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童趣才是一个人的顶级魅力(鲁迅童趣才是一个人的顶级魅力)
鲁迅是文学大家,同时也是个严肃的人。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这样描述鲁迅的,“他变得那么严肃……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仿佛鲁迅先生就和画像里一样,总是深锁眉头,将忧国忧民的眼神投过来,下一秒仿佛就要说出“救救孩子”这样的话来。
不过,这是人们的既定印象,并不代表鲁迅的全部。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就和“严肃”沾不上边,这部记述童年的散文集,用深情隽永的文字摹画了“迅哥儿”的成长轨迹,读起来既温情,又可爱,充满童真童趣。
而且,鲁迅还在《朝花夕拾》这部作品中大量论述了关于亲情、友情、教育等问题,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即使岁月变迁,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也丝毫不见褪色。
今天,烟灰缸就带领大家走进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盘点那些有趣又有爱的童年往事、求学经历,陪你在鲁迅的精神世界中徜徉,收获人生的启迪与感悟。
教育孩子,要先当好父母
在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有一句台词贯穿始终,那便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意思就是说,身为父母,要为孩子做长远谋划,这才是真正的爱子。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对父母都懂得“计深远”的道理,鲁迅的父亲就给鲁迅留下了“心理阴影”。
在书中鲁迅先生写到,小时候在一次逛庙会之前,他兴奋地手舞足蹈、上蹿下跳,结果被父亲点名来背书。这就跟我们去逛游乐园之前,被爸妈强留下来完成暑假作业是一样。
“不背完不给去玩!”“不写完作业不给去玩!”你听到这样的话,肯定得大哭。
鲁迅也不例外,但庙会的诱惑明晃晃的,只能硬着头皮去背,“粤自盘古,生于太荒,一二三四……”,最后,囫囵吞枣地强记了下来,也不知道背的是什么。
得到父亲的允诺后,他松了口气,可原本想去逛庙会的心情也凉了大半截。
其实,这类父母在生活中真的很常见。《小欢喜》中乔英子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个“虎妈”,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女儿身上,而不顾女儿本身的意愿,差点酿成英子自杀的悲剧。
对于这一点,烟灰缸认为,身为父母,要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能只顾着给孩子立规矩、树威信,就拿孩子当“试验品”,滥施淫威。
孩子一开始可能会因为恐惧和害怕,对父母言听计从,可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叛逆”,这时候,再去转换教育方式让孩子“听话”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因此,身为父母,要先懂得和孩子做朋友,亲近孩子,倾听孩子,赢得孩子内心的尊重。
有童趣的人生才有意思
如果你在田野中游玩过,一定会对大自然深深着迷。
只要你猫下身子,低头看草地,就会惊喜地发现一个“微型世界”
——小小的蚂蚁在草丛间穿梭,如果你拨弄它们,也不会生气,只不过加快了步伐;大一点的像蚂蚱、蜻蜓则警觉许多,除非手速快,否则很难与它们来一次亲密接触。
不过,鲁迅童年时的探险游戏,可比我们现代人玩的有趣多了。
他会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将砖头跑到隔壁邻居家、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不过最有趣的要数冬天捕鸟了,支起一个竹筛,等待鸟儿进入陷阱,再一拉绳,抓个正着!
不过如果一击未中,鸟儿振翅飞走,这才叫人捶胸顿足。一般出现这种情况,都是因为你操之过急,在鸟儿还没进入的时候,就直接拉了绳子。
是不是光听描述就觉得很有趣了,但鲁迅写得比这还要有趣的多,而且他是一边回忆,一边动笔的,读起来却丝毫不觉得有岁月的沧桑和距离感。
心理学上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一个拥有完整童年的人,往往内心是富足的,在未来遇到困难时,也能够笑对人生。
所以,我们能看到白发苍苍的爱因斯坦,依然愿意对着镜头吐舌头,还有写下《小王子》的圣埃克苏佩里其实创作时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但他们都还拥有着一颗童心。
烟灰缸也认为,一个好的童年,需要尽可能地完整、自由,不受拘束,不要觉得“少年老成”是好事,能在童年尽情享受大自然的乐趣,才能给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不好相处的人也能成为朋友
如果在好相处和不好相处的人之间做选择,你会和谁做朋友?
