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的历史名人主要内容(关于王姓始祖的几个主要人物)

王姓的历史名人主要内容(关于王姓始祖的几个主要人物)(1)

关于在谈论王姓起源之前,常常会有一种误导的说法:王姓起源于公元前五六五年出生的太子晋,其实还有一位与太子晋同样有神话传说的黄帝同时代的王倪,他是黄帝的老师,伏羲的朋友。早在公元前三千二百年的时候就很活跃了,晚一点的王亥,也比太子晋早生了一千三百五十年。可能不需要讨论的是太子晋作为太原王氏的始祖,最后被传成了中华王氏的始祖。在这个地方,人们的概念混淆了。因为中华王氏的始祖,要包括姒姓王氏、子姓王氏和姬姓王氏三家,穿越了夏商周三个朝代,始祖是一个群体,不可能只是哪一个人。

太原王氏的始祖洛阳太子晋晚于齐国琅琊的王子城父一百多年,王子城父晚于姬姓王氏的始祖周太王王业近五百年,周太王晚于中华王氏始祖姬姓后稷、姒姓夏禹、子姓商契、妫姓唐舜(堂兄弟、稷为长)约一千年。稷禹契舜兄弟晚于末代伏羲的朋友王倪一千年。同样有传说背景的太子晋与王倪之间,相差了二千五百年。如果可以用传说中的人物做王氏始祖的话,用王倪可能比太子晋更有优势,因为王倪是黄帝的同辈。

1、王倪,生于(公元前3200年)前后。堪称【王氏始祖】。王倪是与皇帝同时期的人物,是最早出现的王姓人。伏羲和黄帝曾与王倪论道,王倪是啮缺的老师,王倪论道, 道及天边,智达宇际。据《庄子•逍遥游》记载:许由是帝尧的老师,尧欲将治理九州的重任托付于许由,而啮缺又是许由的老师,啮缺的老师是王倪。伏羲和黄帝都曾与王倪论道。王倪、啮缺、许由,他们都是逍遥派,都是仙风道骨的长者。王倪与太原王氏的始祖太子晋王侨一样,有点传说中的人物那种特有的、很神秘的气氛。如果传说中的人可以被后人尊奉为始祖,王倪就可谓是中华王氏不争的第一人了。

另一个较早出现在史籍中的王姓人,便是夏朝的冥子王亥,由于王亥的地位很高(夏王室的亲王),史籍中多有提及。王亥的存在,证明了王室即为王氏之源的论点。王亥的世系清晰,为黄帝第三十七世(此前有学者传为十世),夏王大禹的第七世孙。因为王亥的真实性没有问题,他的身分又确实是“王”。所以,由王倪、王亥来共同出任没有争议的,中华王氏的形式上的不同世代的第一人,应该不存在问题(法律上的第一人应是大禹、子契、后稷)。

2、后稷,(约公元前2300年,名弃。本名姬弃,帝喾的长子、周王的先祖、农耕业的始祖,亦称【王氏始祖】。传说其母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足迹,踏之,践之而动如孕。生一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从不踩踏;弃之林中,巧逢山林数人,未丢;弃渠河中冰上,飞鸟以翼暖之。久弃不死,异常康健,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因数欲弃之,名曰弃。出生于稷山(今山西运城稷山县)。母为帝喾高辛氏元妃有邰女姜嫄。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封为后稷,封地古邰城(今陕西咸阳武功县西南)。后稷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后稷家族世系:高祖:黄帝,曾祖:少昊,祖父:蟜极,父亲:帝喾,生母:姜嫄,帝喾的元妃,庶母:简狄、庆都、常仪、某女(台玺生母),二弟:契,简狄所生。是商朝先祖,他的后代建立了商朝。三弟:尧,庆都所生。尧,即帝尧,也称唐尧,建立了唐朝(陶唐氏之唐),其子丹朱不肖,尧的女婿舜继承天下。四弟:挚“鸷”,常仪所生。挚,即帝挚,在位9年,被废。五弟:台玺。

3、禹(前2081年--前1978年),姓姒夏,名文命,字高密,他是黄帝的七世孙、颛顼的五世孙。亦称【王氏始祖】。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修己。他被后世尊称为大禹,或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第一任君王,于前2029年至前1978年在位。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自黄帝轩辕氏至禹,共八世:禹的父亲鲧,鲧的五世祖叫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是黄帝与嫘祖的次子。禹的父亲鲧被封在汶山石纽地区(今四川北川县),母亲是有莘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女嬉。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灾,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

4、王亥,(公元前1854年 —公元前1803年),(今河南商丘人),亦称【王氏始祖】。夏朝的冥子王亥(为黄帝第三十七世)是阏伯(契:商朝的始祖叫契)的六世孙,冥之长子,继任为商族首领,殷人先公之一,王亥是商王朝开国帝王成汤的七世祖,是先商十四个部落首领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王甲骨卜辞中称为“高祖亥”或“高祖王亥”。王亥是一位很有作为的人,他不仅帮助父亲冥在治水中立了大功,而且还发明了牛车,开始驯牛,为人使役。《管子•轻重戊》中“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的记载,就是指相土发明马车,王亥发明牛车,驯服牛马供人使役的故事。谥号“商高祖”。

5、比干,生于殷武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125年夏历四月初四日),卒于公元前1063年。亦称【王氏始祖】。为商朝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名干。比干幼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4岁。

