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里的日常(电梯里的那些事)

电梯里的日常(电梯里的那些事)(1)

你有没有这样的习惯,一个人进电梯会显得自在,一群人进电梯会显得拘谨。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一种心理上的 “警觉”,即人的“势力范围”感觉。

每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并向四周扩张、形成一个蛋形的心理防御空间,

一旦其他人侵入,就会引起他(她)紧张、警戒和反抗。

越是陌生的人,彼此之间距离越远,身体之间的间隔也就越大。

反之,则心理防御空间距离就会逐渐缩小,

例如,正常的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最为亲密,

所以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能缩小到零,即产生肉体间的紧密接触。

电梯里的日常(电梯里的那些事)(2)

心理学家霍尔(E.T.Hall)和索玛(R.Sommer)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人都具有一个舒适的心理空间。

它就像孙悟空给唐僧画的圈一样,一旦被人接近这个圈,就会感到不舒服或不安全。

研究者指出,人都有一种保护自己的个体空间的需要,

这并非表示拒绝与他人交往而只是想在个体空间不受侵占的情况下自然地交往

他们划分了四种交往距离:

①亲密距离。即俗话说的“亲密无间”。其近的大约在15厘米之内,彼此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远的约在15厘米和45厘米之间,或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②个人距离。其近的在45厘米至75厘米之间,适宜相互握手;远的在75厘米至125厘米之间,即一臂之隔,一般的个人交往都在这个空间之内。

③社交距离。近的在1.2米到2.1米,远的在2.1米到3.7米。一般出现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这时,只宜在私下交谈的话题就不宜在社交距离中谈论。

④公众距离。近的3.7至7.6米,远的7.6米之外,在这种空间中,人际间直接交往大大减少。

电梯里的日常(电梯里的那些事)(3)

一般来说,站在靠近电梯门的位置的人,通常害羞;站在后边的人,则比较胆大。

年纪越大、职位越高的男士,越喜欢把背靠在电梯间的里面,

而年纪较小的男士喜欢站在长者的前面,

各个年龄阶层的女士则喜欢站在这些年轻男性的前面。

喜欢站在电梯中央的人,性格大多外向。

进电梯后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的人,内心不安。

进电梯后盯着电梯里的某个人,是希望引起他的注意。

电梯里的日常(电梯里的那些事)(4)

因为人的安全心理需要,要求自己与他人保持距离,

所以一般人都会选择靠边的位置站,心理学上称为“边界效应”

当只有你和一个陌生人坐电梯时,你习惯用目光上下打量对方吗?

如果你的回答是:“是”,表示在人际中你有不安全感,倾向于怀有敌意或者保持警觉心。

电梯里的日常(电梯里的那些事)(5)

电梯里的日常(电梯里的那些事)(6)

电梯里的日常(电梯里的那些事)(7)

在电梯内,人们一般都会掩饰自己的内心,仿佛挂上毫无表情的面具。

所以说,在电梯内,大家都戴着“伪装面具”。具体表现在:

不与任何人的视线发生交互;

身体保持静止状态;

一直盯着电梯楼层的数字,即使将要到达的楼层是顶层或者底层;

表情严肃死板,看不出任何的情绪变化;

刚才还是叽叽喳喳,一进入电梯马上闭嘴,停止讲话。

电梯里的日常(电梯里的那些事)(8)

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进入电梯,大家就换上了“集体的色彩”。

尤其是在上下班的高峰时段,大家全部换上统一的脸,步履匆匆,神色紧张。

似乎是约定俗成的规则,如果不换成集体的色彩,就会缺乏安全感,唯恐别人窥探自己的内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