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写夜雪时是什么心境(白居易笔下的夜雪)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从写作角度看,夜里的雪,不好写,因为视觉信息少。
一个“夜”字,使得诗人既写不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浪漫,也写不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
唐诗,多是用形象的意象,描写抽象的感情和思想。形象化描写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五种。视觉描写是首选,在诗词中使用最多。
《琵琶行》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就是把无形的音乐通过“急雨、私语、大珠、小珠、玉盘、莺语、银瓶、铁骑”视觉化。
但在《夜雪》里,没有大量视觉化描写。诗人如何匠心独运?接下来我们细说端详。
1
诗人为什么“讶”?
夜深熟睡时,眼睛闭着,耳朵几乎也闭着,只有触觉是较灵敏的,所以首句是触觉描写。由“讶衾枕冷”推断,诗人可能是被冻醒了。
睡觉前,诗人或者没有看出“晚来天欲雪”,或者看出来要下雪,但没想到雪如此大,如此冷。
那夜的雪得有多大?
2
诗人心想:被子、枕头为什么这么冷?
房子里是黑的,除了“冷”之外,没有其他信息了。
窗户是房子的眼睛,可以传递窗外的天气变化。于是诗人看向窗户,这是人的自然反应。
明,也可能是月亮圆了,不一定是天降大雪。如果是月初或者月末,诗人可以直接判断下大雪了;如果是月中,还得起身看看窗外,确认一下“到底是月亮还是雪?”
诗人最后确定:下大雪了。怪不得这么冷呢?悬在心中的石头落地了。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3
大雪之夜,天地一下子静了,很适合睡觉。被子冷,就多加两床被子,很好解决的。
浔阳虽然地处偏僻,诗人虽然仕途困窘,但是几床被子还是有的。诗人加了被子,很快睡着了。
最后一句使全诗生机顿现,有画龙点睛之效。何以见得?
首句的“冷”,可轻可重,不具象,读者无法把握其程度。
次句的“明”,有多明?微明,还是很明?“明”的程度不确定。
读完前两句,我们无法把握“雪有多大?”这样写,既烘托出了大雪的氛围,又设置了悬念,但是不形象,因此后面必须有形象化的描写。
最后一句很形象,一举解开所有疑问。
竹子有很多特点,诗人只借助了竹竿的韧性。
我一直不明白“竹子折断意味着什么?”直到有一年除夕,天降大雪,邻家院子的竹子被雪压弯了,竹竿从地上一米处成90度弯曲,竹竿头快挨到地了,但是没折断。我第一次直观地认识到竹竿的韧性。我想到了《夜雪》,白居易在公元816年遇到的雪得有多大?竹子居然不时地被压断。
朱元璋有首《咏竹》: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咏竹》从正面描写竹的韧性,大雪压弯了竹竿,枝头快挨着泥地了,仍然没有折断。等到雪化了,竹竿依旧上摩天。
生活经验和朱元璋的《咏竹》说明:仅仅雪大是很难压断竹子的。因为竹枝、竹叶上虽然不停地积雪,但也有雪因堆积过高不断地落在地上。因此这场雪,不是普通的雪,有可能类似冻雨。大雪、冻雨在竹上结冰,那竹子被压断就可以理解了。
尾句提供了可以真切感知的形象。诗写在唐朝,五代、宋、元、明、清、现在的读者,都可以通过生活中竹竿的坚韧,与诗人产生共鸣。
4
大雪、冻雨,多么恶劣的自然环境,诗人被贬谪在此。
诗人曾经生活在长安,花萼夹城通御气,东来紫气满函关,能不忆长安?
在江州,“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今夜又是“大雪冻雨从天落,折竹声声入耳来”。
此地的自然环境,与诗人的为官环境何其相像?
诗人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被贬之前,作了很多的讽喻诗,《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反映民生疾苦,为皇帝开壅蔽,使政治趋向清明。
来到江州后,诗人发现:司马一职虽是江州刺史的辅佐,其实没有一点权力,无法做事。官场环境与主观理念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冲突。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由时间组成。最令诗人痛心的是年华虚度,生命就那么静静地消逝。这对务实的作者来讲,是何等的煎熬?
