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使命最后的一道防线(使命的压力比生离死别更让人热泪盈眶)

铁血使命最后的一道防线(使命的压力比生离死别更让人热泪盈眶)(1)

5月31日晚,央视电影频道播放了八一厂于1998年拍摄的《铁血大动脉》, 这也是央视近期播放的第十一部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

《铁血大动脉》反映的主题,在这一次播放的抗美援朝电影系列中,可以说与1960年拍摄的《烽火列车》相映衬。

《烽火列车》以一列运送军用物资的列车为视角,展现了一路穿越敌人的狂轰滥炸的封锁线的惊险历程,而《铁血大动脉》则以全景式的角度,表现了抗美援朝期间,铁道运输方面的后勤部队如何与敌人斗智斗勇,披荆斩棘,为前线源源不断地送去军用物资的历史事实。

《铁血大动脉》带有鲜明的八一厂风格,在这部电影属性的定义上,明白地称为其战例片,这与名闻遐迩的《地道战》《地雷战》属于同一系列风格。

而《铁血大动脉》我们也必须把它放在八一厂八九十年代的整体框架中才能看清楚它的定性与定位。

铁血使命最后的一道防线(使命的压力比生离死别更让人热泪盈眶)(2)

八一厂1986年开始创作解放战争系列,相继拍摄了“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系列影片。“大进军”系列最后一部“大战沪宁杭”拍竣于1999年。

而《铁血大动脉》公映于1998年,这也是八一厂在把主要精力投放在解放战争系列中的同时,摄制的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电影。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在《铁血大动脉》拍摄的时候,八一厂的主要精力是放在解放战争系列中,但就在这个期间,八一厂唯一投拍的一部全景式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就是《铁血大动脉》。这意味着这部电影,可以承接“解放战争系列”电影,将其放置到中国军队全景式战事的电影序列中。

而影片的编剧李平分,也参与了“解放战争”系列的电影编剧工作,因此,整个电影的风格,也基本与解放战争系列的格调比较相似,那就是注重司令部真实与战壕真实的双线交待,从而使电影里既能看到决策层的判断与思考,同时也能透视出前线的激烈的血与火的交锋。

铁血使命最后的一道防线(使命的压力比生离死别更让人热泪盈眶)(3)

而《铁血大动脉》里最动人心魄的地方,就是它表现了决策层这个层面所展开的戏剧性冲突。

与以往的司令部真实部分题材电影的交待战例、图解战事、讨论战况不同,在《铁血大动脉》里,最大的戏剧性冲突一直处于紧张激烈的状态,那就是主管前线运输的副司令梁军英所承受的敌人狂轰滥炸与上级问责的双重的压力,而他就在这样的两头受压的情况下,一方面冲在战争第一线,掌握实情,寻找应对措施,另一方面,他敢于向上级领导反映实情,据理力争,从而以顽强的韧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而他应对上级领导的高压而发生的后延交锋,也成了电影里的穿透到银幕之中的内在情感力场,这份力场,也成为电影里让人触摸到交锋双方的内心思虑与焦灼的一个窥测孔与透视镜,从而为电影找到了不一样的复原历史真实的窗口与镜孔。

铁血使命最后的一道防线(使命的压力比生离死别更让人热泪盈眶)(4)

电影里的这个交锋的界面,存在于梁军英与志愿军直接领导彭德怀之间。

电影在这两个人之间构建了戏剧冲突,并且呈现出一种剑拔弩张的关系,是这个电影成功的一个关键,凭着这种戏剧力场的营造,串起了整个电影里的内在情节线索。

而在这个交锋线索的链条之间,贯穿的一种唯一的精神含量,就是一种使命的担当。

当这份担当,成为一个军人的内在期许与职责时,便构成了电影里的一种让人热泪盈眶的情感动力源。

铁血使命最后的一道防线(使命的压力比生离死别更让人热泪盈眶)(5)

生离死别固然可以打动人心,但这种使命的担当,同样是一种激越人心的力量之源。

就像在《上甘岭》中,影片开始部分,接收阵地的战士们,来到了满目疮荑的阵地,眼睛受伤而无法看见阵地的前守卫者如数家珍地交待着战场的一草一木,一下子就把战士的那种对自己任务完成的自豪凸显出来,再与他的伤痕累累的所付出的代价相比,激起了一种崇高的心灵感应,使电影的感人力场达到了一种洞穿人心的深入深度,让人热泪盈眶。

