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身来源于哪里(刺身起源日本我们祖先已吃了三千年)
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今天依旧风雅,聊聊“口腹之欲”,说说刺身那些事儿。当然,新冠病毒的特殊时期,还希望大家选择热加工的食物,今天梨白和大家只探究刺身起源和文化的一二事。
很多小伙伴都喜欢吃日本的刺身,特别是海鲜刺身,三文鱼、金枪鱼等,不为别的,就为那股未经修饰的鲜甜味!很多人都认为“刺身”为日本人所发明,其实不然,在我国生食鱼类的历史相当的悠久,我们称之为“鱼脍”。
刺身拼盘
“鱼脍”最早的记载和“讲究吃法”剖析《礼记·内则》曾记载:“肉腥细者为脍”,故在先秦时代,“脍”泛指被切成细丝的肉类。至于为什么要生食肉类,那是因为我们的祖先认为有些肉类经过“烹煮”后会失去原有的鲜美,鱼肉就是如此,所以吃货真的哪个朝代都有。
我国最早吃“鱼脍”的记录是在周朝,出土的周宣王时期的青铜器“兮甲盘”的铭文记载,周朝的军队在今陕西白水县附近迎战猃狁,后凯旋而归,宴请朋友时吃的就有生鲤鱼片。这件事也被《诗经》所记载,“饮御诸友,炰鳖脍鲤”。
由此可以看出,和日本刺身多为海鱼不同的是,我国古代的“鱼脍”多是淡水鱼,最初以鲤鱼居多。
- 具体吃法是什么呢?
《礼记》和《论语》中都有记载,“脍,春用葱,秋用芥”,“不得其酱不食”。
- 可见“鱼脍”的佐料很讲究,如果没有和其相配的酱料还不如不吃,相配指什么呢?
春天是葱,秋天是芥,两者都是辛辣味的佐料,和“鱼脍”的鲜美口感可谓相得益彰,味道怎么样,成语“脍炙人口”就已经告诉你它有多美味了!
南北朝时出现了一道关于“鱼脍”的名菜“金齑玉脍”。这道菜在配生鱼片的佐料上可谓下足了功夫!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就记录了这道鱼脍佐料的名称和做法,"八和齑"是用蒜、姜、橘、白梅、熟粟黄、粳米饭、盐、酱八种料制成的。真的不用吃,看看这些料已经觉得鲜、甜、美了,更不用说配上鱼脍了!据说这道菜也是隋炀帝的最爱。
“食鱼脍”巅峰期唐宋:朝盘鲙红鲤,夜烛舞青娥唐朝是食“鱼脍”的高峰期,人们对鱼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受地缘限制,当时受欢迎的鱼类依然是淡水鱼,讲究的肉质鲜嫩、厚实且刺少。
唐朝将“食鱼脍”看作是与“观歌舞”一样的人生乐事。据记载喜爱唱歌、跳舞、拌“丑角”的唐玄宗李隆基是制作鱼脍的个中好手!受其影响那个时代的风流世家子弟都有一手绝佳的片、切鱼脍技艺,以求在和朋友喝酒、吟诗、观歌舞的时候“操刀响捷,若和节奏”,这是显摆的资本!
说到作诗,就不得不提到唐代“高歌一曲酒一杯”的诗人们,他们可是对“鱼脍”爱得很深沉。王维的《洛阳女儿行》中写道“侍女金盘脍鲤鱼”,王昌龄的《送程六》中也有“青鱼雪落鲙橙虀”的记载。
王维
盛唐时期,日本为了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曾多次派“遣唐使”入长安,“鱼脍”文化也由此被引进到了日本,同样因为地理因素的影响,他们因地制宜用海鱼做刺身并将其发扬光大。
在宋代“鱼脍”已经成为了大众化的美食,各种文献中记载可做“鱼脍”的鱼更是多达三十几种。《东京梦华录》卷七的《三月一日开金明池、琼林苑》中就有记载“游人的鱼,倍其价买之,临水斫脍,以荐芳樽,乃一时佳味也”,说的就是三月一日那天,皇家开放金明池,游人得到许可钓鱼,大家争相高价购买,当场就片“鱼脍”,是那个时节不可多得的美味。
宋朝的词人和唐朝诗人一样,同样都是美食家。苏轼的词中就曾记载了“鱼米之乡”湖州的一道“鱼脍”美味,“吴儿脍缕薄欲飞”。同样爱吃的还有陆游,他的《秋郊有怀四首》就提到"缕飞绿鲫脍,花簇赪鲤鲊",可见对鱼脍的喜爱程度。
福建鱼脍
既然“鱼脍”这么受欢迎,为什么慢慢的在古代历史中消失了呢?原因很简单,鱼脍虽鲜美,但是食用“风险”也极大。比起深海鱼,淡水中的鱼类更容易有寄生虫,从东汉起历代都有对食“鱼脍”得病的记载,严重者有致死的。其次,古人吃淡水鱼就像是“试错”,吃到河豚类的“鱼脍”,足够让他们“悔恨终生”!明朝时,食“鱼脍”被记载的频率就很少了,因为当时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鱼脍”提出了异议。
我国现在还是有很多地方有食“鱼脍”的饮食习俗,福建的宁化、广东的顺德等客家人聚集的地方依然喜食鲜美的鱼生。
很多人都以为“刺身”源于日本,其实不然,这也切合了现在比较热门的话题“文化输出”,如果我们不将咱们的文化自信地展示出来,别人又怎么知道“刺身”源于“鱼脍”、“抹茶”源于“点茶”呢!
除此之外我们是否也要反思,为什么日本等国能够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学习且改良传承了下来,还做到了精益求精,我们是否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呢!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参考书籍:
《东京梦华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