现实不理想,人就会想办法超脱现实。方法有很多,比如喝酒、希望、做梦。
喝酒可以暂时摆脱现实的愁苦。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尔同销万古愁,但要喝出兴味,需有好友举杯共饮。可是诗人东至江州无故人,即便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因此喝酒不适合雪夜的白居易。
希望:如果一个人深陷泥潭之中,心却如鲲鹏在天,那他看到的就不是深陷泥潭不能自拔的双脚,而是希翼之下的九万里长空。奈何诗人没有希望,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因为写了很多讽喻诗,触怒了皇帝和权力集团,仕途改观的可能不大。
喝酒不成,希望没有,诗人也许只有做梦了。梦,尽管短暂,尽管虚幻,但毕竟可以暂时摆脱一下。
白天痛苦也就罢了,晚上睡着就好点了,睡着了还可以做梦。
很多人痛苦的时候,晚上通过做梦超脱现实的痛苦。
比如张九龄,望月时想到了远方的人,奈何天各一方,最后写道“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那么我就睡觉吧,在梦里与故友相聚,也是一种幸福。
杜甫思念李白,现实中见不到,梦里见到了: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琵琶行》里的女音乐家沦落天涯,丈夫重利轻别离,一人江口守空船,处境凄凉,夜里梦到了幸福的少年时光。
张九龄、杜甫、女音乐家在痛苦的时候,通过做梦得到了暂时的超脱。我们都知道,梦是虚幻的,所以一个人处于需要通过做梦超脱痛苦的境地,已经让人唏嘘不已了。
但是此夜的白居易,连梦也做不成。
冻醒后,诗人加了两床被子,很快睡着了,梦里片刻至长安。
古代有个特点,离皇帝越近,越可能获得机会,长安是离皇帝最近的地方。所以贬谪之人,大多会想念长安。白居易有诗“望阙云遮眼”,杜甫在夔州写下“每依北斗望京华”。
白居易有宏伟的抱负,所以夜来幽梦忽还京。春风得意马蹄正疾时,折竹一声惊醒梦中人。
诗人懊恼不已。还睡,还睡,解道醒来苦滋味。
又很快入睡了,这次梦到了家乡。毕竟诗人与亲人,辞根散作九州蓬,弟兄羁旅各西东。梦里刚与亲人见面,江州司马已经噙满了泪水。
彼此嘘寒问暖,其乐何融融。折竹一声又入耳,好梦刹那离心去。
奈何奈何奈若何,再努力入睡吧。这次梦到了元稹。见面后: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醉折花枝当酒筹,共君一醉一陶然。
折竹一声梦再碎。
不应有恨,何事长扰我美梦?
做梦已是不堪,做梦都不成,人生况味,还有更苦的吗?
诗人多么希望自己像欧阳修一样,即便窗外雨狂风骤,依然听不见似的,可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欧阳修的《宿云梦馆》: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欧阳修想家回不去,就睡了一个好觉,做了一个好梦。窗外一夜的大雨,但是欧阳修做梦的时候,风雨声声不曾入耳来。尽管醒来后,可能还是“愁聚眉峰尽日颦”,最起码做梦的时候是幸福的。欧阳修通过做梦达到了暂时的解脱,白居易却连做梦也不成。
诗人无法像欧阳修那样做梦,却像极了纳兰容若。
《长相思·山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行军到榆关,野外宿营。纳兰容若想家了,行军中哪能想家就回呢?那就梦里还乡吧。奈何急雪舞回风,睡不着,梦不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白居易同纳兰容若一样的处境。睡得着觉、做得了梦,这个要求并不高,奈何归梦总被竹声搅碎。
几次被吵醒后,睡不着了,诗人有所思:春花秋月何时了?转眼已是冬雪寒潮。曾经是翰林学士、左拾遗,可以给皇帝谏言,如今已是天涯沦落人。
想到少年时,尽管读书读得口舌生疮,双手起茧,但生活充满希望,生命充满理想,那时日子多么充实。现在倒是满腹经纶,奈何笔底明珠无处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没有希望的日子,只有做梦的时候还有些快乐,奈何大雪冻雨梦不成,天色犹未明。
诗人每到一个地方去,不是为了写诗,是要为百姓做事的。
江州司马是虚职,不能做事。诗人仿佛困在槽枥之间的千里马,其音也呜咽。不过诗人没有歇斯底里地呼喊,窗外是大雪冻雨,内心是百感交集,写出的诗文却是寂寂无声。
《夜雪》含蓄至极,没有说睡不着,也没有说梦不成,我们需要走进“此时无声”的诗境里,静心领略诗人的“别有忧愁”。起初可能感觉此诗平淡如水,真正走进诗境后,体会到诗人丰富的精神空间和情感起伏,那真是一场时有新发现的思想旅行。
感谢您的阅读,愿文章对您有些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