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48幅作品欣赏(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十三岁时从黄州站起来的苏东坡才是苏东坡,在此之前,他叫苏轼。在黄州,因乌台诗案贬谪到此的苏东坡,从苏轼的身体里化茧成蝶。从此,我们的文化一下子亮起来了。

苏东坡48幅作品欣赏(也无风雨也无晴)(1)

185cmx100cm《赤壁泛舟》

苏东坡48幅作品欣赏(也无风雨也无晴)(2)

苏东坡48幅作品欣赏(也无风雨也无晴)(3)

一个真实的苏东坡,比一万个脸谱化的苏东坡要可爱,要有力量。

在我们的文化里,苏东坡大约是人人皆喜欢的人。他的豁达、他的通透、他的明亮,都是无可替代的。一个可敬、可爱、可亲的苏东坡,是我们这个文化里的一笔巨大财富。人们每当谈到苏东坡,表情出奇地一致,都是微笑着,仿佛谈论着自己的一个熟人、一个朋友。是的,这是一个活生生的苏东坡,他是浪迹天涯中的苏东坡,他是尘世烟火里的苏东坡,他是文人书房中的苏东坡。如果我不是很绝对地下结论,苏东坡大概是唯一突破传说走向真实的人。他既是传说里的人物,又是现实中的人物,他既可以在我们头顶飞起来,又可以在人群中降落。他是唯一一个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仙”——坡仙——可见苏东坡的人格魅力。最令我着迷的是,在我们的文化里,在夜晚,苏东坡是唯一一个可以和星月一起亮起来的人——李白亮了一下,但持续的时间不够长,苏东坡却可以亮到天亮。苏东坡喜欢夜游。他大约是最喜欢夜游的古人。在古代,他的这个癖好大约不是那么方便实现的,那时的交通条件、照明条件以及通讯条件都比不了今人,但为何他还是那么的喜欢夜游?古代的夜晚纯度极高,没有光污染,没有噪声污染,它幽深而旷古,寂灭而蓬勃,充盈着无穷无尽的生机,夜游的人,可以找到自己,找到那个白昼里被日光照彻得很苍白的、忙碌的、身不由己的自己。夜晚的宁静里,剥开层层夜的黑,在生命中突围的苏东坡,忽然发现了亮起来的自己。我们看他的诗词文赋,凡是写到夜游的,都是那么的深情而辽阔。他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山中的东坡、一个水上的东坡、一个月下的东坡、一个风里的东坡、一个花深处的东坡、一个散发着光的东坡。为什么我们这样喜欢苏东坡?因为苏东坡满足了我们对人类真性情的想象,实现了我们对自己人格缺失的那些部分的弥补,可以说,苏东坡能满足我们对自己不够完美的心灵补偿。苏东坡弥补了我们每个人灵魂深处的裂缝,给我们的精神灌注了光的力量。苏东坡最是不装的文化人,他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全才,他全面而高深,有如高山之上的长河,河水清冽甘甜,涌流着万古的月光,鼓荡出一派生命的汪洋。一个活生生的东坡,让我们的文化不再寂寞。

苏东坡48幅作品欣赏(也无风雨也无晴)(4)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知道的,多的是诗词文赋里的苏东坡,多的是故事中传说中的苏东坡。古人今人,不计其数的画家画过苏东坡,然而总是不过瘾,更难以感动你。历代画东坡者,我最心仪武元直《赤壁赋图》里的苏东坡、乔仲常白描长卷《后赤壁赋》里的苏东坡,他们画出了苏东坡的风神,画得出真实的苏东坡。然而多数人因为对真实的苏东坡没有感同身受,不过画了一个东坡场景,挪来一个寻常人物,给这人物穿上东坡衣冠,再题上苏东坡三个字而已。这哪里是东坡呢?苏东坡在历代画家的笔墨里依旧那么陌生,那么僵硬,那么遥远,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苏东坡48幅作品欣赏(也无风雨也无晴)(5)

画史上的苏东坡,基本流于脸谱化,不够丰富,不够立体,不够鲜活,关键是不够平常,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够真诚。要知道,生活是具体的,人生也是具体的,最平常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生活。最平常的东坡,才是最真实的东坡。苏东坡之所以让人着迷,就在于他的平常,而他的平常才是他的真实——他的生命的真实,他的艺术的真实,他的一切的真实。真实来自于真诚,那是对天地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生的珍惜,正是因为有了真诚,才有了真实,笔墨才有了鲜活生命。要画好东坡,靠什么?靠真诚,靠真诚的人文共感,靠真诚的文化同情,靠设身处地的真真实实的生命感受,没有这种深度的生命体验,一定与东坡无缘。如果笔墨不能塑造出真实的苏东坡,那么,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对于中国画的态度。

