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修行生活是功课下一句(人生是修行生活是功课)

《生活十讲》作者:蒋勋

人生是修行生活是功课下一句(人生是修行生活是功课)(1)

​ 本周我们要一起共读的书是著名作家、学者蒋勋老师的经典作品《生活十讲》。

“生活”这两个字,听起来容易,生下来、活下去,但是想要把生活过好、过得有滋有味,就需要用心去思考、去学习。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一点往往是我们容易忽视的。我们听过、学过那么多人生的大道理,却十分容易忘记每分每秒最实际、最接地气的生活本身。

那么,听到这,或许有人会说,生活有什么可学的呢?日子这么过下去就行了,为什么要劳心费力的去想这些呢?

可事实上,这种拒绝思考的态度,正是造成我们在生活里遇到种种问题的原因。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行,那么,生活就是这场修行中的一门必修课。在这门课里,从生活细节的观察到生活问题的提出,从生活烦恼的分析到生活困境的解决,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行动去改变自我,进而改变人生。

在这本《生活十讲》里,作者蒋勋作为生活的观察家以及实践者,分享了他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的指导和提醒。在这些跨越了时间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生活本身的观察,听到他对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分析,学习到如何去安顿自我、过好生活。

到最后,我们会发现,原来在繁重的生活重担之外,生活本身还有着别样的色彩——学会生活,可以让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奔波中,找回生活的美好价值和永恒意义。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正式走进本书。

蒋勋与《生活十讲》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本书的作者蒋勋老师。

他是我国台湾地区的著名作家、学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被海峡两岸的许许多多青年人视为“人生导师”。他对文学、哲学、社会文化,都有着深入的研究,而且擅长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这些高深晦涩的内容,用一种大家喜闻乐见、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

蒋勋老师在传递这些内容的时候,采用了很多种不同的手段和媒介。除了写文章、出书之外,他还是大众媒体的常客,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就在台湾地区的广播电台里,开办了专属于自己的广播节目,名字叫“文化广场”。

当时蒋勋的个人身份,是一位在大学美术系任教的老师。但是他在“文化广场”节目中讨论的内容,并没有把“文化”局限在狭隘的艺术领域,从学院派的视角向大众普及艺术和文化的知识。

相反,在这档广播节目里,蒋勋作为主持人,畅谈他对社会的观察、对文化的理解。他认为,社会里许多与人的生活有关的现象,也都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这些内容,常常比具体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更能够反映出文化的本质。

就这样,在每周一次的节目中,蒋勋把自己接触到的社会现象作为话题,一周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是他思考和讨论的主题。于是,通过这样一期又一期地进行“文化广场”节目,蒋勋用自己的声音记录了那个时代。这个节目,一做就是十年,吸引了无数听众,并广受好评,还获得了台湾地区在电视领域的最高奖项“金钟奖”。

而我们接下来即将共读的这本《生活十讲》,就是从“文化广场”这档电台节目演变而来的——在2008年,出版社重新找出了这档节目的资料,从跨越十年的材料里,经过认真挑选、编排以及修订、审核,最终集结成了这本《生活十讲》。可以说,这本书囊括了十年以来,蒋勋在这档节目中最为精华的内容。

不过,对于这本“十年精华”,有人也许会问:既然这本书的内容是九十年代的广播节目,那么,现在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三、四十年,为什么我们还要读这本书呢?

其实,读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一点儿也没有过时。这本书里收录的问题和思考,是作者在九十年代亲身体验并观察到的内容。他发现这些问题、分析背后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目的和作用是“解惑”,是一位社会观察者对个人和社会的问题做出的解答。而这里面涉及的内容,具有普适性,有着跨越时间的价值。

比如,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当年的台湾社会,正处在一个剧烈变化的时期。伴随着经济的腾飞,社会商品化浪潮来袭,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社会上,关于文化、道德、社会观念的讨论非常丰富,各派观点争锋相对,异常激烈。

如果我们把这些现象和今天放在一起,和我们所处的当下做一个比较,就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

例如,我们经历了类似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经济的繁荣给我们带来了商品化的发达。和以前相比,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提升了很多,与此同时,社会观念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们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和以前完全不同了。

