尼姑们拼命地追赶,在路人的帮助下,终于让他束手就擒。
尼姑一边说,一边擦眼泪。
冤情都说完了以后,尼姑突然朝着朱元璋所在的方向猛地磕头跪拜,叫嚷着:“青天大老爷,您要为贫尼做主啊。”
这名尼姑的心思非常深沉,或许她并不知道在座的是当朝天子,可她看见县令对这位官人如此的谦卑,必能想到这不是一位寻常人物。
尼姑说完后,轮到小和尚说话了。
他缓缓睁开双眼,没有对尼姑的言辞进行辩解,而是说:“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这是《妙色王求法偈》里的一句话,大体意思是人因为有贪念,有七情六欲,所以才会恐惧,也会变得恐怖。
要是能把它们都放下,自然也就无忧无惧了。
接着他又说:“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佛教讲究因果循环,这句话的意思是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灾祸和福气是一脉相承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善恶果报,这些都是要个人承担的,谁也不能替代。
说完这话,小和尚又言辞恳切说:“奸淫邪恶,实非出家人所为。今日既遇此事,乃命中注定之劫难,贫僧任凭大人处置。”
朱元璋听到这里沉不住气了,他说:“这位出家人,我大明有律法,若你确有冤情,当该伸冤。”
小和尚摇了摇头,表示自己不愿多做争辩。
一旁的刘伯温已经看出了端倪,那位尼姑说起话来诳语频出,不像是礼佛修道之人。
反观小和尚,满口尽是经文佛学,看着十分正直。
于是,刘伯温凑到朱元璋耳边,嘀嘀咕咕说了几句。
朱元璋听罢,点头以示赞同,接着他站起身来,三两步走到尼姑面前。
朱元璋围着尼姑转了几圈,并用手不断地从尼姑身上,往自己鼻子上扇风。
尼姑的暗香盈袖虽然不易察觉,可还是引起了朱元璋的警觉。
朱元璋再仔细观察,发现尼姑的耳朵上竟然有耳洞,至于她的脖颈处,似乎也有项链的痕迹。
此时的刘伯温看朱元璋察觉到了异样,早已出门吩咐好了一同前来的侍卫,让他们去灵寿庵一探究竟。
大约一个多时辰后,侍卫的领头径直走进了县衙。
他刚要在朱元璋耳边说话,朱元璋就表示:“不要藏着掖着,有什么,尽管说。”
头目转身望向尼姑大声说道:“灵寿庵中暗藏地窖,其中有十二具尸体。其中有八具已经化作枯骨,另有四具尚未完全腐败。”
一旁的尼姑听到这里,双腿顿时软了下来,顷刻间瘫倒在地。
待她回过神来,又拼命地磕头称:“冤枉啊,我冤枉。”
朱元璋呵斥道:“还没说什么事,你先喊冤了。”
接着,朱元璋又让小和尚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
原来,小和尚的确是奉师父之命来南京办事。
因时间紧迫,他一连走了许久都未曾歇息,路过灵寿庵,就想着进去讨些斋食和茶水。
接过尼姑给的水,喝了没有两口,小和尚就觉得昏昏沉沉,走路也困难。
尼姑让他先躺下休息一会儿,警惕性很高的小和尚发现了问题不对,跌跌撞撞地从尼姑庵出来。
尼姑们以为小和尚要去报官,情急之下大声叫嚷,小和尚非礼了自己。
路人们见状,三下五除二将其擒拿在地。
朱元璋经过盘查得知,所谓的灵寿庵,住的都是一群假尼姑。
这些人原先都是些娼妓,因为拐卖孩童被官府通缉,所以找了座旧寺庙蛰伏下来。
每到夜里,她们就打开后门迎客。
遇上那些人傻钱多的外地财主,她们就会偷偷下药将其迷晕,而后盘剥其钱财,再将他们杀害。
有时候白天无人,遇见过往的客商,她们也会生起歹心。
至于为何给小和尚下药,是因为这名尼姑临时见色起意。
她看小和尚长得十分俊朗,于是萌生色心。
朱元璋了解了事情的始末后,龙颜大怒,他御笔亲批,将犯事的尼姑悉数枭首。
其实,朱元璋爆发如此雷霆之怒,不只是因为尼姑们毁坏佛门名声和坑害百姓,还因为她们惹到了不该惹的人。
龙兴寺是皇家重点寺庙,玷污了龙兴寺的名声,就等于辱没了朱元璋的尊严。
出家的岁月--不堪回首的往昔
别看朱元璋又是拿重金修缮龙兴寺,又是给龙兴寺批款项,可他最厌恶旁人提起他是和尚。
龙兴寺出家的日子,是朱元璋最不愿提及的岁月。
彼时的朱元璋身无分文,破衣烂衫,只能拿着和尚的头衔,四处要饭。
自诩真龙天子的他,怎么会容许别人说他曾经是个乞丐。
成为皇帝的朱元璋,对“和尚”二字已经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
有一年朱元璋过大寿,杭州府的徐一夔教授上了贺表,想着拍拍龙屁。可这一拍,就拍到了龙爪上。
其中有两句是:天生圣人,为世作则和光天之下。
朱元璋看到后,却气得破口大骂:“腐儒乃如是侮朕耶。”
朱元璋认为,“生”谐音“僧”,而“光”意思是没有头发,至于“则”,“贼”有时也念此音。
接着,朱元璋亲自修订自己的避讳,并传阅至各州郡知悉。
还有一次,朱元璋宴请群臣,郭兴和他的弟弟郭德成都在场。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都有些上头。
筵席即将散场,郭德成小心翼翼的脱帽向朱元璋叩谢君恩。
朱元璋见郭德成的头发又少又稀,开玩笑道:“醉汉,你的头发这么少是因为喝酒吗?”
