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本二本三本有什么区别(大学一本二本三本有什么区别)

高考前,总是听说这样一句话:考上了大学都一样,上大学主要得靠自己。天真的我们真的以为上了一本二本三本差距不会很大,然而进入大学一两年后,自己发现已经和当年考入好学校的同学相距甚远。不得不感叹当年为什么不再努力一点,考一个好的学校,可是一切都来不及了。究竟是什么拉大了曾经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我们的差距?

我们不得不承认学校之间存在的各种差距。

一.好的学校通常拥有良好的硬件、软件设施。

这类差距一直存在,但是会逐渐缩小。例如宿舍条件,教室设备的条件等等,其实现在很多学校都有了新校区,那么新校区的硬件设施比起一些老校区的设施肯定会好很多。

二.学校能提供给你的平台较好,获得的资源不一样。

这是学校之间存在的主要差距之一。比如从讲座方面来说,好的学校经常会有知名教授学者等去讲座,而一般的学校一年可能只会有那么几个有分量的人物来开一场讲座。在学生活动方面,好学校参加全国性的甚至国际的活动、比赛的机会较多,而在一般的学校,通常是校内的活动一大堆,却引不起关注。

我们再来看一下找工作时的差距

对于很多企业单位,在招聘时都会首先考虑名校学生的面试机会,而且很多公司或者事业单位招聘信息上明确指出只招收211/985院校。但这也仅限于毕业前后,这样做也并非没有理由。

刚毕业时找工作,学校只是给了一块敲门砖。因为你没有其他的资料证明自己,公司面对无数的候选人,也是无处下手的,这时候,文凭就充当了一种筛选的机制。不同的文凭至少代表了:一定的专业基础、一定的智商水平、一定的高中学习态度、一定的学校风气。一个公司如果愿意花大成本去大海捞针,可能对公司来说不是坏处。

其实看学历这个问题,看的不仅仅是学历本身,而是学历背后折射出的学生的学习能力、领悟能力、自律能力等等。所以用人单位在录取时,势必会考虑这些背后的因素。一般学校学生要得到更好的待遇、职位和公司,在前三五年的学习、累积和吃苦是非常必要的。

三年之后,学历只是很辅助的功能,学习力、能力、责任心、为人处事这些点成为工作能否快速上升的关键。工作两三年后一般来说只要你有了过硬的能力谁还会管你是不是名校出身?老板要的是人才,谁会管你是什么出身。

所以,不是说211、985的大学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再好的环境和资源,自己不把握好自己不努力一切都是假的。

刘宇是一个211学校的学生。自己能考上一个211,他说可能是高考那两天运气太好。进入大学,他就真正开始放飞自我。每天沉迷网游,挂科,重修每个学期都有他一个。靠着自己的英语天赋勉强飘过了六级,他自己也觉得很厉害的样子,因为他看到很多人努力去复习去准备也没过。

而他的室友,专业成绩年级第一。每天早出晚归,没课的时候也基本是在图书馆里。大四的时候,室友顺利保研了,而他还在为未来何去何从焦愁着,为过去后悔着。

就是这样。相同的条件,当你在沉迷欢乐和安逸的时候,有的人正在奋斗不止。当你沉迷于网游时,有的人正在自我完善。你以为你“沦落”到一个“理应堕落”的地方,有的人却正在看看抓住一分一秒,不断提升。

大学一本二本三本有什么区别(大学一本二本三本有什么区别)(1)

自己找到自己的目标,并且为之去努力了,就算是在多不好的院校,那目标你也很可能会达到。

这是一个胖鱼的故事。本科某地方工科院校,4月份已经确定考上北京大学研究生。大一的时候成绩也不怎么样,甚至挂过科,但从大一开始,他的想法就和其他同学不一样。他进入大学就把重心放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方面,也就是希望能通过打竞赛提升自己。

