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记24(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

L7-24草书释读18

14.5家庭成员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记24(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

前三堂课,我从一个「人」字讲起,然后是含有两个人的字,再讲到含有三个人的字。这些字的产生,说明人是群居的,一生下来,从家庭到社会,人跟人必然发生联系,所以会有大批反映这些联系的字出现。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记24(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2)

家庭成员由两性组成,我从男性说起。要知道「男」,首先要知道一样翻土的农具,叫做「耒」。早期的耒很简单,就是一个尖头的木棍,捆绑一根横木,方便踏脚下插,这样来翻松土地。后来高明点了,加了一个头,称之为耜,看起来好像一把叉子,有骨的、木的,发展到铜铁制造。汉代武梁祠画像石有大禹治水,大禹拿的就是耒。《易经》说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的柄要弯曲一点,用起来比较省力,所以说「楺木」。「耒」是一个部首,有一百多字,耕、耔、耘、耙等等,都属于「耒」这个部首。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记24(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3)

现在来看看古文字中的「男」字,它们都有一个「田」字,旁边就画了一把曲柄的耒。《说文解字》:「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这意思很清楚,当时男人就是用力耕田的人。「男」下面的「力」,原来就是耒的样子。秦简中「男」有两个写法,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男」字下面的「力」,真书跟第一种写法相同,草书跟第二种相同,看不清可以查关中本。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记24(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4)

男人除了种田,还有什么要做?《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有了孩子,他就是一个父亲,负有教育的责任。《说文》:「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我们知道「又」是右手,手中举着一根棍子,隶书课程12课讲到「教」字,左边是声符「爻」,右旁就是拿着棍子的「父」,后来还特地加了一个「子」,很有点家暴的味道。草书「父」从楚简或秦简写法,特点是上面不写「八」,只用一点。反而今草多了一点,可见世事没有绝对的,通常今草比章草简单,但「父」字不是这样。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记24(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5)

相比于父亲,「兄」好像斯文得多,《说文》:「兄,长也。从儿,从口」,哥哥是动口的。段玉裁注:「口之言无尽也,故以儿、口为滋长之意。」甲骨文中的「兄」,是一个人上面画了个大大的口,但这种写法到隶定时有问题,看起来好像「只」字。好在甲骨文有另一个写法,是席地而坐的兄,小篆把这个人的手臂和躯干分离了,隶定后形成的口字形下加一个凤翅势。草书写法很简单,第8课讲过了。

兄弟的「弟」,是借用次第的「第」。「次第」以前也写为「次弟」,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记24(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6)

没有竹字头。甲骨文「弟」大致是一样东西,或曰戈,或曰弋,或曰柲,柲是古代兵器的柄,整理、捆束起来,使有次第。兄弟也是一种排列次弟,所以借用次弟的「弟」。这一来,原来次弟的「弟」,只好改为竹字头繁化为「第」。高淞荃先生提出一个很好的解释,他认为「弟」是梯的本字,有巢氏时代构木为居,必然需要梯子,可能是绳梯。金文「弟」有一种只有三笔的写法,楚简中也有,这是草书「弟」的来源,注意一撇起笔很高,整个字取曲钩势,然后一竖一撇为立人倒笔势。真书「弟」跟从小篆,小篆多一撇,后来的秦简和真书都是多一撇的,最后一撇起笔就低了。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记24(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7)

「叔」字,《说文》:「叔,拾也。」一横代表土地,有一种植物生长于地上,成熟后掉了一地,有一个手把它捡起来。这是什么植物呢?《汉书》中有颜师古注:「叔,豆也。」所谓五谷,稻、黍、稷、麦、菽,当「叔」假借为叔伯之「叔」,豆类的「叔」也就繁化加了草字头。金文「叔」有两种写法,右边这个手上还画出手指,拾东西要用手指,这是很细腻的动作。小篆也有两种写法,一种右旁从又,一种右旁从寸,秦简跟从小篆,有从又的,有从寸的,影响到汉隶甚至真书,都出现了两种写法。下面这种是把左右的横笔打通写,现在不大用了,以前相当普遍,打通左右,也是草化「叔」字的方法。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记24(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8)

我来说一说「叔」字怎样草化,这里我以《张迁碑》「叔」字为例,仅仅是因为拓本比较清楚,这碑立于东汉末,草书早就产生了。从左边开始,一点一撇这是羊角势,中间一横保留不变,因为是左右两边的横打通一起写,所以很长。下面有四点,草书规则多点等于一横。左边部分裹束,可以重新安排取势,先写中间横笔,然后移位上去写羊角势,穿过中间一横后,写下面四点形成的横。右旁「寸」原来有三笔,横笔和一点已经用掉了,剩下来只有一笔,玉钩势。把左右裹束起来,就得到章草「叔」字。今草也差不多写法,皇象、王羲之都是一横加曲钩势,智永减少一个笔势,只用曲钩势移位。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记24(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9)