因为饮酒过多,郭德成的反应有些迟钝,说了句:“我也很烦(头发少),准备把它们都剃光了。”
平日里郭德成还算谨慎,只是喝酒误事,忘了朱元璋最不愿提及这些事情。
刚说完这话,朱元璋脸色都变了,郭德成也意识到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
酒醒之后,郭德成害怕得要命。
他把头发全剃了,又穿上袈裟,整日疯疯癫癫的在街上唱佛歌。
郭德成的装疯救了他一命,朱元璋得知此事,笑着说:“本以为他是装疯,没想到是真疯。”
而皇帝怎么能和一个疯子置气呢,所以朱元璋没有追究郭德成的责任。
微服私访,巧断官员贪腐案
朱元璋的脾气性格虽然有些令人琢磨不透,但这并不影响他是一个好皇帝。
朱元璋想将他的大明朝打造为承平盛世,所以他经常穿便衣出访。
朱元璋听闻安徽官场混沌不堪,随即决定进行暗访。
官员们为了继续寻欢作乐,把妓院搬到了船上。
偌大的花船,几十个房间,专门用来招待那些富商巨贾和贿赂各级官员。
朱元璋带着几名侍卫也上了花船,刚进船舱,一股浓烈的脂粉气扑鼻而来。
身姿婀娜的舞女,左拥右抱的官员,整个船舱都笼罩着一股暧昧的气氛。
朱元璋找了个僻静处坐下来,随即迎来一位粉装女子。
此女子不断的用言语挑逗朱元璋,朱元璋见时机成熟,便开始套话。
朱元璋想问她“客户名单”,可她不肯说。
朱元璋来了一招激将法,问道:“是不是别人不愿意让你伺候,你才来贴我?”
女人一听反驳道:“谁说的,连徽州的康大人都喜欢我呢。”
朱元璋趁胜追击,问:“该不是知府康清寿,康大人吧?”
小姑娘娇羞的低下头:“怎么不是啊?”
女子又想探听朱元璋的虚实,问:“他的官不比您的大吧?”
朱元璋吐出口中的瓜子,随口说道:“他见了我,得叫爷爷。”
不一会儿,朱元璋的面前坐来一位身着红衣锦袍的男子,此人在朱元璋邻座观察了好久。
他上来问道:“看您面熟,敢问您是何人?”
朱元璋:“别问了,说出来吓死你。”
男子又问:“跟谁来的,能说说吗?”
朱元璋语调平和的说:“老康”。
男子眼见自己平日毕恭毕敬的康大人,在眼前之人口中竟然如此随意的说出,便知道此人来历不凡,赶忙称:“多有得罪”。
于是,他开始自报家门。
男子称,自己是荆州通判李元生。
朱元璋来了兴趣问道:“不都说你清正廉洁,连新衣服都没有一身,怎么来这里了?”
李元生面露尴尬,只言:“说来惭愧”。
他还想继续巴结朱元璋,表示这样的花船,他能专门为其弄上一条。
朱元璋不好多说,只能跟着李元生的话继续糊弄。
不一会儿,徽州知府康清寿带着他的亲信来了,几人在房间里好不热闹。
朱元璋撞破了这一幕,吓得康清寿等人不敢作声。
康清寿认出了朱元璋,他想着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就把朱元璋当“乱臣贼子”直接杀死,以后的事情等以后再说。
好在朱元璋提前布置好了兵丁,还没等康清寿等人动手,就率先将其拿下。
从这件事情上,足以见得朱元璋的胆识过人和勤政务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