大学四年,拿了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奖项,在一次大赛上拿奖之后,他说:一起参加比赛的有清华北大的,复旦同济交大等等,但是我们的表现不比他们差,敲代码完全不输于他们,原来,所谓的985,211,也没那么可怕。

大二暑假的时候,他以笔试第一面试第二的成绩参加了某985大学的夏令营活动,接触到很多在互联网、计算机方面能力很强的人,也在这里看到自己和他们的差距,在这样一个氛围之中,他开始暗自下决心考研,并且目标是北京大学。

开学进入大三,考研的事情已经定下。但眼前不但还有比赛要参加,而且自己的四六级都没有过。之前考了两次四级都没过,也就是说,他需要在准备考研期间一口气把四六级过了。

大三上学期,除了上课、准备比赛之外,其余时间基本是在学习英语,在考前40天的时候加入了我们的四六级全程通关班,顺利通过了之前考了两次都没过的四级,下半年六级也顺利通过了。

真正开始复习的时候已经是五月中旬,暑假也没回家,一直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着。虽然挺累,但是内心充实。初试高分过线,复试的时候着重讲到了自己的各种竞赛历程,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成功考上。

大学一本二本三本有什么区别(大学一本二本三本有什么区别)(2)

一路走过来,胖鱼说,他也有一些经验想告诉我们。

一、要确定自己的想法和目标,并且要做出行动。

自己一开始就想着通过打竞赛来提升自己,所以大学期间参加了很多比赛,在应试能力、实践能力和素质方面有有很大的提高。

二、要注意结交人脉。

参加了那么多的比赛,平时肯定少不了队友的支持。也因为这些活动才认识了很多同学,他们对我的影响也是很大,在后来的学习和准备当中,我也得到了很多资源。

三、将自己喜欢的事做到极致。

这一点不用多说了。大学四年参加的无数竞赛就是因为自己的喜欢,所以做到了极致,才有了现在的我。当你做到极致的时候,它就成为你的特长,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在学习上的投资永远不要吝啬

我在大三之前考了两次四级都没过,大三面对比赛项目、考研、课程,对于四六级都没过这件事其实压力是很大的。这时候加入了有道考神,在四六级的备考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不得不说老师们的经验会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五、多尝试。

大学,四年时间。说长不长,因为你会发现过得很快。说短不短,四年,足够改变一个人。多尝试才会知道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才会知道自己合适什么不适合什么。这四年,你有足够的时间去发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很多时候都应该跳出校外,进入更加宽阔包容的天地,发现更多未知可能。

还是这句话

不管读的什么学校;关键靠自己;逆袭的故事有很多;牛逼的故事也很多;你可能会说;那都是别人;那又不是我;不尝试;你怎么知道

大学一本二本三本有什么区别(大学一本二本三本有什么区别)(3)

2017考研如何正确的选择专业

选择考研,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目的,但最终都是为了有更好的发展。既然决定考研,首先要考虑的自然是专业方向问题。专业选择总体原则可遵循以兴趣爱好为导向,以个人能力为根本,以社会的认可度为砝码要进行通盘考虑,最终找到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专业。下面大家就来一起看一下2017考研如何正确的选择专业。

一、考研专业准确定位

近年来,由于受社会供求的影响,文科类的法律、工商管理、金融经济、MBA、会计,理工科类的医学、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社会需求量比较大,找工作普遍比较容易,待遇薪水也比较高,属于当前比较热门的专业。通过最近几年的报考情况分析,可以看到这些专业报考的考生往往很多,竞争十分激烈。

考生在报考专业时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准确地为自己定位。部分专业总体的报考人数很多,但并非所有学校的竞争都很激烈,考生应该全面分析,不宜仅以报考人数来判断专业的冷热程度和竞争激烈程度。而且我们不应该盲目地跟从大众的潮流,报考所谓的热门专业,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量体裁衣,准确地为自己定位。

