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3演技尴尬(创作者失去热爱)
澎湃特约评论员 韩浩月
《欢乐颂3》剧照
《欢乐颂3》播出过半,剧作口碑基本稳定,目前豆瓣上4.7的评分,传递出观众整体上对于该剧不高的评价。
作为2016年大获成功的《欢乐颂》的续拍剧集,《欢乐颂3》没能挽回《欢乐颂2》的颓势。据此前媒体报道,《欢乐颂》要拍第三、四、五季,但第三季的不理想,为后边两季的推出,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潦草、空心化,以及纸片化的喜怒哀乐
就《欢乐颂3》已经播出的剧集来看,“潦草”可以成为形容该剧定位、结构、细节与气质等多方面共用的关键词。在定位方面,《欢乐颂》中鲜明的女性立场,对尖锐话题的巧妙处理,以及对“社会各阶层分析”的稳妥引入,使得它站稳了脚跟,哪怕角色形象在某些时候有些摇摆,也一样能够在剧作规定的框架中立得住。
但《欢乐颂3》的定位却模糊了,虽然丝毫未变的租住小区名、楼层数、以及角色的主要活动场所,均在向观众明示“精彩依旧”,但还是能感觉到,一些曾支撑起《欢乐颂》的元素悄无声息地撤离了,最新的这部,成为一个看上去很含混的作品。
第一部剧作中的诚实气息、带有真实生活体验的细节与台词、以及谈论真问题的勇气等,在《欢乐颂3》几乎消失殆尽。能看得出来,《欢乐颂3》竭力想要避开“悬浮剧”的陷阱,一定程度上它也近乎及格地与“悬浮”擦肩而过,但取而代之的,却是比“悬浮”还要损害观感的空心化。
这种空心化,在每一集中均有连贯的体现,叶蓁蓁对自己日行一善的自我解释,方芷衡的TVB剧情式的复仇,朱喆工具人一般的弟弟和妹妹,角色重叠、性格“撞车”的何悯鸿与余初晖(她俩的最大作用就是使得剧作碎片化),让《欢乐颂3》险些变成一部“室内剧”。
按理讲,三部《欢乐颂》在人物、剧情、台词等方面,应该有正常的延续甚至是微小的升华。现在之所以出现空心化,要么是编剧并未对该IP进行系列规划,开始时便透支了对角色全部的热爱与自身的生活体验,要么便是把续拍当成了做填空题,写进去一些正确的废话,驱动苍白的人物,来填满每一集的剧情。
《欢乐颂3》中的每一位女性角色,都缺乏足够扎实的情感行为逻辑,她们的喜怒哀乐多是纸片化的。或是意识到了这种纸片化的创作会让观众觉得乏味,编剧时不时要跳出来,借角色之口,强行将那些本该只出现于创作大纲中的定位性质的文字,转化成台词,试图以金句的方式,来催化观众的情绪。
但实际上带来的效果,恰恰是相反的,只会让观众不断产生狐疑。
“我们初次见面的人,就应该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一个生活中人,怎么会把网上流行的那些有关社交的句子,未经任何转化,直愣愣地说出来?剧作对于“文字工作者”的形象与价值认知,对于乡村年轻人言行方式的刻画,对男女之间交流的描写,都停留在一个很初级的水平上。
请爱惜IP,对作品付出足够、持续的热爱
在制造戏剧冲突方面,《欢乐颂3》又特别简单地复制了职场剧、青春剧、宫斗剧的几个典型模式,所以《欢乐颂3》的不少情节,都容易给人留下拿来主义的印象。模式化用得好,一样可以带来不错的观感,但《欢乐颂3》的拼装特征太过显眼,严格说来不是模式化,而是模块化,人物的成长与剧情的延续,都缺乏必要的衔接和粘连。
一个IP的养成,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对它的主创团队而言,更值得爱惜。想把一部系列剧拍好,除了生活积累、创作技巧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对作品付出足够、持续的热爱,那些成功的剧集如《老友记》、《生活大爆炸》等,在好看的故事背后,洋溢更多的,是主创不变的初心。
观众的喜欢,并不足以让一个系列剧接连成功,唯有创作者坚定信念、热爱自己塑造的人物和故事,才能真正激起观众的热情。当创作者失去了通过作品与观众进行深刻交流与互动的愿望,作品便会变得“潦草”起来。
前两部《欢乐颂》只间隔了一年便播出,而《欢乐颂3》距离上一部已经有五年时间。这五年对于影视人来说,多数时间都面临着不同的考验,生存尤为不易。有时候看着剧集,难免会走神到现实中来。影视作品是时代气息的最好载体之一,《欢乐颂3》的“潦草”背后,或许也藏着不少的无奈。
但是,找回认真与真诚,是《欢乐颂》这一IP延续下去的必要条件。
作为观众是敏感的,他们能够第一时间捕捉到剧集是否真为他们而拍,作为更敏感的创作者,也要踏踏实实地回看自己作品,作品是一面镜子,是创作者心境的折射,如果能发现问题,回到当初的创作出发点,第四季《欢乐颂》,才会有拍下去的可能。
责任编辑:王磊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张亮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