因此,在类似的时代背景中,出现了类似的社会问题。蒋勋当年观察到的问题,在我们正在经历的今天,也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如果我们也要观察当今的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生活,借鉴从前的经验就显得非常重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蒋勋在当时的分析和解读,在今天读来,仍然具有独特的价值。

生活的种种困惑

好,说了这么多关于书籍的背景资料之后,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在《生活十讲》这本书中都介绍了哪些主题。

就像我们前面已经提到的,这本书的出发点是观察和分析生活,找到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或者说是种种困惑。这些各种各样的困惑,覆盖的范围很广,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在各个层面上,都充满着各种令人苦恼的问题,让人一时间找不到答案。

在这其中,首先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主题就是关于价值观的困惑。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种声音:我们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价值观,是不是出现了问题?在以前,这个问题主要是老一辈的忧虑,他们对年轻一辈不大放心,有种“一代不如一代”的担心,似乎年轻一代出了问题,放弃了奋斗的愿望,失去了很多本该拥有的优点。

而到了今天,关于价值观的讨论,又增加了新的内容。

当“内卷”和“躺平”作为流行词,传遍了大街小巷,变成口耳相传的概念。当我们的整个社会都在激烈地辩论,思考这二者之间什么是更好的选择时,我们必须停下来想一想,这背后涉及的究竟是什么。比如,我们的价值观,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是不是产生了许多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在如何改变着我们?

以这些价值观层面的讨论为基础,我们就到了信仰与生命的层面。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也存在着许多困惑。比如,我们有自己的信仰吗?信仰有什么用?当我们感受到迷茫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应该如何安放?我们又该怎样认识自己的生命本真?

这些问题,听起来很高深,好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是一些虚无缥缈的内容。但是,如果你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其实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次具体的决定、每一天如何去度过,都体现了这些内容,都和信仰、和生命思考息息相关。

当人有着不同的信仰,就有了不同的价值标准,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容易产生分歧,必须通过沟通和互相理解,才能求同存异。

在价值观和信仰的影响下,我们还需要关注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困惑。这也是蒋勋在九十年代的台湾社会所观察到的一个重点问题:我们的想法和认识,是不是被“官学”局限了?

蒋勋所说的“官学”,指的是一套文化和价值标准,它们在社会中占据主流的位置,通过官方的手段,比如教育和行政命令,来影响社会中的所有人,尤其是青少年。

比如,孩子们从小到大受到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长大之后,进入社会接触到的社会规则、人际准则,都有很多明确的规定。而这些内容一旦被规定成具体的条目,就容易僵化、变得死板,失去了灵活变化的可能性。

如此一来,容易带来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我们的创造力变得逐渐退化了。对文学、哲学、书籍和思想,我们渐行渐远。而让人担心的是,这些精神内容的特点是,它们本身既敏感又脆弱,需要我们用心体会,才能能够感受到它们的价值。而我们正在丧失用心体会的习惯,对于这些内容的感受力,正在变得迟钝。

这种迟钝,可以说在当下变得更加严重了。网络上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占据了我们的闲暇时间,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留给我们去阅读、去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我们的生活习惯也被这些新鲜事物改变着,许多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都一去不复返。

除了我们对于文学、哲学、书籍的感受,正在变得迟钝的,还有我们对于情感的感受和表达。我们似乎不再懂得如何去感受爱,他人对我们的爱,很难感受得到。换个角度,从我们自己来看,也不知道怎样去恰当地表达爱,让他人感受到我们的爱和关心。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当今的年轻人,热衷于追剧、看小说,喜欢投入那些动人的爱情故事中去,追求“代入感”,很多时候比故事的主角还要紧张。但是一旦回归现实世界,到了自己的身上,却又容易“恐婚恐育”,不想恋爱,情愿保持单身,也要拒绝给亲密关系一次机会。

其实,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回味父辈、祖辈的情感故事,用一首描述过去的诗歌《从前慢》,来缅怀昔日的简单浪漫,我们是否认真想过,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好情感和欲望的问题?