二、专业前景分析

许多考生在考研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以后的就业问题,专业未来发展方向自然也是考研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为研究生专业可能就是未来要伴随一生的工作领域。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毋庸置疑,比较迎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就业前景要好些。不要选择那些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太多的专业,尽量选择那些比较有实用价值、或者能够最大程度地学以至用的专业,这样的话,就业相对更加容易一些。

同时考研专家提醒考生,不要轻易相信一些所谓考研热门专业新兴专业,热门也会有饱和考研时候也会冷却,何况竞争激烈;新兴专业也是一样,适应一时考研社会需求,难保不是“昙花一现”!所以,不要被眼前考研景象所蒙蔽,一定要综合考虑,“瞻前顾后”,充分分析专业未来考研发展趋势。从近几年的报名情况来看,考生多集中于工商管理、计算机应用、法律、企业管理、金融、通信等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待遇高、需求大,但社会需求量较前几年明显"缩水"。一些以往不太引人注目的专业,如信用管理专业、资产评估专业等,却悄悄地"火"了起来,社会需求量也在逐步增加。

三、专业选择要满足自身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有了兴趣就有了努力的原动力,因此对于考研专业选择要以兴趣为导向。如果不喜欢某个专业,即使考取了研究生,不仅学习无味,毕业后从事这方面工作,也很难有所成就。如果报考自己喜欢的专业,往往在复习时能够得心应手,学着轻松,也容易有所成就。

选报比较感兴趣的专业,容易发掘考生的潜质和特长。当考生对某个专业非常感兴趣,他就会非常投入、非常用心地去研究、去学习,这样往往会超常规发挥,使其才华和能力施展得淋漓尽致。所以对于考研专业的选择,建议考生要考虑所选择的专业是否与自己特长相匹配,自己是否真的希望能在该专业领域发展,同时又要兼顾考生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结构,在合理范围内应尽量扬长避短。

四、正确认识自己的实力

认清形势,认识自身实力,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使自己的成功概率最大化。首先,应选择喜欢的专业。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可能将决定一生所从事的职业。再者,尽量选择本专业相关的专业。大学打下的良好基础,将有助于研究生阶段的进一步学习。

以个人能力为根本,要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来选择专业,选择能发挥自身特长的专业。试想一下,如果你不擅长学工科,让你去学你一定学不好。许多同学是跨专业报考,不清楚自己对所报专业的学习能力,很担心,其实只要你在决定专业之前,到自己学校的图书馆翻看几本该专业的主要专业书或参考书,有没有这个能力学好,简单尝试一下便知道了。在此建议,跨专业考研的同学应更早做准备,以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因为各个专业有自己的学科范畴,不同专业之间的学生在知识体系和结构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在专业课上面投入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五、备考难易程度

近几年一些热门专业的高温不下势必致使很多学生为了以后获得好的就业机会,获得丰厚的报酬。而殊不知,不同报考模式复习备考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是不同的:

一、本专业本校报考。这是考研志愿选择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也是成功概率最高的。一般来说,只要专业不错,学校也还可以,多数考生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报考本校本专业。

二、本专业跨校报考。本专业跨校报考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虽然专业不错,但原单位一般,考生想考到一个更好的招生单位去;二是原单位太热门了,考取的把握不大,所以考生选择其竞争相对缓和的报考单位。本专业跨校报考备考的难度要大一些,因为虽然专业相同,但不同招生单位的专业程设置和学术科研重点可能差很大;而且招生单位变了,有关的政策、信息也就比较难以时获得。

三、跨专业本校报考。学校牌子不错,但想换个更好或更喜欢的专业的考生可以选择跨专业本校报考。由于隔行如隔山,跨专业报考有较大的难度,且这种难度和专业之间关联度成反比:原专业和报考专业之间的关联度越小,复习和考试的难度就越大。

四、跨专业跨校报考。对原先的专业和学校都很不满意,决心要开辟全新天地的考生会选择跨专业跨校报考。这种模式备考的工作量和难度最大,不仅面临着大量陌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在复习资源、信息渠道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

