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蓟州民俗(蓟州过年看衣裳)

原创 青龙刀 青龙刀笔记 2023-01-24 15:5,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冬天蓟州民俗?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冬天蓟州民俗(蓟州过年看衣裳)

冬天蓟州民俗

原创 青龙刀 青龙刀笔记 2023-01-24 15:5

城乡差距,体现在衣食住行、文化素养、人文地理诸多方面。穿衣,是一个重要标志。

今天,我给读者报告蓟州过年看衣裳的见闻,实话实说,单从穿衣看,小县城百姓穿衣同“北上广”相比,没看出多大差距,羽绒、皮草、短袄,长裙,服装可观。如果不听口音,不看坐派,看不出有多大城乡差距。

真的吗?真的。因为新冠疫情,在北京城憋了两三年,放开后,“放风”蓟州过个年,主要想看看独乐寺,在渔阳古城遛遛弯。作为“老新闻”,眼光注意当地人穿衣裳,至于他们在家吃什么,看不到的。请听我慢慢说说,看到的和想到的。

蓟州即蓟县,古称无终、渔阳,现为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天津市的“后花园”,县级小城。蓟州好看的地方不少,比如黄崖关长城、盘山等,因年老体弱,不敢登长城,爬盘山,细看了古街里的独乐寺。

这个寺小小的,与北京故宫、天坛之宏伟大气不可同日而语,但寺不在大,有史则名,它始建于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辽代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是我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另两座是辽宁锦州奉国寺和山西大同华严寺)。梁思成和林徽因用5个字形容这座古寺:“古拙而醇和”。

独乐寺不说了,言归正传,说说街上遛弯看衣裳。老话说,过年穿新衣。看街上游人,衣裳虽新,不像因为过年才穿上的,平常应该也是这样穿的,男女老少,穿得体面,没见破衣烂衫。于是,又引起我“忆苦思甜”,给年轻读者说说我的穿衣史。

从六七十前说起吧!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我在河南省信阳市读小学、初中和高中。穿的衣裳多是捡姐姐穿小的,上衣斜兜,一看就是女装,同学笑,我忍住。梦寐一求穿件3个直兜、5个纽扣、斜纹布的学生装,家贫,只能想。

1964年7月,信阳一高毕业,照合影留念,大小伙子懂得臭美了,想穿一件大翻领、白短袖衬衣,照上去,多好看!可是,上哪找?

上世纪中期,在武汉大学读书,学校经常“搞劳动”,修路、平操场之类。广东、广西、湖南农村同学,有的赤脚上阵,包括女生,走在石籽路上,干在山坡上。是习惯?还是为了省鞋?恐怕为省鞋,他们大多只有一双鞋。

武汉冬天阴冷,有些家庭困难同学没棉袄,学校补助一件。洗澡时,最怕棉袄被偷,仅此一件,偷走了,咋过冬?

1968年底武汉大学毕业,分配到湖北省三湖农场劳动锻炼,深秋在棉花地里拔棉杆,一位好心大娘嘱咐我:“伢子,衣裳是自己的!”她教我怎样拔才不被棉杆扎破衣裳。

夏天,防汛抗洪,一条短裤,一身腊肉,几乎全裸,省了衣裳。

1970春再分配,从三湖农场分到湖北省郧西县印刷厂。夏天燥热,别说空调,连电扇也没有,我发牢骚。工友劝我:“小李啊!夏天好过,冬天难过,夏天省衣裳,冬天费衣裳……”可不是吗?工友们夏天一身短打扮,圆领老头衫或跨篮背心,短裤,有的干脆赤膊上阵。

关于穿衣裳,想起往事,絮叨絮叨。我不敢说中国已经消灭了城乡差距,差距还存在,也不敢说像蓟州这样的县城和农村人人衣食无忧,只是说,看今天穿衣裳,除了穿得暖,还好看,这是亲眼目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