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与孙膑最后之战(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乱世时期,因为周王室权威的减弱,原本职一同拱卫中央的诸侯国们纷纷开始相互攻伐,而原本名义上的共主周天子更是被抛到了脑后。
混乱的时局尽管造成了连年不断的战争,但也缔造了一个相对自由的思想环境,智者们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常常周游各国、互相辩论,这一局面后世称之为"百家争鸣"。
自由的思想环境和征伐不断的社会状况共同催化了军事的发展,促进了军事家的涌现。而提起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子肯定是许多人最先想到的,作为兵家至圣,他的地位和知名度非常之高。
孙子百年之后,他的后人孙膑在军事上也颇有造诣,不过,更加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孙膑和庞涓这对师兄弟之间的故事。当年,庞涓因为嫉妒孙膑的才华而在其脸上刺字、挖其膝盖骨,让自己的昔日同窗几乎成为了一个废人,那么,孙膑最终又是如何报复他的呢?
战国中前期,孙膑生于"阿、鄄之间",也就是今天山东菏泽的鄄城县一带。关于他的祖上,有人说是卫国公子惠孙,但更加为人所认可的说法则是同为大军事家的孙武。总之,按照《史记》的说法,孙膑年轻时曾与庞涓一同学习兵法,在《东周列国志》中,作者更是为他们安排了著名的隐世高人鬼谷子当老师。
庞涓学成后,很快就在魏国当了将军,而孙膑当时还没有找到落脚点,为了防止能力强于自己的孙膑日后风头盖过自己,庞涓先是假意邀请孙膑与自己当同事。得到庞涓的邀请后,孙膑没有多想就来到魏国,可庞涓却借助自己的身份地位给他捏造罪名,然后"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关于孙膑所受的折磨,大致有两种说法,比较传统的说法认为他是被挖去膝盖骨,因为"膑"字通"髌",就是膝盖骨的意思。不过,另一种说法认为应该直接从"断起两足"的字面意思理解,所以孙膑就是被直接砍去了双脚。总之,庞涓害得孙膑无法自如行走,又在他脸上刺了象征犯罪的字,想要让他从此不敢外出,不敢见人。
然而,孙膑比庞涓想象的要更加坚强。一次,齐国的使者出使魏国首都大梁,孙膑设法与其取得联系,一番交谈后,使者觉得孙膑确实是个人才,便将其带回了齐国。来到齐国后,精于兵法的孙膑很快得到大将田忌的赏识,成为了他的门客。
后来,孙膑在田忌与别人赛马时提出著名的"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理论,从而一鸣惊人,被齐威王尊为了军师。
曾经,庞涓是魏国大将,孙膑不过是个普通人,如今孙膑一跃成为齐国军师,自然不会忘记当年的仇恨。
周显王十五年(前354),魏国攻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面对赵国的求救,齐威王决定派兵救援。原本,田忌打算直接前往邯郸与魏军主力交战,但孙膑却认为魏国举全国之力伐赵,必定后方空虚,因此主张直取大梁,逼得魏军回防。
据说,当时庞涓也在回防的部队当中,他们急忙赶回大梁,孙膑却早在其必经之路上设下了埋伏。靠着孙膑围魏救赵的妙计,赵国转危为安,齐军则大破魏军。十三年后,魏国攻韩,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再次派出援军,这次,孙膑再次使用了围魏救赵的计谋。不过,为了防止曾经中计的庞涓有所防备,孙膑又增加了许多环节。
冷兵器时代,行军的士卒到了吃饭时,大多是在地上挖坑,然后放上柴火、锅具,这被称为"埋锅造饭"。进入魏国境内后,孙膑下令道,第一天挖出十万人吃饭所需的坑,第二天减少到五万人的规模,最后第三天再减少到三万人的规格。如此一来,就营造出了齐军士兵因为怯战而不断逃散的假象。
接到齐军直接攻向大梁的消息后,庞涓吸取上次的教训,将粮草辎重全部装好后才率军有序回防。然而,当他看到齐军行进路线上做饭的规模越来越小时,当即认为齐军已经溃不成军。于是,欣喜若狂的庞涓忘记兵者诡道的教诲,率领精锐骑兵加速追击,准备彻底让孙膑这个冤家消失在世界上。
孙膑料到庞涓会中计,便提前考量地形、估算时间,终于选定在地形狭窄的马陵设下埋伏。是夜,庞涓赶到马陵,却见齐军弓弩手万箭齐发,将自己的兵马射杀殆尽。
最终,自知无力回天的庞涓自刎而死,孙膑则大胜残余的魏军,将霸主的地位从魏国抢了过来。
孙膑对庞涓的报复大致来说有三点,一是逼其自刎,二是伐其国家,三就是让庞涓在后世饱经嫉贤妒能、心术不正的批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