总之,考研专业选择一定要结合自身条件,要结合社会需求,还要结合专业发展趋势,通过这些信息的搜集整理比较,通过对自己兴趣能力的评估测试,选择一个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去努力。

大学一本二本三本有什么区别(大学一本二本三本有什么区别)(4)

2018选择专业这4个误区你一定要规避

一、鼠目寸光

判断专业如何,就业前景好坏,是否有市场,只盯在鼻子尖上。时间过得快,专业胜衰更快。几年工夫,足够从大红大紫落到无人问津。大三起码要大概地看到5年以后(研究生毕业)专业的发展趋势。

二、人云亦云

自己对自己缺乏认识,没有判断力。明明读懂一个法律条文 都要花上半天,看到别人一窝蜂报法律,自己也要去凑热闹。

三、过于急功近利

绝大部分情况下,选择专业其实主要依据的就是"功利"标准。但凡事不能过头,太急功近利反而欲速则不达,因为那样会蒙蔽你的眼睛,造成专业选择上的失误。

四、对专业选择没有正确认识

计划经济时代,一个人上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去什么岗位,都是很死板的,而且往往一辈子不动窝。今天,所学专业和就业去向已不再死板地对接,学语言的去了公司,学哲学的去了企业,都是很常见的现象。而且,职业生涯早也不再从一而终,跳槽成了家常便饭。

据对北京地区高级白领的调查表明,95%的人有过跳槽经历;62%的人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原先的专业无关。许多知名企业的老总并非企业管理专业出身,相反倒有不少哲学、中文的毕业生。因此,选专业不要抱着"一辈子跟定它了"的想法,看开一些。其实,不论哪个专业,关键是要搞出点名堂来。只要有成就,其他一切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回报都只是水到渠成的东西。

说完上面的误区,我们到底要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呢?

▶正确选择

一、兴趣是首要因素

一方面,如果一个人一生都要和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东西打交道的话,日子会过得很难受;另一方面,兴趣也决定了你能不能有恒心毅力坚持考研复习、并保证较高效率。调查表明,强打精神的复习考研,最后大部分是考不上的。

二、考虑未来就业

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就业率相差很大。例如本科毕业生中,政治学、林业工程、材料、仪器仪表等学科毕业生的即时就业率在90%以上,而体育、植物生产、水产、中医学、农业经济管理等就业率低于50%。研究生毕业时的情况要好得多,但总的情况也仍然如此。

三、实力也是重要参考指标

孟尝君养士三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甚至包括鸡鸣狗盗之术。大到人生能否成功,小到考研是否顺利,都要看能不能很好的扬长避短。首先是看现有基础。如果你从未接触过计算机,数学学得又不好,现在却要报考清华计算机专业,那么最好还是不要冒那个险。其次,还要看客观学习能力。如果自己的逻辑思维确实不够发达,那么复习起理工科专业来确实会非常吃力,效果不见得好。如果记忆力不强,报考历史专业恐怕也成问题。

四、是否志在必得

前途宽广,本科毕业后工作无忧,今后深造机会也还有,那么建议你选择一个自己最想去的专业拼一把,成则更好,不成也无所谓。要是你指望通过考研来改变一生命运,志在必得,那么建议专业目标定得别太高,这样稳妥一些。

五、个人的客观需要

这一点很现实,也很无奈。比如家庭原因或个人原因要求你必须尽快取得一份薪水可观的工作,那么即使你对文学情有独钟,也可能不得不考虑现实情况。

注意啦!这三类高校毕业薪水持续上涨

上大学的目的有很多,其中一项就是为了将来能够理想就业,薪酬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衡量标准。究竟哪些高校的毕业生能得到不错的薪酬呢?这不止要看目前的确切数字,还要参考薪酬的变动趋势。根据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排行榜发布的数据显示,毕业生最吃香的211工程院校一般集中在三大类"财经类"、"语言类"和"工科类"。

