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余晖映湖山 晚潮湖源江上远去的竹排篙影

□潘根福

湖源十八渡,渡渡要脱裤,一渡不脱裤,裤裆滤豆腐 ——湖源江民谣

说起湖源江,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依然还记得这民谣,这首古老的民谣,叙说的是曾经的生活场景、呈现的是灵动的水上画卷:簑笠一翁,手持撑篙,左右翻飞,划出道道弧线,激起朵朵浪花,人在排上,排在水上,缓缓前行,驶向彼岸,奔向远方。

这场境,南宋名臣郑刚中(金华人:端明殿学士、四川宣抚使)的《渡湖源》一诗里早有体验:“梦魂孤寄浪头宿,一夜随潮到富阳”。

这幅画,清朝名儒戴殿泗(马剑人,嘉庆丙辰科进士,翰林院编修,道光帝师)的《山堂十景之金沙练影》诗中另有描绘:“湖溪清且驶,几曲到金沙。练影翠蛟动,波纹紫石寒。鱼虾澄可数,鸥鹜静相看。镜静千山远,缘知漾漾宽”。

落日余晖映湖山 晚潮湖源江上远去的竹排篙影(1)

资料图。由CFP提供。

在过去,这里的人们出行以步行为主,只有达官显贵或有钱人家,陆路以坐轿为主,水路以竹筏顺水至富春江再乘船去杭州或远方。《马剑戴氏宗谱》载:明初奉政大夫、太医院使戴思恭,在朝行医近30年,退休后已82岁高龄、且坠楼卧疾行动不便的情况下,仍被召入宮去行医,半年后,公复请归,明成祖朱棣恩准,敕吏部择使护送,一路乘轺、坐船、渡筏,仅半个月时间,从千里之外的南京归于家中,可想而知,在那个朝代陆路乘小马车、水路坐船、渡排,是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最快捷的出行方式了。

湖源江是钱塘江支流,发源于浦江县天灵山西北麓高塘村,江水顺东转北蜿蜒流淌,于檀溪镇大梓村出浦江界,穿过桐庐新合、诸暨马剑折西入富阳境,注富春江汇钱塘江。

湖源江岸是千沟万壑,峰峦叠嶂,河道滩多流急,当地百姓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制作竹排,用竹排替代船舶,是湖源江上区别于其他地方独有的交通运输工具。

湖源江竹排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秦始皇本纪》载:“——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秦始皇从狭中渡后,又是走那条路到会稽的?当地不但有许多秦皇足迹传说,而且也有学者认为:在秦朝时,钱唐以东的土地还没有成陆,今天的杭州湾也尚未成熟,杭州湾并不处于主要交通线上,连接钱塘江两岸的渡口在钱唐的上游今富阳一带,从富阳一带东渡对岸,最狭且水势最平稳的地方,是湖源江与富春江交汇的区域,所谓“水波委蛇”是也。入湖源,溯江上,留宿九灵山下,求仙五洩,道度诸暨,再抵会稽,走的应是这条道。如今,在马剑镇东入口,建有一座气派的“秦皇古道”碑亭。遥想2200多年前的秦始皇,以走水路为主,率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巡视会稽,那么,湖源江上竹排或曾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吧。

关于竹排,汉《世本》曰:“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淮南子·说山训》言:“古人见窾木浮而知为舟”。当代楹联艺术家、学者陈志岁《载敬堂集》说:“竹排(竹簰)、竹筏,又称筏儿,简称筏,其物一也,古来为水上运输重要工具,也是代替桥梁渡水之要用”。

竹排流行于长江以南有溪水的山区,在水上交通发展史上有着自已独特的地位。1974年拍摄的电影《闪闪的红星》,一曲“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歌声,响彻大江南北,小小竹排更是现次被世人所熟悉。

湖源江上的竹排长约三丈、宽数尺,一种渡人,一种运货:渡人的竹排有两层,上层为7根,长约二丈,下层11根,竹排的载重量以水浸没底排为准,一般可载8至9人;运输的竹排分三层,底层为6根、上中层各5根,长短分别各差一丈,空排时上下叠加,行驶中可减少阻力,载货时把三层竹排摊开,相互捆紧扎牢、平铺水面,载重可达吨余。