苏东坡48幅作品欣赏(也无风雨也无晴)(6)

文人画家李学明,爱东坡,慕东坡,读东坡,画东坡,是个彻底的东坡迷。数十年来,他画了许许多多苏东坡。一个系列一个系列地画,年复一年地画,怎么也画不够,怎么画也画不完。画着画着,笔墨里的苏东坡站起来了,画着画着,笔墨里的苏东坡活起来了,各种姿势,各种体态,宛然纸上,似乎不用怎么费心,那东坡已然在笔墨里在宣纸上动起来了,真是有如神助。真正懂行的人明白,李学明画东坡,已经具备自己的系统性和开拓性了,他区别于画史上画东坡的散点化和程式化,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有自己独到的气息和面貌了。在他的画笔下,有夜游赤壁的苏东坡,有西湖泛舟的苏东坡,有手提荔枝篮子从岭南走过的苏东坡,有忽然夜游承天寺的苏东坡,有月下玩砚的苏东坡,有上元步月的苏东坡,有独行的苏东坡,有呼朋引伴的苏东坡……我喜欢他画笔下的苏东坡,那是大写意中的苏东坡,笔墨沉实,图式活泼,精神开放,格调高雅,传神写意,仿佛能听到画中东坡言谈的声音,嗅得到他的气味,触摸得到他的体温,感受得到他的性情。李学明将一个真实的、多面的、生动的苏东坡推到了你面前。

苏东坡48幅作品欣赏(也无风雨也无晴)(7)

有时候,你会忽然从这些画中跳出来,问自己:这是人物画吗?是,又不全是。事实上,李学明并不在乎自己手中笔墨的门类和属性,他追求的是将东坡的神韵表达出来。他不刻意将东坡作为人物画来画,而是将山水、花鸟灌注到东坡在宣纸上的行动里去画,立足文化道统,顺着东坡的性子来,强调写意性,重视诗性意境的营造,这样的东坡,自然与天地山河、人生际遇等因素有机融合到了一起,自然能在宣纸上立起来,与你亲近。

需要说明的是,李学明画东坡,不是把笔墨往诗文里放,而是把诗文往笔墨里放,非笔墨养诗文,而是以诗文养笔墨。于是,他画的东坡非常的真实、朴实,但又给你一种很深邃的审美感受,那就是:格高。李学明画东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实现了诗画的融一。还需要说明的是,李学明画东坡,与前人、时人皆不同,他画苏东坡,并非仅仅画苏东坡的故事、典故,而是画苏东坡可以世俗可以高雅的可爱性情、真善人格和诗性灵魂,让我们从中受到启发,收获教益。

苏东坡48幅作品欣赏(也无风雨也无晴)(8)

前面说了,画史上罕有人能将东坡画好,根本原因是因为没有真正尊重东坡,没有真正进入东坡所经历的那个时空,没有真正深入东坡,没有真诚地感受东坡,没有与东坡的欢乐与痛苦共感,而是站在东坡的时空之外打量东坡,想象东坡,甚至是大话东坡。要画好东坡,就要尊重东坡,真诚地对待东坡。真诚是艺术的生命,那不仅是对艺术表达对象的尊重,更是对笔墨精神的尊重。不尊重艺术,艺术自然是傲慢的,自然不会尊重你。这是艺术规律。

尽管李学明画东坡已经画得那样好了,然而,他还是深感自己没有完全画出苏东坡。我想,这正是他的艺术具备更广阔的可能性的所在。事实是这样,苏东坡是何等人物?他是无与伦比的。有这种感觉,并说出来,足见李学明的真诚,也足见他的自信。老实说,东坡很难画,难就难在他人格的丰盈与饱满,难就难在他人生境界的超拔,难就难在他性情的真实,难就难在千年以来人们对他的景仰以及被这无数景仰所雕凿出来的脸谱化,根本上说,难就难在他是我们“熟悉的陌生人”。事实上,我们对苏东坡并不熟悉,甚至是陌生,以多数人的人格、学养和性情,根本无法看清、无法走进、无法感受、无法理解苏东坡,如此以来,何谈画好苏东坡?尽管李学明已经画出了苏东坡的神韵,然而他还是感觉不足。我想,这应当是李学明正在向着苏东坡生命山河的纵深地带探寻,他正行进在更加开放的笔墨世界里。

