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傣族象脚鼓的敲法与步子(德宏非遗德昂族水鼓舞)
德昂族水鼓舞
水鼓又叫“嘎拱当”,是德昂族的主要打击乐器。鼓身一般长为1.5-2米,其形状为桶形,大头小尾。鼓的两端用优质的牛皮或蟒皮蒙上,用牛筋交叉收尾连接扎紧而成。
鼓身制作完后,在鼓身的中间挖出一个小圆孔,敲打前装入一、二斤清水,在鼓面的皮上涂上黄泥,待鼓面和鼓身湿润后,再把剩余之水倒出来,就可以使用。经过湿润后的鼓,其音色纯正悠扬,韵味别具一格。再配上钗、铠等乐器的伴奏,使水鼓的鼓韵更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从而引人瞩目。
2014年11月,德昂族水鼓舞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德昂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主要居住于云南德宏州境内,云南保山、临沧等地也有少量分布。中国的德昂族虽人口不多,却是中缅边境上的古老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生活方式独特。在德昂族文化历史长河中,德昂人民创立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建筑、雕刻、舞蹈等都在德昂族的历史上有过光辉的时代,而独有的水鼓舞,为德昂族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代表。
水鼓是德昂族古老的传统打击乐器。相传,在1700多年前,一名叫阿龙国扎的德昂族男青年打死了一只老虎,将皮剥下晒在洞口横倒的大树上。由于猛虎凶残暴虐,伤人过多,部落里的人非常气愤,每天用石头和木棒敲击虎皮。因树大空心,覆盖在上面的虎皮就发出恢弘的“咚咚”声,响彻四方,鼓舞人心。几天后,虎皮干了,声音变小,人们就用水泼在上面,潮湿后再击,声音依然洪大。后来,德昂人就用兽皮和木头制成一种风格独特的圆木大鼓,一开始鼓声作为部落召集人员的信号,再后来水鼓成了德昂族独有的乐器,每逢节日,德昂人民就伴着鼓声起舞。
水鼓的复杂制作方法,成就了水鼓的独特。制作水鼓的木头一般为密度较高的树种,取树干笔直的部分将其掏空,并在表面画上德昂族图腾,鼓身上留一个鸡蛋大小的孔,便于注水。现在鼓面一般是用韧性好的晒干黄牛皮,鼓边厚实的晒干水牛皮。决定水鼓音色的关键在于调音,而调音的方法就是往鼓里灌水,边灌水边敲击鼓面,让鼓身和鼓面充分吸水湿润,待鼓声雄浑的时候就停止灌水,灌水结束后,还要用粘性好的黄土涂抹于鼓面。这样一来,鼓声不仅雄浑,而且悠扬。
德昂族水鼓舞是一种充斥着阳刚力量的舞蹈,音乐铿锵有力,舞蹈动作刚劲矫健,气势雄浑壮阔,动作中彰显着力与美,表达着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水鼓形状和个头又分为大、小两种,跳法和打法各有千秋。
跳小水鼓舞时,由一男子将鼓横挎于腹前,右手持鼓槌敲大头,左手用手掌拍打小头,另两名男子各持镲、大铓同时击乐,构成交错重叠的各种节奏,音响浑厚有力,边敲边跳相互交换位置,其间鼓者的鼓槌与钹者的钹盘不时绕出奇妙的花式,配合默契、变幻多端。众人随鼓声围绕成圆圈踩着鼓点载歌载舞,舞步以“单脚提步绕”为主,动作有“单双蹉步”“踢脚转圈”“绕鼓尾”“崴鼓”“公鸡打架”“各显神通”“蹲跳”“对蹬”等,偶尔夹杂一些对跳和原地转圈等动作。
大水鼓舞则是用固定的鼓架架住鼓身,人在鼓前用鼓槌敲打,动作强劲有力,敲鼓人可正面敲打,或转身敲打,以打鼓人即兴表演而定,旁边另以镲、铓、小象脚鼓围绕伴奏,众人随鼓声而舞,舞步有“单步踢脚”,有“原地跨步转圈”“对跳”等,手自然向上翻腕绕花做“单垫步抬手翻腕”等动作。
每逢佳节和喜庆之日,德昂族群众必挎木鼓而舞,动作敏捷,节奏明快,舞蹈的内容主要反映劳动生产和劳动过后的欢乐情景,恰似一副浓郁的民族民间风俗画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