大概率你会选择好相处的人,但是,鲁迅却不这样选择,他的朋友中就有之前相处得不好的范爱农。
范爱农是个“爱记仇”的人,和鲁迅的第一面,两人就结了梁子,在后面的相处中,更是两看生厌,动不动就得吵起架来,结果,直到分别,两人也没有和好的迹象。
不过,等回了国,鲁迅就觉出范爱农的卓尔不群来。他爱憎分明,品性正直,和鲁迅有着共同的价值观,还愿意真心实意地给鲁迅提建议。
结果,鲁迅就对范爱农彻底改观了,还和他成为了最好的朋友,连去南京、北京任职,也是听从了范爱农的建议。一直到范爱农去世,两人都维持着很好的友谊。
这就跟《水浒传》里的李逵和张顺一样,两人也是“不打不相识”,结果一番打斗下来后,发现对方身上有着很多闪光点,于是,重修旧好,握手言和。
其实,从鲁迅和范爱农的友情上,就可以看出来,交朋友不在于多和广,而在于精和深。如果一个人脾气好、容易相处,却品性堪忧,那么就不值得去交朋友。
烟灰缸也建议大家在交朋友之前,要认真考察对方的品行,不能光被表象所蒙蔽,认为“刀子嘴”的人都是恶人,也许,他其实有着一颗推己及人的“豆腐心”。
一名好老师要像藤野先生一样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的主导者就是教师,而碰到了一个好老师,往往能够改变学生的一生。鲁迅就是在日本求学期间,碰到藤野先生,并学到了终生受用的意志品质。
比如,藤野先生让学生抄录讲义,对待鲁迅,他格外有耐心,不仅仔仔细细审查,还将错误的地方用红笔批注出来,考虑到鲁迅是留学生,连同文法错误也会一并订正。
而且,他还对学生们一视同仁,从不搞特权、搞小团体,为人十分正直,针对学校里的霸凌事件也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从学生的角度考虑,给他们提出恳切的建议。
鲁迅选择“弃医从文”其实就是违逆了藤野先生的初衷,他本想好好教授鲁迅西医知识,让他学成报国,不过,对于学生的选择,他表示充分的尊重,绝不横加插手。
这让烟灰缸想起来一部日本电影,《垫底辣妹》。片中正是坪田老师无微不至的鼓励和教导,才能让原本成绩倒数第一的工藤沙耶加完成逆袭,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在烟灰缸看来,一个缺乏公正心和同理心的老师,是很难教出好学生的。而藤野先生两者都做到了,他真切地关心学生所关心的一切,并竭尽所能地提供帮助。
或许,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遇到自己的“藤野先生”,但只要认认真真和优秀的人对标,努力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就不失为一种向藤野先生的致敬!
死亡教育也是一堂“必修课”
小时候,你是不是也会询问一个问题,什么叫死亡?
当最爱的小狗生病去世了,当年老的祖母突然有一天不在了,死亡就摆在了你面前。他们去哪里了呢,是睡着了吗,还是已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为什么一定要离开呢?
你想不通这些问题,而想不通的也不止你一个,其中,就包括鲁迅。
鲁迅的父亲患上了重病,药石罔效。随着父亲一天比一天病重,死亡带来的恐惧就无时无刻不攫住鲁迅的心脏,可他除了去找千奇百怪的药引,别无他法。
于是,当那一天真正来临时,鲁迅就像任人摆布的小鬼被拖到父亲床前。
“叫父亲,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
他茫茫然开始嚎叫,一声接着一声,听起来比喘气的父亲更要难受,病床上的父亲仿佛刚从梦中惊醒过来,“不要嚷……”,可周围人还是照样催促着。
于是,鲁迅一边叫着“父亲”,一边迎接了父亲的死亡。
当鲁迅回忆到这一段时,内疚远大过他的思念,而这种内疚恰恰源于死亡教育的缺失。在电影《入殓师》中,死亡不再可怕,而成为了生者寄托哀思的一个渠道。
如果我们能早一点告诉孩子,死亡不意味着是谁的错,相比较逝者,活下来的人更应该思考,如何继承对逝者的爱与责任,好好生活其实更重要。
烟灰缸认为,不要把“死亡”当成一种禁忌,能够坦率地接受死亡,或许才有勇气继续走下去。
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上说:“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因此,早上的花,要等到下午太阳都下山了,再来拾取,回忆它盛放时的场景。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童年一去不复返,那些人和事也随着时间渐渐淡化,直至消失,可能对很多人而言,“五猖会”“百草园”并不陌生,却异常遥远。
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再也无法体验曾经的童趣了呢?
并不是,当你怀有一颗童心时,或许童年会过去,但生活的点滴总是充满着童真童趣,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一切依然是新奇的、美妙的。
即使在人生低谷时期,这颗童心也会帮助你度过最黑暗的时光,获得内心的平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