换句话说,在一切都变得快速、单薄、直接的时代里,我们还是否能够找到真情、真爱的空间?这些关于爱的问题,正在困扰着许多人。

最后,从前面所说的一个人自己的苦恼和困惑出发,向外一步,打开眼界,我们可以把作为个体的人,放到社会关系的网络中去,观察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又会发现更多的困惑。

比如,一个人的生活是简单、明确的,自己过得开心、自在就好,但是一旦涉及到了社会,人就不能够完全得“独善其身”了。有句话说得好:“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那么,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应该如何在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于社会上的事物,我们又是否有足够的感知,能够做出自己的观察和判断?

蒋勋老师告诉我们,大到时代浪潮的变化、社会教育和文化的问题,小到我们日常的待人接物、衣食住行,都体现着我们自己是如何对待生活、如何安放自我,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功课。

思考“困惑”

好,上面我们已经介绍了许多生活中的困惑,从个人到社会,从内心到外在,种种不同、各有特点。

那么,这些困惑为什么会产生?又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呢?这也正是蒋勋老师在《生活十讲》这本书中为我们答疑解惑的部分。

首先,我们需要认清的一点是,不同的困惑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原因,受到多种方面的因素影响,只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够对症下药,真正解决问题。

比如,在讨论价值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找到商品化浪潮这个背后的原因。各种各样的消费观念影响着我们对物质生活的想象,让许多年轻人迷失了自我,产生了“价值观错位”的现象。

再比如,在讨论信仰的问题时,我们可以比较不同的信仰体系,探索古今中外不同的信仰分别代表了什么内容,我们自己的信仰又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最后,我们会发现,最高的信仰是人情与自然的结合,也就是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类似这样的具体分析,在《生活十讲》中还有很多。可以说,每个主题都能够提炼出问题的本质,找到背后的原因。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这些具体的分析都只是在表面上分析、解读问题,属于“治标不治本”,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更进一步,找到这些生活困惑的深层次原因,真正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把这些各种各样的困惑放到一起,进行综合的比较。这样,我们才可以在其中找到规律,寻找到这些问题之所以会产生的本质原因。

那简单来说,生活困惑之所以会出现,背后的原因就是时代的剧烈变化。这是影响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根本动力。我们的时代在巨变之中。前面我们说到的种种具体的表现,都是时代洪流在水面之上的一点点浪花,真正的变化深藏在水面之下,深刻地影响着时代,裹挟着时代中的我们。

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对于信仰和生活的思考,对于爱恨情仇的感受,对日常生活的选择,都是时代变化的具体表现。我们在过去所习惯的生活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从前那些固有的规则、有效的方法,都在或多或少地被颠覆、被打破。整个社会的规律和逻辑,都在重新塑造的过程之中。

试想如果有一个人,从二十年前的某一天,一下“穿越”到今天,他一定很难适应我们的生活,因为整个世界对他而言,都已经“面目全非”了。

但我们不禁要问,即使是此时此刻的我们,又比这个故事中的人好多少呢?

虽然我们是生活在时代的最前端,比以前的人了解到更现代的科技、过着更现代的生活,似乎是一直随着时间的变化,和时代同步向前的。但是,时代变化的速度实在太快、变化的程度实在太剧烈,作为个体的我们,很难真的跟上它的脚步。

没有人能够保证,一觉醒来自己还能不能跟上这个时代。于是,就这样,在个人和时代发展的“错位”中,我们的困惑产生了。

“解决”问题

那么,面对生活的种种困惑,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为了解决这些生活的苦恼,我们可以尝试把生活这个整体进行划分,把它分为“内”和“外”两个大的维度,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分别对待。

在“内”的维度上,我们要“向内修心”,找到自己的本真,去探索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生活方式。

“我该怎样去生活?我该怎样去思考?”这些问题应该进入我们的生活。灵魂、信仰、爱和痛苦,这些关键词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繁忙沉重的生活压力和简单浅薄的娱乐休闲之外,我们应该给自己机会,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让自己在内在世界里得到成长。

实际上,在讨论《生活十讲》这本书中的十个具体的生活主题时,作者都是在围绕“向内修心”这个主题展开论述的。

首先,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独特的定位和独特的生命价值,要让自己变成一个丰富的人,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

同时,要知道自己的信仰是什么,通过信仰找到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贪心和恐惧。进而学会用心、学会等待、学会放慢脚步,去完满自己的心灵。

