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文化润心田 灯火可亲情满怀

光影文化润心田 灯火可亲情满怀(1)

《外来媳妇本地郎》

光影文化润心田 灯火可亲情满怀(2)

《羊城暗哨》海报

光影文化润心田 灯火可亲情满怀(3)

《雅马哈鱼档》海报

影读广州

岭南故事 守正创新

广州,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20世纪已吸引了众多影视作品的聚光灯。一批又一批影视佳作,书写时代浪潮下的广州故事,讴歌勤劳勇敢的广州人民,真实反映广州生活,成为观众了解、读懂这座城市的一扇窗口。

经典的文艺作品总是印刻着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伴随着奔腾向前的时代脉搏,这些广州故事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开创先河,引领着潮流,至今仍是许多人心中的“时代之作”。

比如谍战悬疑题材现在极为红火,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堪称经典的“反特片”《羊城暗哨》,可以说是新中国影坛这类题材的鼻祖之一,影片聚焦广州故事,与20世纪60年代初期和中期分别由珠影厂拍摄的《跟踪追击》、八一厂拍摄的《秘密图纸》都是新中国“反特片”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广州满街鱼档、烧鹅档、水果档、粉面店、发型屋、服装店等,这番热闹的生活景象,被《雅马哈鱼档》搬上大银幕,1984年上映,成为全国首部聚焦改革开放后的个体经济的影片。导演张良曾表示,《雅马哈鱼档》向人们展现了广州个体经营者如何靠自己的双手走向富裕的细枝末节,引领了全国个体商业发展的新潮流,拍完后很多外地青年跑来广州取经,影响很大。20世纪80年代广州的市井风情、奋斗进取以及勃勃生机,在《雅马哈鱼档》里一览无遗。

20世纪90年代,众多反映改革开放成就的影视作品应运而生,引领潮流。《公关小姐》《外来妹》《情满珠江》等剧,为当时的全国观众打开了一扇“南粤之窗”,将这片大地上充满活力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令广州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向往之地。

英雄的广州,在红色影视作品的创作征程上从未缺席。每个时期,传承红色文化都是广东影视创作的主流方向,珠影出品的《南海潮》《三家巷》《孙中山》《邓小平》《秋喜》等一批佳作涌现出来。

温暖是这座城市的特点,也是广州故事的底色。

1963年由珠影老艺术家王为一执导的讽刺喜剧电影《七十二家房客》,将背景设定在1949年的广州,将“揾食”的民众与恶霸屋主斗智斗勇的故事搬上银幕,同时保留了南粤市井风情以及老西关的生活气息。

2021年,已经开播了21年的情景喜剧《外来媳妇本地郎》迎来了4000集,成为我国广电史上播出时间最久、播出集次最多的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以广州西关康家为主角,写尽百姓的家长里短,广州街坊的善良、乐观、包容以及对生活的热情都融入康家人的生活日常里,他们的幸福生活充满着浓浓的烟火气息。

从传统中来,到创新中去。广东影视人立足本土,守正创新,坚守自己的艺术责任与时代担当。不久前获得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的《南越宫词》,将历史悠久的南越文化,通过电影、戏曲两种艺术形式的美学融合加以展现,让更多观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传奇状元伦文叙》《白蛇传·情》《刑场上的婚礼》到《南越宫词》……粤剧电影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借助新手段,将粤剧艺术发扬光大。

1

《羊城暗哨》(1957年)

反特类型电影的典范

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第一大案”改编的《羊城暗哨》,曾经是20世纪50年代风靡全国的反特类型电影,影片公映后在全国引起轰动,被翻译成五国语言在全球上映,成为我国20世纪50年代“反特片”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也让“羊城”这个广州别称闻名遐迩。

电影《羊城暗哨》由广东著名作家陈残云根据“广州第一大案”的真实事件和另一个反特案件综合改编而成,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卢珏执导。为了写好这个故事,陈残云曾到公安局深入体验,参与跟踪、案情分析、逮捕、审讯等工作,最终创作出一个故事更为曲折、更为惊险的电影剧本。整部影片都令观众跟着情节发展而心惊,最终梅姨身份的揭露更是令观众大为吃惊,成为几代人对“反特片”的经典回忆。

这部影片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饱满的人物。男主角王练由演员冯喆出演,他不负众望,成功地演活了反特勇士王练,从公园与“小神仙”接头的反诈,到住进八姑家取得敌人的信任,从侦查敌特的行踪,到沉着应对马老板的种种试探,冯喆全力塑造了一个有勇有谋,判断力、应变力极强的青年公安侦查员形象,深受观众好评,王练也成为电影史上最成功的公安角色之一。

1957年,《羊城暗哨》在广州实地拍摄,海珠桥、越秀山、永汉路骑楼、芭蕉林、荔枝树……影片取景与城市风貌紧密相连,鲜明体现了羊城的特点。影片中八姑为挑拨陈医生的夫妻关系拿出假合照的戏,特意将外景选在广州中山五路的老字号茶楼惠如楼,并请食客充当临时演员。

2

《七十二家房客》(1963年)

曾被称为“拯救粤语电影之作”

