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在哪个时期到的印度(高僧玄奘的取经之路与大唐西域记)

本文概要

1、大纲:了解唐朝初期高僧玄奘去印度进行佛学文化交流的过程

2、时间跨度:前602年—664年

3、重要名词:西游记 大唐西域记 天竺 佛教

4、重要人物:唐太宗 高僧玄奘 慧能祖师

玄奘在哪个时期到的印度(高僧玄奘的取经之路与大唐西域记)(1)

古典名著《西游记》

一句”师傅“、一句”猴哥“,听起来是那样熟悉,这是根据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翻拍的电视剧里边的称谓。小说叙述了唐僧在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的保护下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求取佛经的历程。那些妖魔鬼怪的故事虽然都纯属虚构,但是唐僧即玄奘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是一代高僧。

玄奘的决心

玄奘(602-664),姓陈名袆(huī),玄奘是他出家后的法号,唐初河南人。因为他精通印度佛学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所以也称他唐三藏。

因为父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所以他13岁就出家做了和尚,并不断地向有名的高僧请教,学问长进很快。他研读了国内的佛经,发现有很多说法不一致,于是他学习梵(fàn)文,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今印度)去学习佛经,以解除心中的谜团。

玄奘在哪个时期到的印度(高僧玄奘的取经之路与大唐西域记)(2)

艰难西行路

628年,玄奘踏上了西行求经的道路。他从长安出发,沿着当年丝绸之路,出敦煌玉门关,穿过千里沙漠和戈壁,即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来到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

在沙漠中水比黄金还珍贵。在沙漠中,玄奘有一次不小心洒掉水囊,玄奘只好坚忍饥渴,靠着坚强的信念才到达下个水源。

一路上他克服重重困难,翻山越岭,艰难跋涉,整整走了一年。

刻苦求学

在佛教圣地,玄奘夜以继日地学习古代印度的语言并钻研佛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据说当时通晓全部经论的人并不多,而玄奘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但他并不满足。十几年中,他在天竺到处求教,终于通晓了佛学的奥妙。

在印度召开的全印佛教大会上,参加者有18个国家的高僧5000余人,玄奘在会上担任主讲,他宣讲的理论无人能够辩驳。大会结束后,玄奘按照风俗骑着大象游行,面见观众相互答礼,他成为佛教最高权威,声誉传遍整个天竺。

贞观十九年(645年)初,玄奘婉言拒绝了印度朋友的挽留,带着六百多部佛教书籍,回到了唐朝的都城长安。这时候,距离他从长安出发取经,已经整整十七年了。

翻译佛经,撰写《大唐西域记》

玄奘就像汉代张骞、苏武,东晋谢灵运一样,是勇敢、孤独而成功的行者。唐太宗知道他回来了了,特地派大臣房玄龄等人出长安迎接。

回到长安后,玄奘便开始了艰苦的翻译佛经的工作。

花了十九年时间,玄奘带领他的团队共译出74部佛经,共1335卷,1300多万字。他还和参加翻译佛经的辩机和尚共同编写了《大唐西域记》。这部书记载了包括今天我国新疆以及中南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情况、名胜古迹和城市风光等,是研究这些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材料。

《大唐西域记》已经被译成许多种外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

玄奘在哪个时期到的印度(高僧玄奘的取经之路与大唐西域记)(3)

文化交流的使者

玄奘不仅是一位佛教高僧,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伟大的旅行家,中国和印度人民友谊的传播者,他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玄奘曾把中国的古代文化传到西域各国,例如他把中国道教经典著作《老子》译成梵文传入印度。

在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是一个诚实善良,谦恭儒雅,慈祥敦厚,忠贞笃定,略微有些胆小的君子形象,深受读者敬重。

佛教简介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以后佛教广泛传播于亚洲及世界各地。约在东汉初期,佛教传入中国。隋唐时期进入鼎盛阶段。

由于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佛教的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应的变化,形成具有中国本土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玄奘在哪个时期到的印度(高僧玄奘的取经之路与大唐西域记)(4)

禅诗二首

佛教指导和要求人们要拥有正确的思维模式去体悟人生;用正确的生活方式去恶从善,勤奋修行,不懒散;做事要专注一境,保持身心清静等等。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朝: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偈诗》唐朝:六祖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更多历史文章,请持续关注公众号 “云竹文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