一扇竹排看似简单,但它的制作工艺也是有讲究的,做好的竹排既要牢固、又要浮力強,通常是由专业的工匠来制作。首选粗大、笔直的毛竹,也称“排竹”,用刀削去表皮,放在一种叫“松明”的火堆上薰烤(这种“松明”,原是松树被砍伐后,树部头腐烂所剩的树心部分,其松油脂含量高,古人多用于照明,“松明”燃烧时产生的油烟,把排竹薰黑,相当于涂了层保护膜,既通气又防水、防腐),直至整根排竹乌黑发亮,再把排竹细端烤软弄弯,呈弧形翘起尺余为排头。然后固定在架子上,毎根排竹中间按尺寸凿三道小孔,用拇指粗的小杉木条串牢,再用嫩竹蔑捆扎。薰烤排竹是制作工艺中的绝活,如有不当则会影响竹排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而面排的制作就比较简单,只要在排竹两端凿孔串牢、两排上下叠加捆扎便可。如此,一扇纯手工制作的竹排完成,它的使用寿命一般在一年左右。

最后是撑篙和篙纤的制作,撑篙选长约二丈、适合手捏的3年以上小毛竹,刮平竹节,并在竹的粗端套一尺段杂木,用铁箍箍牢。排工撑排时,竹篙细端朝上,粗端直戳水底,因此,这段杂木一般釆用继木或檀木等,久磨耐用。如是跑运输的竹排,在排头还要装一把“校”(读jiao,与船上的“橹”一样),行驶中起到把握方向的作用。篙纤釆用连根小毛竹,长约一丈五尺,制成老式的旱烟枪一样,根部串孔用嫩竹篾捆扎在竹排中间,可左右摆动掌握方向。

我的老家处在湖源江中游,省級森林公园三界尖脚下的龙门脚村。记得小时候第一次乘渡竹排,是随母亲去外婆家一个叫仁村(属桐庐新合乡)的小村庄,中途经湖源江上的“吉江渡”,看见滔滔江水,心里难免害怕,母亲拉住我的手,一步跨上竹排就叫我蹲下,母亲从小在江边长大,自然站得稳立得牢,我一手箍牢母亲的小腿,另一手扶着竹排,鞋裤被浪打湿都不敢轻举妄动,闭着双眼直至靠岸才睁开。后来,乘渡次数多了,也就不再害怕,每当站立竹排之上,耳听“哗哗”风浪声和“啪啪”撑篙击水声,眼观两岸移动的山水田园,感受别样心境。

清朝名贤戴聪(马剑人:嘉庆已未科进士、官至山西按察使司、署山西布政使司)的《前题十首之金沙练影》诗曰:“建水到金沙,澄泓渺一涯。双流开晓镜,匹练晃晴霞。估客春乘涨,渔人夜聚叉。往来吴越地,长此泛仙槎”。

上世纪70年代初,在相公殿村祠堂里(称:东风初中)读初中时的我,一下课,便到祠堂门口看湖源江上运输的竹排,一排接一排似过年迎龙灯般从眼前而过,令人目不暇接。还记得有次放学后,跑去村口的“鷹嘴渡”,乘排工不备玩撑排,殊不知竹排一离岸就打转且顺流下漂,吓得脸发白、腿发软,所幸有排工师傅及时施援,才化险为夷,否则,后果难以想象。

排工撑排的技能必须是从小训练的,他们不但水性要好,而且胆子要大,脚手要灵活。竹排始行时,翘起排头朝前,排工站在排尾,两脚前后叉开,手持撑篙斜插水底为着力点,人、篙、排成三角之势,以腰劲左右方向,双手向后用力,使竹排前行。如江水浅时,有碇步、便桥可走,如遇水大撑排渡江时,竹排先沿江边逆行数十丈再转向,撑至江中用篙划行,顺水斜达对岸。

素有“十八渡”之称的湖源江,其渡口一般都选在河道转弯处潭水平缓的地方,每个渡口都有专人撑渡,无论雨雪天气,还是半夜三更,如有渡客过江,宜渡则渡。次要的渡口由所辖村负责,主要的渡口由附近村庄共同负担,各村不但给排工建有住房,而且还划出一定数量的田、地、山,让其自种自给,给予生活保障。当地村民享受免费乘渡,远道而来的渡客随意资费,没人会计较。

落日余晖映湖山 晚潮湖源江上远去的竹排篙影(2)

摄于2022年秋。

湖源江干流长102.8千米,流域面积760.9平方千米,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以前,大量的竹木柴炭,利用竹排源源不断地运往富阳场口集散中心,再销往全国各地。

我的外公就是以撑排跑运输为业的“撑排佬”,小时候去外公家呆上几天,每到傍晚就跑去江边等候,外公归来时,偶尓捎点糖果糕饼来,让我高兴得与外公争着扛撑篙回家,有时外公出门比较迟,我会跟随到江边,目送外公撑着载满木炭的竹排渐渐远去,直至看不见才怏怏而归。如今,这场境在脑海里仍记忆犹新。

