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叫曹操收张辽 曹操为何收张辽杀吕布
曹操为啥愿意接纳张辽,而不能接受能力更强且主动求饶的吕布?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这俩人身份不同;其次,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用人观念的要求。
一山不容二虎。吕布当初既然踏上了自立山头的道路,就应该对自己的下场有清晰的认识:不成功则成仁。
关于这一点,鲁肃后来清晰的解释过。在赤壁之战前,当孙权面对主和派犹豫不决时,鲁肃曾这样一语惊醒梦中人: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三国志》
鲁肃本来就是臣子,在谁手下干活都一样是打工。对于曹操这种以平定天下为己任的枭雄而言,这种办事的人是自己急需的。鲁肃以前是什么待遇?我曹操今后也绝不会亏待你。
而孙权则是与曹操分庭抗礼的一方诸侯,他如果归降,曹操该怎么对其安顿?当惯了领导的人,是不能从头开始再做个打工仔的,况且孙权不是刘禅,把这种有野心、有手段、有自身势力的牛人安顿在身边,这让曹操如何睡得着?
因此,张辽可以换个老板打工,而吕布则不能。即使对刘备这样有口碑、人缘佳的小老板,曹操尚且疑虑重重,吕布这样战斗指数爆棚、颇有英雄气质的大佬,谁能、谁敢容下他?
不止曹操,刘备也是如此,对于投奔自己的马超,他又何尝敢放手委以重任?
能力与人品不匹配,是吕布坑死自己的另一推手
即使从正史记录来看,对于主动请求归顺的吕布,曹操应该也是有些犹豫:
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
《三国志》
当为了攫取更大利益而不得不对身边人动手时,吕布从来不犹豫,如刘备所说,吕布对丁原和董卓的举动堪称冷血。先看看丁原:
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在看董卓:
允……告布使为内应。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手刃刺卓。
吕布这样的人,是典型的有才无德。在中国封建社会传统观念中,这种人是最应该被摒弃的。《资治通鉴》的主要作者司马光曾对此大篇幅论述,核心主张如下: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就是说,如果得不到德才兼备的圣人,那还不如找一个无才无德的废人,坚决不能要有才无德的小人。
这完全出乎我们“任人以才”的概念。实际上,任人以才的前提,是这个人没有重大道德缺陷。司马光认为,人品决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蠢人由于才能所限,即使他想干坏事也干不成;小人则不同,由于能力够强,他如果决心干一件坏事,不仅方式巧妙、隐蔽性强,常人难以阻挡,其破坏力非常人同样相当惊人。
因此,身份与能力,是两把双刃剑。首先,吕布既然自己带队伍单干,就应该有把脑袋别在腰带上的思想准备,乞求别人高抬贵手这样丢人的事最好想都别想;
其次,如果吕布像张绣那样能力一般、人品泛泛,曹操也许能放他一马;只可惜他偏偏武力有多强、人品就有多差,这种人无论在谁手下,都无疑于一颗不定时炸弹。
反之他的手下张辽,却能在更大的领导手下混的风生水起,只因为他是个没有人品污点而且愿意为新老板服务的打工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