6、王业,周太王,姓姬,名亶父,又称古公亶父,也叫公叔祖类子,是西伯君主,前1157年—前1139年在位。周朝之先祖。亦称【王氏始祖】。由豳迁岐,居岐之阳,实施翦商。因广施仁政,令不少部落归附。周灭商朝后,认为﹃王气”始于姬亶父,故追尊为太王。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王业继承了后稷、公刘的事业,积德行义,得到民众的爱戴。王业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他是中国上古周族领袖。亶父“积德行义,国人戴之”。

7、王季,季历,公季,古公亶父子,周公季历(前 1165年—前 1065年),周太王古公亶父三子,文王姬昌之父,前1138年—前1100年在位。亦称【王氏始祖】。娶挚任氏女太任。王季、公季,其兄太伯(也称泰伯)、仲雍(也称虞仲),太伯后来在太湖流域创建了吴国。季历继位后,承古公亶父遗道,又与商贵族任氏通婚,积极吸收商文化,加强政治联系。在商王朝的支持下,王季对周围戎狄部落大动干戈,不断扩张军事实力。商王文丁时,受封为“牧师”,成为西方诸侯之长,享有征伐西部诸侯的权利。后因权重遭忌,于帝乙二十七年(前1165年),为商王文丁所杀,追尊王季。

8、王子城父,(公元前717年-?),琅琊人(今山东潍坊临淄区)。亦称【王氏始祖】。春秋时期齐国著名将领。又称姬成父,周桓王(姬林)第二子,承父爵仕齐莱为城父,齐昭公十七年(公元前616年)秋,原为东周都城洛邑王城的城父(古文通假称为成父),故尊称为“王子成父”,避“子克之乱”奔齐,齐桓公于公元前681年在管仲的辅助下使齐成为强国,因王子城父有功,齐昭公拜其为齐国莱阳君大夫,并赐姓王氏。自此,王子氏始别姬姓为“王氏”,王姓自城父始,事载三国时期曹魏国的《王基碑》及唐超时期韩愈的《王仲舒神道碑》,并见于史籍《左传•文公十一年》。管仲曾推荐成父为齐国大夫,后迁大司马,成为齐恒公手下第一大将,遂定居齐国都城临淄。西汉刘向《说苑-君道》里记载一代贤相晏子对他评价很高。他为琅琊王氏开族始祖。

9、太子晋,姓姬,名晋,字子乔,周灵王太子,人称太子晋。亦称【王氏始祖】。约生于丙申周灵王七年(前565年),卒于壬子周灵王二十三年(前549年),太子晋生有二子,长子王乔后获封吴王,又改名王迥,隐居“马郯”;嗣子宗敬,少有大志,周景王继位时,曾在周王室担任过“司徒”官职。但此时的东周天下,已是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王政失坠,周室就衰。宗敬毅然引退,避乱隐居“平阳”(注:《帝王世纪》记载:“帝尧,陶唐氏、祁姓也……都平阳。”《通鉴外纪》也记载:“帝尧,帝喾之子,姓伊祁,号陶唐,都平阳。”春秋时的平阳,是现今的临汾地区) ,因宗敬是周王室的嫡传后裔,时人都称宗敬一家子为“王家”,意为他们是王子王孙,王室之家;这样,就“以王为氏”传承。

10、王通,字仲淹,号文中子,隋朝大儒,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亦称【王氏始祖】。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卒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魏征、李靖、房玄龄的老师。卒后,弟子谥为“文中子”。王通其弟王绩、其孙王勃,称其为隋末大儒。王通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王隆,曾于隋开皇初,以国子博士待诏云龙门,向隋文帝奏《兴衰要论》七篇,“言六代之得失”,颇为隋文帝所称道。王氏家学渊源深厚,所以王通从小就受到儒学的熏染。少年时即精通儒学,学问极好。据说在隋文帝仁寿三年(603),王通曾经“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没有受到重用。授以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郎。王通并不满意,所以不久就“弃官归,以著书讲学为业”。王通弃官归乡后,便潜心钻研并开始在家乡的白牛溪聚徒讲学,著有《止学》、《中说》等奇书多部。王通在政治上,以恢复王道政治为目标,倡导实行“仁政”,主张“三教合一”,基本上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有进步性;在哲学上,王通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围绕“天人”关系这个核心,阐述了他关于自然观、发展现、认识论和历史观等方面的思想,表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倾向和主变思想,在文学上,王通论文主理,论诗主政教之用,论文辞主约、达、典、则,主张改革文风,具有较高的进步意义。

11、王祜:大名莘县人,监察御史、知州、殿中侍御史。(避讳明孝宗朱祐樘,写作王祜),以文学见长。亦称【王氏始祖】。五代时先仕晋,后及汉、周,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拜其为监察御史,颇得赏识,官职不断升迁,以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乃举家迁来京城,落户开封。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魏州即大名,宋太祖乃派王祐权知大名府。要王祐衣锦还乡,许以“便宜”行事,以相位相许,除去异己,王祐接任后,查无实据,直言禀报,符彦卿谋叛不实,甚至直谏太祖不要滥杀无辜。太祖听后很不高兴,乃把王祐改派知襄州。升迁宰相已然落空。在赴襄州前在其宅院内,手植槐树三棵,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三槐堂不仅成了王祐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摘自王泗友《王氏谱牒文化荟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