湖源江上凡有支流汇入的地方,一般都会带个“口”字来命名,如“松山口”“坑口”(属桐庐新合乡),“下坞口”“筱溪口”(属诸暨马剑镇),“窈口”“寺口”(属富阳湖源乡)等,是竹木柴炭比较大的集散中心。据说,“筱溪口”排埠头曾经繁华过,这里地处“三府交界”(杭州、绍兴、金华),又是湖源江的中游,无论是陆路的行人,还是水路的渡客,都会停下来歇歇脚,呷口茶、喝杯酒再走,享誉有“小场口”之称。相传,秦始皇曾在此歇息过,原在金沙岭上建有“统天庙”,塑秦始皇像,以示纪念,南宋林子方有感《金沙岭》赋诗一首:“尊危谁敢易登临,日照磊彻万点金。堪笑往来皆自到,如梭参过织锦行”。

湖源江水流具有季节性特征,雨天涨得快,晴天退得快,每当洪水过后,撑排佬自觉行动,按所辖河段,将淤塞江中的大石头清理掉,保障竹排运输畅通。如今,上施村的“溪东堰”、相公殿村的“板桥堰”,在那拦江堰坝中间,还能看到古老的“排出口”,丈余宽的“排出口”,是专为竹排运输而设计的。平时用石块,稻草围堵缺口,便于农田灌溉,江水上涨时,围堵之物被冲掉,不影响竹排运输。

撑排佬要看江水大小来确定是否放排运输,一般都在头一天把货物装好停泊江边,次日早晨出发。一只“铜罐”(煮饭用),一只“排桶”(储物用)便是撑排佬的全部行囊,这只“排桶”是由箍桶匠特制的,桶上顶盖则像斗笠一样,又有另外工匠制作,关键是防渗水,否则,“排桶”里的衣裤、食物等都泡汤了。

竹排运输是项高危职业,稍有不慎就会排毁人亡,湖源江上险滩较多,如相公殿村的“鹰嘴滩”便是其中之一,河道一百二十度大转弯,撑排佬会提前放下手中撑篙,双手握紧“校”柄,目视前方,快速上下翻飞,往右摇“校”,使排头向左行驶,以免撞上山崖。因此,撑头排的人,必须要有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能,后面的竹排只要按前排轨迹行驶,一般大半天时间能达场口,卸货上岸后住宿一晚。第二天要把竹排撑回是最累的一天,逆水行驶靠的是力气撑,急水滩上放下撑篙,背起纤绳靠用力气拉,拉竹排不同于拉船,纤夫是拉着船头走,而竹排的纤绳一头是拴在竹排中间,人与竹排齐行,一手握篙纤(把握方向),俯首弓背一步一拉缓缓前行。到了午饭时分,把竹排停泊江边,拿出铜罐,舀瓢江水,取用木炭,生火煮饭,再搬几块平石头,搭成临时餐桌,围坐一圈吃好就走,约掌灯时分才达家中。

撑排人家忌讳的事比较多,每逢年过节,餐桌上的鱼不能翻,早晨出门之前,家里女人不能梳头,不能乱说不吉利的话。无论是晴天还是雨雪天气,撑排佬每次都身着蓑衣斗笠,既可遮风挡雨、又可防湿保暖,特别是寒冬季节,那江水刺骨,需先用稻草在双脚上编织“草靴”至膝,再穿双草鞋,腰系“大躺布”(或称“大脚布”),手持撑篙,此时往竹排上一站,俨然江湖侠客,气宇轩昂。

撑排佬的大多数时间都漂泊在江上,只要适宜运输,就“马不停蹄”,竹排运出的是竹木柴炭,带回的是生活必需品,千百年来从未间断过。如果说湖源江是条母亲河,那么竹排就是母亲河里的精灵,滋润着这片土地,滋养着这里的人们,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

在我的记忆中,随着时代变革,社会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铁路、公路交通网的覆盖,湖源江上的竹排已失去了原有作用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今能看到的只有那种水上游乐用的小竹排了。

落日余晖映湖山 晚潮湖源江上远去的竹排篙影(3)

摄于2022年秋。

虽然,穿越千年的竹排篙影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但它曾发挥过的作用,让人无法忘记,功不可没,就像金子般闪烁着光芒,依然是我们身边的一道风景,依然是湖源江上的水中精灵。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