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受成励志打拼故事(十年苦读屡试不中)

很多人都用“一考定终身”来形容高考的重要性,结果给学子们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觉得如果考砸了,这辈子就没出路了。其实高考只是人生中在那个阶段,相对重要的一件事而已,活得久了自然会知道,之后的路上还有许许多多比高考更重要的考验,而除了学业,性格和情商有的时候也更能决定你人生的走向。

今天我们要聊的王致和,就是这么一位虽然屡试不中,却最终逆袭成功的经典案例。

杨受成励志打拼故事(十年苦读屡试不中)(1)

话说在康熙八年的时候,朝廷开科取士,一名来自安徽宁国府的举子王致和也打点行囊,来到了京城。他一到北京,肯定先闻到的是扑面而来的臭气,因为每年会试时,都是京城疏通河道、清理淤泥的时节,因此也留下了“臭沟开,举子来”的老话。

虽然参与会试的举人可以按照路途的远近,向本省布政司领取少则一两、多则二三十两的路费。不过经过一番舟车劳顿,还可能有水土不服、备考不充分等原因,总之他名落孙山了。

杨受成励志打拼故事(十年苦读屡试不中)(2)

有人可能要说了,没考上那就明年再考呗。道理是没错,但也得先有盘缠回得去家才行,人家布政司给的全是单程路费,否则是不是有人会隔三年就报考一回,全当去北京旅游了,也未可知。反正,王致和是没钱回家了。

不过好在他还有一门做豆腐的手艺,所以小伙伴们,技多不压身呀,多学点本事没坏处,你看成吉思汗当年屠城的时候,也是不杀能工巧匠的。书归正题,于是王致和便在所住的前门外安徽会馆内,每天做出豆腐来,沿街售卖,同时准备下次再考。

杨受成励志打拼故事(十年苦读屡试不中)(3)

可豆腐这东西太容易变质了,尤其是到了夏季,三十几度的高温,有没有冰箱、冷柜、保鲜措施,于是他就把没买完的豆腐切成小块,用盐和花椒等作料腌制起来。

大约是光顾着读圣贤书了,王致和一直到秋天才想起来还有一小坛“腌豆腐”呢,结果打开一看,豆腐都变绿了,还臭气扑鼻。可他不舍得扔啊,勉强夹起一块尝了尝,嗯?味道还真不错!于是分送给街坊邻里,广受好评。就这样,“王致和臭豆腐”便阴差阳错地诞生了。

杨受成励志打拼故事(十年苦读屡试不中)(4)

到了康熙十七年,王致和干脆就不科考了,他在琉璃厂东的延寿寺街创立了一家“王致和南酱园”,以经营臭豆腐为主,同时也售卖酱豆腐、豆腐干和其他酱菜,渐渐地打开了自己的销路和名气。

再然后,我们京城美食必不可少的食客就又出场了:慈禧相当爱吃臭豆腐这一口儿,于是将其引入了宫廷的御膳房,不过她觉得这个名字有些不上台面,于是赐了个“青方”的雅号。这此后,王致和臭豆腐的身价倍增。

杨受成励志打拼故事(十年苦读屡试不中)(5)

关于王致和的历史故事,今天就和大家聊到这里了,感谢您的阅读,咱们下篇再见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