1963年上映的电影《七十二家房客》由王为一执导,文觉非、谭玉真等主演。电影的故事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广州,在一个大院里住着七十二家房客,其中有修鞋匠、理发师、医生等,屋主炳根和他的老婆八姑是势利房东,他们试图赶走房客,从而引起了一场房客与房东的斗争。影片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人物形象,举止夸张的“包租婆八姑”、流里流气的“369”等经典角色时至今日依然被影视作品引用。

该片由珠江电影制片厂、香港鸿图影业公司联合摄制,是新中国第一部内地与香港合拍的粤语故事片,在中国电影喜剧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影片故事紧凑、笑点频出,曾被称为“拯救粤语电影之作”。

3

《三家巷》(1982年)

展现年轻人的救国抱负

由珠影摄制的《三家巷》是王为一执导的剧情片。

该片根据著名作家欧阳山创作的知名长篇小说《三家巷》改编,小说家喻户晓,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小说通过对三家巷中周、陈、何三个家庭错综复杂的关系、矛盾斗争等的生动刻画,真实反映了省港大罢工、沙基惨案、广州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再现了大革命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展现了年轻人的救国抱负。

珠影摄制《三家巷》时,因为现场环境的局限,专门制作了海关大钟楼的模型,采用特技摄影合成,再现工人和学生步行至大钟楼抗议的场景。

4

《雅马哈鱼档》(1984年)

被誉为“当代广州的《清明上河图》”

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雅马哈鱼档》改编自章以武、黄锦鸿的同名小说,通过纪实式的叙事手法,围绕阿龙等人开办鱼档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广州个体经济的繁荣景象,成为反映改革开放后个体经济发展的第一部影片,被誉为“当代广州的《清明上河图》”。

《雅马哈鱼档》在创作理念上具有前瞻性和思想性,为了真实记录广州生活,尽量实景拍摄,拍的全是广州的市场和街头。在演员的选择上,导演张良也尽可能要求真实、鲜活,他大胆找非职业演员参演,他们中有在高第街卖鞋的,有商场售货员,还有很多是个体青年。为了让镜头更加真实生动,很多演员不化妆,混到人群里,摄影机用大衣包着藏起来拍,令镜头非常生猛真实。

5

《公关小姐》(1989年)

为广州做了一次“广告”

由广东电视台出品的《公关小姐》可谓开创中国内地职场剧的先河。

该片的影响远不止在影视领域,还带旺了一个刚刚兴起的行业,同时又把广州的形象以及岭南的文化推向了全国。例如,剧中展示先进的公关理念和酒店管理方式,展现广州职业女性的风采,还有广州这个大都市的风情、排队饮早茶、大排档夜市、江边喝艇仔粥、过年逛花市、大型商场、高级酒店、迪斯科舞厅、繁华的街道等,这些都让广州在全国观众面前做了一次“广告”。

6

《外来妹》(1991年)

全国最早反映外来打工者生活的力作

改革开放后,大量外来工人到珠三角工作。1991年,广州电视台推出全国最早反映外来打工者生活的10集电视连续剧《外来妹》,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轰动全国。该剧讲述了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六名青年男女从小山村到广东打工的故事,是采用普通人的视角来展现时代风云变化的方式,既激情澎湃,又带着温情,打动了无数为生活、为未来努力奋斗的人。该剧的歌曲《我不想说》也是家喻户晓。

7

《外来媳妇本地郎》(2000年开播)

连演超21年,广东人最熟悉的一家人

由广东广视传媒有限公司制作、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频道播出的《外来媳妇本地郎》,讲述了广州西关老屋一个大家庭的生活故事。康伯、康婶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祈光、祈宗、祈耀和祈祖,他们分别娶了4个来自不同地方的媳妇,天南地北的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各地文化汇聚,恰似广州这个城市的缩影。

播出超21年,超过4000集的陪伴,《外来媳妇本地郎》承载了无数广东人的回忆,“康家人”成为广东人最熟悉的一家人。

8

《秋喜》(2009年)

融紧张与唯美于一体的新型谍战片

《秋喜》由珠影集团出品,孙周执导,故事背景是1949年的广州,讲述郭晓东扮演的晏海清和孙淳扮演的特务头子夏惠民斗智斗勇的故事。

导演孙周前所未有地将文艺风格融入谍战片,让《秋喜》成为一部融紧张与唯美于一体的新型谍战片。

孙周与孙淳是中国影坛的“兄弟档”,孙淳凭借该片获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

9

《点点星光》(2021年)

呈现广州的“七星奇迹”

在广州市花都区七星小学,体育老师赖宣治培养了33位跳绳世界冠军,刷新数十项世界纪录。用汗水赢来奖牌和荣誉,给这所乡村小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让许多学生走出乡村,走向世界,重新找回了自信,他们的故事被称为“七星奇迹”。2021年,赖宣治当选全国道德模范。讲好广州故事,展现当代广州人的风采,《点点星光》正是取材自广州这一真实故事,获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

10

《南越宫词》(即将上映)

对粤剧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

电影《南越宫词》取材自南越王赵佗的故事,由同名经典粤剧改编,著名戏曲电影导演马崇杰执导,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欧凯明和李嘉宜主演。

影片在北京怀柔中影数字基地内拍摄制作,也是继《刑场上的婚礼》之后,原班底再一次采用国际领先的虚拟技术,并且加大投入,进行全新升级,是对粤剧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

本版策划:陈伟胜、周娴

撰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岸

供图:出品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