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风穴寺望州亭传说(汝州培风塔的由来)

汝州两山夹一川,汝河流中间。汝州城东南二十多里,有三座高凸的山峰,呈三足鼎立之状。北峰最高,人称中锋,其北面延伸汝川之中,非常明显。而最招人眼的是矗立在中锋之巅那一座古老的砖塔。凡是晴朗天气,当你走出汝州东门,三山中锋的古塔就会进入你的视野。越向东行,古塔就显得越高大;越往北走,回首所见的山形塔影越清晰。你会发现,以三山中锋之巅为中心,左右两边山脊逶迤,恰似二龙朝拱戏珠,而古塔正好坐落在龙珠之上。汝河以北的人们把三山中锋称为“塔橛山”,认为“塔橛”是古代汝海南岸的“拴船橛”,赋予它诸多神秘的色彩。实质上,汝州人一直把三山古塔看做是汝州东南的地标性建筑。

汝州风穴寺望州亭传说(汝州培风塔的由来)(1)

据清《直隶汝州全志》和《河南府志》记载,三山古塔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当时名为“培风塔”,由虎头街马姓家族所建。“培风塔”实为文峰塔。古代笃信风水走势,重视文脉运势。相传,虎头街马家四世祖马卓群的孙辈屡考进士不第,马卓群请来南方术士解惑,术士道:“文士累考,功名不中,究其缘由,因灵秀之气不足,文脉不显。可在村南三山中峰处建塔加以弥补。”马卓群遂偕其弟马冠群在三山中峰创修一塔。建塔之意在于培植文风,激励后辈,奋发努力,人才脱颖而出,故取塔名为“培风”。建造此塔可能有另一层原因,冠群任县府训导,而汝州明清几百年间连一个状元也没有考出,所以马卓群极力推崇建造文峰塔以重塑文风。

与一般砖塔南向开门不同,培风塔塔门朝向北面。这可能与建塔者,即虎头街马姓,居于培风塔北方有关。培风塔为一座七级六面砖塔,通高20余米,筑于青石铺就的六边形塔基之上。每层砖砌檐口,结构简单。塔身一至六层朝北各建有一个券门,第七层六面各砌有一个圆窗。塔顶六脊封檐,中置塔刹。整座塔看上去造型别致,严谨无华,朴实大方。

汝州风穴寺望州亭传说(汝州培风塔的由来)(2)

培风塔建成不久,遭遇雷击,整体坍塌。后来马卓群的孙子监生马冬鸣又依原样进行重修,也就是现在人们看到的这座培风塔。1949年培风塔又一次遭遇雷击,塔刹被击掉,一二层券门损毁,连成一个大豁口。由此豁口可窥视塔内全部结构。

如今,这座汝州的地标性建筑已到垂暮之年,除了自然损毁之外,更有人为破坏。宝塔已是岌岌可危,人们担心某一天它会轰然倒塌,给汝州人留下深深的遗憾。2018年是培风塔落成200周年,恳请上级有关部门抢救这座古迹,使汝州这座地标长存。

(注:图片来自网络)

附: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载虎头马氏职官

1、马云翼,字汉飞,监生,乾隆二十七年十月举,县丞职,住虎摇头街。丰于财,设立家塾,延清名师,凡来学者,假以资斧,毫不吝惜,所成就者甚多,如廪生魏越、唐儒华,其尤著者也。

2、马卓群,字子超,号古槐,住虎摇头街,布经历职。卓群一生,笃孝友,好施与。嘉庆十六年,移建学宫,躯襄其事。十七年,出资修建村南石桥,名日“济民桥”,方便行人。灾荒十八年,饥,州牧熊设厂疗荒,卓群倾资助赈,并于虎摇头每日给饿者面一碗,赖以存活者数百人,牧熊制文以彰其善。卓群晚年在三山附近的要道处,修茶亭一座,每逢酷暑,舍茶三月,至到去世,终年八十有五。

3、马乐群,以子金瀛礼部司务,诰封徵侍郎。

4、马冠群,字魁多,住虎摇头街。廪贡,署宜阳、抚沟训导。于嘉庆二十三年,督工创修培风塔一座,在三山中峰,后被雷火损坏,其孙监生冬鸣独力重修之。

5、马继常,州同职,住虎摇头街。

6、马金瀛,字砥洲,住虎摇头街。少习举业不售,援例捐礼部司务。行走三年,奏留本部兼精膳,司事补缺。后奉讳旋里,即优游林下,不乐仕进。为人疏财仗义,凡州有义举,无不踊跃争先。如补筑城垣、续修文庙,创建节孝坊、刘猛将军庙等工,皆捐重资以倡首,而又身肩其任者也。现修州乘、刻汝帖,赖其力犹多焉。年七十余,精神矍铄。前州牧杨赠以匾式曰“修德永年”,并叙其生平义举,以示奖励云。

7、马金三,字荆品,号朴齐。皇清太学生例赠修职郎、奋武校尉。

8、马文鸣,皇清例赠登仕佐郎。

9、马道鸣,皇清太学生。

10、马冬鸣,皇清太学生。

作者 :马宗伟 马红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