苏东坡48幅作品欣赏(也无风雨也无晴)(9)

数十年来,源自于对苏东坡性情与禀赋的爱慕、对东坡人格与才华的景仰,李学明总是对东坡念念不忘,读他的诗文辞赋,读他的传记故事,读他的传说野史,读他的诗论画论,对东坡的生平经历、传说典故、艺术创造津津乐道,怎么读也读不够,越读越不能割舍,越读陷得越深,我想,只有这样的迷恋,才能与东坡有更加深入的同情、更加强烈的共感,才能有全面读懂东坡的可能。好的作品,总是在这样的状态、在这样的笔墨里发生。有新的时代眼光,有新的文人情怀,有新的笔墨精神,有开放的文化语境,只管沿着艺术规律扎扎实实地往前走,就会有基于人格认同的新发现。我期待着一个更完整、更丰富、更生动的东坡出现在李学明的画笔下。以李学明先生的真诚、性情、人格和修养,他具备这个能力。

苏东坡48幅作品欣赏(也无风雨也无晴)(10)

回望1037年的那个冬天,黄州诞生了苏东坡。之后,又诞生了杭州的苏东坡、惠州的苏东坡、儋州的苏东坡,这些苏东坡合而为一,成为文化中那个熠熠发光的苏东坡:一个活泼的、真实的、不造作的苏东坡。一个不严肃的、喜欢玩的苏东坡。一个“吾虽不善饮,把酒独欢畅”的苏东坡。一个“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的苏东坡。一个“谁怕”的苏东坡。一个常常“呵呵”的苏东坡。一个通透、达观、超脱、善待生命的苏东坡。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到哪里,无论经历了什么,都是那样坦然、那样放松、那样潇洒、那样透明的苏东坡。一个最最多情的苏东坡。他让我们津津乐道,他让我们会心一笑,他让我们常谈常新。很多时候我都会生出这样的感慨:真是奇迹!真是幸运!我们的文化里竟然产生过这样的人物!人间竟然诞生过这样的精灵!如果我们的文化里没有苏东坡,我们的文化将会多么无趣,多么黯淡!正是因为苏东坡的出现,我们享受了多少舒筋活血的通畅,扶起了多少被尘世压弯的尊严,获得了多少人格上的完善、生命里的自由!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李学明的笔墨塑造了苏东坡,而是苏东坡塑造了李学明的笔墨。不是我们发现了苏东坡,而是苏东坡发现和找到了我们,完善了我们,塑造了我们,成全了我们。

苏东坡48幅作品欣赏(也无风雨也无晴)(11)

31cmx41cm 2018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东坡48幅作品欣赏(也无风雨也无晴)(12)

24cmx60cm 2018年

每每读此词,我总不由会心一笑,仿佛与东坡雨中相遇,如今,我可以藉李学明的笔墨与东坡在画里相遇。我看见了一个在笔墨的东坡上稼穑已毕的东坡,他刚刚放下笨拙的农具,摘下简陋的斗笠,携一壶酒、一张琴、一溪云,走进了笔墨深处,走向了我们的文化的纵深,走向了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灵魂深处。读李学明的画吧,你会遇见那个传奇的苏东坡、那个平常的苏东坡、那个妙不可言的苏东坡、那个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东坡。(大凤2022年3月1日夜于石头小记草堂)

苏东坡48幅作品欣赏(也无风雨也无晴)(13)

苏东坡48幅作品欣赏(也无风雨也无晴)(14)

画家简介

苏东坡48幅作品欣赏(也无风雨也无晴)(15)

李学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1954年生于山东莘县,1978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作品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第九届全国美展、全军第九届美展、第四届中国体育美展、全国首届中国画人物画展、第二届全国名家邀请展、全国三百家画展、第二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等全国性展览,曾举办“文心禅境——李学明水墨人物画展”等个展。作品曾获“山东人物画大展”一等奖等诸多奖项。《沂蒙丰碑》入选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著有《李学明画集》《从山林到庭院》《李学明人物画新作集》《当代中国画名家精品丛书·李学明人物作品精选》《李学明踏雪寻梅卷》等多部著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