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葵常见病虫害及防治(蔬菜之王黄秋葵)
随着各种特菜逐渐被开发和扩种,原本一些小众的蔬菜正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和千家万户的餐桌,这些年来被开发利用较好的典型小众蔬菜里面,黄秋葵堪称是个佼佼者,嫩滑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再加上百搭的加工方法,被人们称之为“蔬菜之王”,备受崇尚健康饮食的现代人喜爱。
大约在十年前,在黑龙江等北方地区,黄秋葵的栽培基本还处于空白,在传统蔬菜栽培大省山东也很少有人栽培,主要种植区域基本集中在我国的台湾、福建等地。但是经过近些年的飞速发展,而今,曾经一度被称为“特菜”的黄秋葵,现在已经逐步“飞入寻常百姓家”而成为一种大众蔬菜。
黄秋葵的原产地在非洲,与棉花一样,都属于锦葵科蔬菜,这种亲缘关系,也让黄秋葵的叶片、花朵以及植株的分枝习性都与棉花极为相似,而在栽培管理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也与棉花有很多类似之处。科学有效的防治黄秋葵常见病害,是黄秋葵获得优质丰产栽培必须闯过去的一关。接下来,为卿画眉说三农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黄秋葵在栽培过程中常见的几种病害,希望能为各位菜农朋友有所帮助。
病毒病
黄秋葵原产地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生长过程中喜欢高温气候条件,而高温条件非常有利于黄秋葵病毒病的发生和蔓延,原因是在高温环境下,传播病毒病的蚜虫等媒介,繁殖量会加大、迁飞能力会增强,而在次过程中蚜虫在取食的过程中会完成对病毒传播的推波助澜。
黄秋葵病毒病的发病时间以气温较高的6-8月份为主,感染病毒病后,植株的生长速度会受到严重影响,造成开花结果率降低,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不能开花,另外植株顶部幼嫩的叶片往往最先表现出症状,典型的特征就出现花斑叶或蛤蟆叶。
感染病毒病后的黄球窥果实
防治方法:种子带病毒是黄秋葵病毒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处理的方式首先是对种子进行消毒,比较有效的办法是用稀释十倍的磷酸三钠溶液浸种15-20分钟,然后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之后进行催芽播种;其次是要注意提高植株的抗性,培育壮苗、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避免过量施用氮肥,而要注重氮磷钾的均衡配比;在发病后可喷施阿泰灵、菌毒清、吗呱乙酸铜等药剂,每一周左右喷施一次。
黄秋葵嫩果
炭疽病炭疽病是在黄秋葵的各个生长阶段均可能出现的病害,炭疽病最早侵染的部位往往出现在农事操作或者害虫啃食后留下的新鲜伤口上,通常以叶片基部较为典型,具体特征为在侵染部位出现褐色或黄色病斑,形状不固定,病斑中部会出现凹陷,随着侵染加重,病斑面积变大,并会在表面出现密密麻麻的病原孢子。
叶身也是重要的感病部位,产生的病斑多为椭圆形、圆形,如果不能及时防治,随着病斑扩展范围的加大,临近病斑之间会出现连片,最终造成叶片干枯;黄秋葵的果实也是炭疽病侵染的重要部位,染病后,最初的表现是受害部位出现水渍状病斑,病斑的颜色多呈现黄褐色,外缘多为椭圆形,有时候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同心轮纹,这是炭疽病的典型特征。
炭疽病属于高湿性病害,遇到连阴天、或者昼夜温差大,在叶片等部位上出现水膜,会大大加速炭疽病的传播。
防治方法:真菌性病害一旦发生,等遇到适宜环境之后,往往侵染速度会很快,因此防治要做到,快识别,早防治,可用药剂包括:25%咪鲜胺、75%胯菌戊唑醇、25%丙环唑乳油、25%溴菌腈、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春雷霉素水剂等等。
疫病
对有经验的菜农来说,黄秋葵疫病是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烈性病害,疫病可以通过降雨、和空气进行传播,如果遇到持续阴雨高湿天气,病害往往难以有效防治,各种药剂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疫病可能会让黄秋葵栽培田面临毁园的可能。
疫病在黄秋葵的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出现,其主要侵染部位是果实、叶片,在植株抗性较差,氮肥用量过多,磷钾肥、钙肥等用量不足的情况下,也常会出现在茎部。在叶片上,一般侵染规律是从底部叶片的叶尖部位开始,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染病部位呈现暗绿色水浸状,病斑的形状不固定。
防治方法:选择通风良好、地势相对较高、有利于排水的地块进行种植,是降低感病风险的第一步;同时在遇到强降雨等气象条件时,要注意排水降湿,切忌田间持续积水。在发病后可选用的药剂包括:722.2%霜霉威水剂、72%霜脲氰·锰锌、80%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等,最好选用三种以上的药剂间隔施用,两次施药时间间隔12天左右。#三农观察日记##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大有学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