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灾的时候人们为什么不吃蝗虫(蝗虫可以吃为什么饥荒时)
没有吃过蚂蚱的童年,是不完整的。
一进入到每年7月,地里的玉米长到腰深的时候,蝗虫就来了,它也被叫做蚂蚱。一般是土黄色或翠绿色,飞起来的时候沙沙的响,蚂蚱的腿儿肉特别多,叫上三五个小伙伴在田野中,一下一下地拍手,蚂蚱听到有节奏的拍手声,就会低飞,最后落到田垄上。
和小伙伴悄悄过去扣住,等到晚上就走到河边,点燃树枝柴草,把瓶中的蚂蚱串起来,放在火上烤,用不了多久,特有的香味钻进鼻子,真是既解馋又满足,绝对是童年时最幸福的回忆。
蝗虫到底能不能吃?
食用蝗虫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在《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蝗虫单独食用或者配药食用能给治疗咳嗽、气短、破伤风、高血压等等疾病,蝗虫的蛋白质含量高达75%以上,所含的脂肪酸比大多数动物油脂都高,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能量的昆虫食物。
现在大家都知道的云南昆虫宴,就有蚂蚱这道菜,可以烤着吃,也可以炒着吃,可以用盐渍也可以用酱渍... ...蚂蚱的肉嫩壳香,吃起来的口感像虾。
不只是我们把蝗虫端上来餐桌,甚至我们让鸡鸭都来吃蝗虫。既消灭了蝗虫,又提高了鸡鸭的生活水平。吃优质蛋白长大的鸡鸭,长得更壮,肉质也会大大改善,生出的鸡蛋鸭蛋,个头更大,还有可能下出天然红心蛋。
虽然蝗虫十分美味,但却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害虫。自古以来,旱灾、涝灾和蝗灾都是我国三大重要灾害。每当某地发生蝗灾,铺天盖地的蝗虫吞食大片的谷物庄稼,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古人们对此束手无策,认为蝗灾是神灵对人间的惩罚,蝗神发怒,导致蝗虫入侵。
为什么蝗虫营养价值很高,灾民们在饥荒时,不吃蝗虫充饥呢?原因其实比较复杂。
民不聊生的蝗灾
什么是蝗虫?蝗虫的一生经历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昼伏夜出,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独居昆虫,性格温和。但是一旦出现自然灾害,比如干旱造成的食物短缺,会让独居的蝗虫聚集在一起开始群居生活,在争夺食物过程中,外表颜色会从绿色变成灰色,繁殖能力超强,而且食量也大大增加,它们可以持续进食10小时,持续飞行150公里去寻找食物。
蝗虫主要分为飞蝗和土蝗。我国飞蝗有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3种,东亚飞蝗是我国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造成我国蝗灾的最主要飞蝗的种类。
东亚飞蝗
发生蝗灾,为什么灾民不吃蝗虫度过难关?现代人这么喜欢吃蝗虫,古代人面对铺天盖地的蝗虫,为什么宁愿饿死也不吃呢?其实在《唐史》中就记载过,唐德宗年间爆发的严重蝗灾,古人也曾吃蝗虫度过了这段难捱的时光。但是后来的人们面对蝗灾,再没有吃过蝗虫,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
1.烹饪技术的限制:
蝗虫身上长满坚硬的铠甲,看起来十分难以下咽,所以古代人对蝗虫的接受度不高,而且现代人对蝗虫的烹饪手段很多,调料也丰富,所以认为蝗虫味道不错。但是在古代,油和香料都是一种极其奢侈的材料,只有王孙贵胄才能有少量的供应。平民百姓家中,只有过年才能吃上杀猪的猪油,其他油的来源多为菜籽和大豆,蝗灾爆发后的农作物都被啃噬光了,哪里还有多余的油类烹饪蝗虫呢?
驱蝗图
2.蝗虫不好捕捉:
根据《中国飞蝗生物学》记载,从夏商朝开始到封建王国的结束,发生的蝗灾超过800次,大概3年就会发生一次。尤其在蝗灾爆发后,民不聊生,严重的饥荒接踵而至。很多饥民饿的走路都没有力气,哪还有体力去捕捉蝗虫呢?所以即便有人提起精神捉住几只蝗虫,但是完全不能填饱肚子。
加之蝗虫动作迅速,十分不容易捕捉。蝗虫所到之处寸草不留,成千上万的蝗虫密密麻麻在百姓头顶飞过,由于数量庞大也会时人们产生畏惧心理,人们也缺乏足够的工具和时间去捕捉蝗虫。
明朝捉蝗虫壁画
3.迷信因素:
由于落后的封建思想,古人认为任何自然灾害都是上天对人间的惩罚,蝗灾也不例外。
蝗虫也被视为灾难的象征,很多人迷信地认为吃蝗虫等同于将灾难转嫁到自己身上,也会给人带来病痛和厄运,吃掉蝗虫也会得罪上天。迷信的农民还会联合地方官员进行祭拜蝗神,在路边放置祭祀品,来让蝗神息怒,所以他们害怕触怒神明,不敢去吃蝗虫。
4.蝗虫不好保存,只能解决暂时困难
即便人们克服心理因素,也能抓住蝗虫,但是吃蝗虫只能解决一时的温饱。古代没有冰箱,哪怕蝗虫再多、再好吃,也只能解决眼前的饥饿,三五天是可以顶得住的,但是时间久了,人们还是需要粮食补充体力,吃蝗虫也不是长久之计。
而且蝗灾多发于夏秋季节,这两个季节室外温度较高,新鲜的蝗虫保质期也就两三天而已,防止久了也容易滋生细菌,容易腐烂变质。
总结
关于饥荒时期,灾民不吃蝗虫的根本原因还是古代科技不发达。百姓因为蝗灾民不聊生,却找不到有效的方法避免蝗灾对庄稼的迫害。而现代蝗灾问题其实比较好解决,人们可以通过先进的手段,比如生物防治:鸡鸭等动物捕食蝗虫、减少蝗虫生存地、防治蝗虫的化学药物等方法控制蝗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