  财经类

  上海财经大学

2015平均薪酬(毕业5年)达到¥11442

2016平均薪酬(毕业5年)达到¥13799

2016薪酬增长了¥2357

上海财经大学毕业生的薪酬实力,绝对可以傲视全国。因为他在IPIN2016中国大学生毕业生薪酬排行榜中名位仅次于清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排名全国第二。而且2015到2016年的薪酬涨幅达到2357元,一年平均涨薪2千多元,在全国中没有几所院校能够涨幅那么大。上海财经大学一所不是985,仅仅是211的财经类院校,能够取得如此成绩,真的迎合市场需求的最大标志院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5平均薪酬(毕业5年)达到¥9368

2016平均薪酬(毕业5年)达到¥12090

2016薪酬增长了¥272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近几年崛起的大学之一。在中国五大财经院校中,曾经是没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名字。近几年,因为东北财经大学划到地方管理,逐渐没落,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地处首都,并通过合并院校,加强合作等措施,其实力不断上升,直逼中国五大财经院校的排名,甚至不少人已经将他取代了东北财经大学。在本次毕业生薪酬排行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毕业生薪酬涨幅是所有大学中最高的,全国排名第9。而在财经类大学薪酬排名仅次于上海财经。

  中央财经大学

2015平均薪酬(毕业5年)达到¥9920

2016平均薪酬(毕业5年)达到¥11630

2016薪酬增长了¥1710

中央财经大学被誉为"中国财经管理专家的摇篮",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创办的第一所新型高等财经院校。从背景和地域来说,中央财经大学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但最近几年他的实力和知名度远没有以前那么牛气逼人。作为老牌财经院校,即使实力有点下滑,其余威依旧是其他财经院校不可比拟的。中央财经大学的毕业生去向多为政府、分行、企业等知名机构,福利待遇好的让人羡慕。

  语言类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5平均薪酬(毕业5年)达到¥10453

2016平均薪酬(毕业5年)达到¥12801

2016薪酬增长了¥2348

目前全球对具备多国语言能力的人才需求非常大,对"同声传译"这种尖端语言人才的需求更是求贤若渴。市场需求需求大量的语言类人才,而翻译精英人才的不断缺乏,也导致语言类毕业生的薪酬一直是水涨船高。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样是在上海的一所211高校,不过属于"语言类",在此次2016高校毕业生薪酬排行榜中全国排名第五,语言类高校排名第一的佳绩。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平均薪酬(毕业5年)达到¥9840

2016平均薪酬(毕业5年)达到¥11450

2016薪酬增长了¥1618

北京外国语大学,简称北外,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为财政部6所"小规模试点高校"之一,是中国外国语类高等院校中历史悠久、教授语种最多、办学层次齐全的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共和国外交官摇篮"。此次能够以211高校的名头,进入全国毕业生薪酬排行榜的前15名,不但是市场需求大,更与其培育出来的精英们分不开。

  工科类

  北京邮电大学

2015平均薪酬(毕业5年)达到¥10300

2016平均薪酬(毕业5年)达到¥11521

2016薪酬增长了¥1221

作为"两电一邮"中的高等院校,北京邮电大学在全国的知名度中还算不错的,尽管它只是一所211。此次大学毕业生薪酬排名中,他不但进入全国院校排名的前15名,更是理工院校的前三甲。北京邮电大学,简称北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被誉为"中国信息科技人才的摇篮"。2012年,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说到信息与通信工程,咱们看一下"移动、联通、电信"三大头的火热盈利,以及国家对信息工程的巨大投入,市场前景广阔。

  东华大学

2015平均薪酬(毕业5年)达到¥8646

2016平均薪酬(毕业5年)达到¥10282

2016薪酬增长了¥1636

东华大学地处上海,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设有"研究生院"。2012年,学校7个学科入选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在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继续领居第一,实现三连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和设计学学科进入全国前20%,其中,设计学列上海高校第一位。工程、化学、材料和物理4个学科入围ESI世界前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