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的供销社(上个世纪供销社)

四十年前的供销社(上个世纪供销社)(1)

49年10月,正值金秋岁月,城楼高呼,中华成立,自此迈入了华夏民族的全新篇章。筹谋之间,良机频现,其中为突破集体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渗透,供销社应运而生。

原本的未经商者,现在全都变成了一社之长,散迹于街头巷尾,分布于城镇之间。而那时的人们对于五花八门的平时用品以及零食充满了兴趣,供销社也总是门庭若市。

时过境迁,供销社不再火爆,但仍有这一家维持40余年营业,终成百姓的解忧店。

随市而商,落地开户

随着国家将经济财产公有制的政策实施,计划经济时代来临,人民幸福安康的同时,生活品质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百姓的恩格尔系数直线上升,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更何况生活所需品无法就近取得,因此国家统一安排供销社进乡镇,意在为百姓解决生活所需。

四十年前的供销社(上个世纪供销社)(2)

70年代供销社出世,人民为此连声称赞,不仅家中闲暇妇女常来常往,就连家中小娃心中也暗自觉得供销社就是百宝箱,每到放学时分,孩童蹦跳着前往供销社换糖吃,望着展柜中的奇妙之物更是走不动路。

人民的需求带动了供应的效率,一时之间,供销社数量迅速增加,更是有不少有想法的年轻人乘着国家红利,借此开分销社改善生活。

然而分销社生意谈何容易,初建之时,分销社是国家产业,属于公有,而营业人员则是国家选取的公务人员,并不接受私人承包。而后国家政策大变,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难以维系,于是将部分公有产业私有化,向市场经济发展。

山西临猗县西吴张村中,仅有一家供销社,原也为国家公有机构,但随着政策的改变,被他人企业所承包。

四十年前的供销社(上个世纪供销社)(3)

但好景总是不长,自从70年代以来,分销社也经历了将近50个年头,就在这半个世纪里,分销社几经4次易手,最终由同村的王竹平夫妇承包买下。自打夫妇承包后,到今天也有了10多个年头。

虽然这些年供销社的风头大变,体制改革,如今分销社的性质也大有不同,但内部的氛围环境依然原汁原味、乡土淳朴。

在西吴张村村民的眼中,这个分销社活脱脱就是老百姓身边的百宝囊,几十年过去,村民渐渐已经习惯依赖于这个分销社。村民的信任与村中生活习惯的养成也使得分销社40年如一日,直至如今依然在坚持原来的服务宗旨,继续为同乡村民服务。

四十年前的供销社(上个世纪供销社)(4)

性质易改,信仰不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为鼓励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国家开始发展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火热的大背景下,供销社也被勤劳能干的村民承包下来。虽然供销社的性质变成了私有制,在原本“供销社”的名字后面也添上了“便民超市”的字样,但从村民的角度来说,供销社永远是那个味道。

不仅每日油盐酱醋,还是孩童爱吃的零食点心,供销社一应俱全。百姓来来往往之间,发现有些城中未有之物,在供销社里反而倒有了。供销社自开业起历经了半个世纪,对于村民所需实在是了如指掌,在进货方面更是能填补百姓所需。

四十年前的供销社(上个世纪供销社)(5)

王竹平夫妇接手供销社也有10多年时间,在他们接手管理的期间内,除了进货新奇的现代物品之外,还将许多现代人们不常见到的小物件也都尽收囊中。

在他们的店中,你甚至可以找到上世纪的影子,80年代的护手油老式的手电筒与建国初期分发的镜子等等,许多外地人也慕名前来,购入这些东西,一睹当年岁月的风采。

远山僻壤之中,与外界交流不易,而山村之中温情不改,原因自此使然。岁月的风尘带来了现代人的美好生活,但也渐渐抹平了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唯有这古道之上,小店一家,彷佛如隔世桃源,以朴素与真实打动浮躁世间,此真为质朴无华。

四十年前的供销社(上个世纪供销社)(6)

时代褪色,留存真我

开供销社的时代已经过去太久,新生代的年轻人甚至都从未听说过这个陌生的词汇,时代红利已经过去,无数供销社一一倒闭转手,转手后也大概再没有当年的味道。但这供销社实在不同,不仅将老物件保留了下来,也同时将老式的摆放方式继承了下来。

十多年如一日,直至今天,他们依然按照原本分销社货架上的图案区域摆放,村民也全都对此熟悉,若硬要改变,反而会给村民徒添麻烦。于是王竹平夫妇每次进货都依据村民日用所需,按照墙上符号进行摆放,十年如一日。

一进入店铺内部,抬头便是“挑多不厌,问多不烦”字样。这还是40多年前,刚刚开设供销社时放在上面的,半个世纪的洗礼,字样已经起皱磨损,仅仅依稀可以辨认。时代更替,村中样貌也几经大变样,供销社的店面也几经周转,但唯有不变的就是店主一颗服务于村中百姓的质朴之心。

四十年前的供销社(上个世纪供销社)(7)

目前供销社一社之长,早年间接收店面可能只是想勉强改善生计,聊以维持生活。

但没想到时过境迁到如今,供销社竟然已经变成了自己的事业与为之奋斗的信仰,是村中人的希望与每次来到店里买东西村民炙热的眼神点燃了店主的内心。他们愿意为这份热情付出,以摆渡人的身份默默奉献给村庄。

在店中不乏有古老之物,大多还都是上世纪遗留下来的文化记号,经过一番询问,王竹平坦言:自己面对这些卖不出去的“老古董”,本来也是想扔掉处理的,但转念一想又于心不忍,这些老物件已经是市面上再也见不到的东西,若从她这丢掉,人们在市场上就再也找不到这样的青春记忆了。

四十年前的供销社(上个世纪供销社)(8)

如今走过这家村民的“解忧杂货店”,你依然能够看到老板坐在柜台后拿着经典量布尺的身影,身后是一墙的布匹,虽然品质算不上高档,但质量也足够村中百姓使用,况且价格又特别实惠,比城里便宜不少,因此店面生意也是十分红火。

带着这种使命感与自豪感,供销社一直留存着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的村民应用之物,在现在来看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可都是货真价实的宝贝。

王竹平也一直都保持着最初的供销社态度,保证童叟无欺,甚至在村民来买东西时还会热情地上前欢迎,并且在收款之时还让利几分。

四十年前的供销社(上个世纪供销社)(9)

村民对供销社的存在充满了热情与信赖,同时供销社也在为村民提供便利的同时,恪尽职守的将半个世纪的文化传承至今,买卖双方相互促进,此时的供销社不再是普通的店面,而是一种上个世纪薪火相传的文化标志与时代烙印

岁月悄悄从指缝之间流过,时代在缓缓地向前推进,身处于时间洪流之中的我们对此毫无感觉。每当人们回首过去,无非只是点点滴滴的零散画面。

但当时代的标志流传至今,睹物思情,看着漂过时间海洋旧物,思绪往往飞快追溯,过去种种回忆如入秋泄洪一般泉涌喷溅。供销社的时代已经结束,也没有人能够预测将来又会有哪个时代的印记渐渐消亡。

人们唯一能做的只有在时光飞逝的折磨中,苟延残喘出一息片刻,以信仰支撑起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最终就算实体消逝于茫茫时间海里,这股信念也将卷携着新时代的人们牢牢记住当时的岁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