「叔」字还有一种草化方法,左边1、2、3这三步不变,但左边只用羊角势,留下两横给右旁用。右旁玉钩势拉直,变成一竖。左右裹束起来,就得到两个笔势,羊角势和奋笔势。加在一起,就是「叔」字。这种写法见于欧阳询《千字文》,从「解散隶法」的角度说,可以归入草字。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记24(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0)

「伯」的草书,皇象取三个笔势,从左顺次写过来,两个立人势,一个驼头势。两个立人势有点重复,今草把中间那个改为一竖,写出来就如智永这样,变成立人势加飞带势。孙过庭《书谱》有五个「伯」字,四个同智永,只有一个把右旁第一笔拉长了,不过还是飞带势。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记24(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1)

「儿」字,儿指男孩,女孩称为婴,合称婴儿。《说文解字》小篆之下解释说:「儿,孺子也。从儿,象小儿头囟未合。」「囟」以前讲过,指囟门,孔颖达说「首脑之上缝」。「孺子」就是「乳子」,这时候孩子头顶颅骨还没有合缝,小篆就表现出这个特征,甲骨文、金文写法比较简单一些,有人说甲骨、金文表现的是小孩头上梳着丫辫,恐怕不是,婴儿的头毛没法梳辫的。小篆经过隶变,到汉隶「儿」字上部很像「臼」了。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记24(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2)

照理说,「儿」字上部应该是「囟」,但隶变后的样子却同「臼」字。「臼」是用来舂打谷物的器具,从楚简写法可以看到,最早是地上挖个坑,谷物就放在坑中舂捣,后来有了木臼、石臼、铁臼。所以「儿」字草化,就要研究「臼」怎样草化。知道草字「臼」,像「旧」、「舅」这样的字都会了。顺便提一下,一个和「臼」字很相近的字,这就是Yu3,是两个覆手,以前讲过,「与」就属于这部首。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记24(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3)

「臼」字草化,先把它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这部分的一撇和一横,缩小就是两点,而两点连写就是一竖,所以左边部分可写为两竖。右旁是一个石楯势,这样「臼」字变成了两竖加石楯势。行书经常用这写法,如王羲之《二谢帖》中的「儿」字。再进一步,把中间一竖和石楯势结合,成为「日」字,「日」字可以只写框架,草书中可用两点替代,左边剩下的那一竖也缩短,一共有了三点。草书「儿」,就是三点加一个凤翅势。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记24(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4)

注意写「儿」字,凤翅的一撇必须起笔很高,写得很长,要穿过三点,这才是「儿」字。智永这个「儿」字,最后一笔以短横起,这凤翅势写得很完整,当然,没这短横也是凤翅。我说过,智永有时候起笔会拉长。如果你一撇写在三点下面,可能是「咒」字。为了避免混淆,「咒」字干脆写口字旁一个兄字。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记24(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5)

「舅」字,上面一个「臼」,下面一个「男」,「臼」是声旁,并非做舅舅要头顶一个石臼。草化「舅」字,只要写三点下面加一个「男」,王羲之《十七帖》把三点移动到左边,可能是避免字身太长,照篆字写。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记24(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6)

新旧的「旧」,孙过庭写得最标准,上面的是「卝」,不是草字头,因为左右对称,只写一半,取竖、横,竖笔势。中间是「隹」,我们讲过了,下面的「臼」取三点,整个字就出来了。智永写法和孙过庭一样,孙过庭比较清楚。索靖写法中间有些简化,但下面「臼」用一竖加日,没有用三点,像行书那种写法。谢谢各位,下一堂继续。

本节要点:

· 家庭成员:男。

· 父、兄、弟、叔、伯、儿、舅。

· 另附:旧。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记24(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7)

复习思考:

· 查智永《真草千字文》,有什么字用到「叔」?

· 这些字中的「叔」,跟单独写的「叔」一样吗?

· 有什么字用到「臼」,草化时「臼」有哪些变化?

· 试用草书写下面词语〔扩号内不必写〕:

· 长兄若父。〔孟子〕

· 兄友弟恭。〔史记〕

· 父之兄弟后生为叔父。〔尔雅〕

· 兄弟孔怀。〔诗经·小雅〕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

· 王之元舅,文武是宪。〔《大雅》〕

·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大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