在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让自己变成一个有自信的人,让自己的内心充满富足的感觉,如此一来,就能让自我安顿,安分而没有疑虑地“做自己”。

在“内在修心”的同时,在外在的维度上,我们要“向外修行”。也就是说,要去思考社会、思考他人,完善人际关系、关心社会。

我们可以调整自我,用积极的态度去理解他人,用灵活的方式去适应社会。在某些适当的时机上,去改变自己身边的人际关系,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整个社会。

的确,每个人作为个体,力量是微小的,但是当我们所有人聚集到一起,就有可能产生足以改变时代浪潮的巨大力量。

比如,当我们开始思考生活中的爱和情感,其实就是在重新审视我们的社会关系,就是在寻找办法,去重塑社会规则。当我们意识到了爱的珍贵,知道了表达爱意的重要性,就能更好地和我们爱的人相处,进而推己及人,更加珍视社会中的每个人,同时也更容易感受到陌生人的温暖和善意,当大家能够互相尊重、互相支持,整个社会都会多一点爱、少一些恨。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的,那就是文学和艺术的重要性。这也是本书作者在书中时常提及的内容。无论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大道理,还是解决具体问题和困境的小技巧,都需要应用起来,放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才能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这时,文学和艺术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它们可以在这一点上,给我们提供帮助。

因此,在日常生活的具体轨道上,我们要保持心灵的温柔和敏感,利用好文学和艺术这些手段,来应对价值观和情感上的困惑,让经典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滋润我们的灵魂。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离文学和艺术越来越远,很少读书,甚至从不读书,所以精神生活越来越空洞,精神世界越来越干涸,这也正是许多生活困惑产生的原因之一。

而一旦我们换种方式,重新接近文学和艺术,尤其是那些经典的作品,我们就会感觉到“源头活水”的浸润。它们可以让我们超脱出日常生活,告别纷乱复杂,转而去追寻更高的精神境界,去让自己更加完满,让生活变得更加幸福。

生活是无休止的修行和功课

不过,在这里,我们还要额外问自己一个问题:生活的困惑,真的可以“解决”吗?

虽然我们已经讨论了不少方案,从具体层面的技巧到方向方法层面的指南,似乎都在为解决问题寻找方法。但是,认真地思考背后的逻辑,这些问题和困惑,是不是可以像数学题一样,1 1等于2,这样简单地得到解答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我们的生活瞬息万变,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醒来,我们都在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应对新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一劳永逸地彻底“解决”生活的种种问题,是不是切实际的。

于是,悲观的人就会从这个角度出发,想象出自己对于生活的印象:它充满了太多的不可控因素、太多的变化,一天又一天的生活,不可避免地变成一地鸡毛,让人没有办法,毫无头绪。这样的想法越来越极端,最终会导致人对生活本身丧失希望,觉得人生看不到未来。

其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如此悲观。从事情的另一个角度出发,反过来看,正是因为在生活中有了种种变化,我们的人生才如此丰富多彩,我们的生命才有了活力、也有了意义。变化,让人在生活中充满了好奇,有更多的勇气和动力向前奋进。

所以,就算生活的困惑不能够百分百地得到解决,就算生命的苦恼和困扰一次又一次地给我们出难题,但我们没有必要气馁、犹豫。相反,我们要做,而且能够做到的,是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用积极、敏锐、向上的自我,去应对复杂的生活。

就像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们都说,“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修行。”想要完成这场修行,“修身”和“修心”是必经之路。而如何生活,则是这场修行中的必修课。生活的苦恼是人生的历练,经过思考、改变、成长,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生活。

好了,说到这里,《生活十讲》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也就接近尾声了。

通过对生活这个永恒话题的分析,我们从纵向的角度,对生活困惑的产生进行了三个维度的解读。首先是观察生活,看生活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之后是分析生活,寻找这些生活困惑背后的原因;接下来是应对生活,尝试去通过具体的和共通的两种手段,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最后,我们进一步思考了生活问题的本质,发现生活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数学题一样,简单、固定,而是充满了变化。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修行。而生活,正是其中的一门必修课,永远需要我们去学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