在《铁血大动脉》中,同样如此。

影片一出场就表现了梁军英与众不同的一面。他走出指挥部,坐着军用吉普,追随着一辆开往前线的军列,然后,他跳下吉普,跃身到军列之上,向司机实地了解一路遭遇到的艰难险阻情况。

铁血使命最后的一道防线(使命的压力比生离死别更让人热泪盈眶)(6)

这一场景实在令人觉得匪夷所思,但在战争年代,如果没有掌握战场的实际情况,就不可能制订针对瞬息万变的应对之策,影片从一开始,就通过这样的细节,打造出一个深知肩负压力、一门心思扑在战场上并且最切近地接近列车这一前沿阵地的战地指挥官形象,这样,才能知己知彼,对自己面对的困境与难点了如指掌,制订制衡之策。

从影片里我们看到,之后梁军英一直走在战争的前沿,来到遭受轰炸的补给小站、检查屡建屡炸的江上便桥、指挥燃爆军列实行脱钩处理,他始终与战士们感同身受,体验着前线所遭遇到的艰难的困境。

这一切实际困难,当他向上传递的时候,便受到了最高层级领导的强烈压强。

铁血使命最后的一道防线(使命的压力比生离死别更让人热泪盈眶)(7)

电影通过影像,把梁军英所处的艰难困境真实地展现出来,而当他面向彭德怀陈说这一切困难的时候,他被责令控制在五分钟谈话的时间,在最高决策层的眼睛里看来,他需要的是完成任务的结果,而不是了解实现目标的困难。

电影里从一开始就在彭德怀的严苛命令与梁军英的陈述理由之间建立了一种针锋相对的紧张互动,也使电影里的文戏呈现出中国战争片少见的一种火药味,这种对于中国军人之间的责任如山、命令似铁的重新解读与呈现,显现出九十年代对历史的一种新的认知。

在过往的战争片中,我们很少有这样的“提着脑袋来见我”这样的火药味十足的语言,反而这样的对话与台词,会出现在敌方的情境中。比如《南征北战》《红日》中表现敌方的时候,往往用穷凶极恶、声嘶力竭的“我要你的脑袋”这样的斥责语,来表现出敌人垂死挣扎的孤注一掷。

铁血使命最后的一道防线(使命的压力比生离死别更让人热泪盈眶)(8)

但在《铁血大动脉》里,我们却看到“割你脑袋”成了最高领导与下属之间激烈争辩、下达任务甚至还带着那么一点讨价还价意思在内的核心关键词。

这实际上反映出抗美援朝战争中所弥漫的一种至残至酷的内在氛围,《铁血大动脉》真实地把这一切表达出来了,所以,整个电影里包容着一种非常真实的战争情境,写出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所取得的胜利,所付出的巨大的代价。

包括彭德怀所在的司令部也经常遭受敌机的狂轰滥炸。当后来梁军英想推掉彭德怀委以自己更高的指挥权责时,彭德怀用自己也在敌机轰炸下的尴尬状况,来解释这种不对等战争中他面对的无奈,但是正是这场敌机轰炸,反而中断了的梁军英开始推辞不干的初衷,实际上,电影巧妙地用一场突如其来的敌机轰炸,改变了这一段情节的故事走向。梁军英推辞分管权限更大的联合运输行动的总管,也是因为他过去深知这个角色是提着脑袋行事的严酷性,但当他看到彭总也得在敌机的袭击下处处被动的局面,他感到了自己的职责,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而彭德怀也在这一场轰炸中,更切身体验到梁军英的苦衷。本来在彭德怀与梁军英之间,就没有什么利益与观念的冲突,只是从自己站位上所观看到的战争的残酷性的不同的侧面,当一场敌机所展露出来的现场严峻性,穿插到两个人之间的时候,他们实现了对对方所担负角色的认同与理解。

铁血使命最后的一道防线(使命的压力比生离死别更让人热泪盈眶)(9)

所以,《铁血大动脉》在构思上,把思辨的冲突,转化为形象的图说,给予电影以一种收放自如的内在戏剧性张力,而正是在这种表现领导层与执行者之间的冲突与缓解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电影里这种语词之间以“提着脑袋”为核心关键词的责任与职责的强烈闪光与闪影,让人感受到这种无形的压力,远比生离死别更能激荡起人的灵魂与精神的内在底色与气质,也让人物的形象得以更深刻地展现出来。所以,影片中的梁军英的形象,也是中国军事影片中少见的一个面对着强烈压力而艰难运作终于破云吐月的新型角色形象。

当梁军英一次次在彭德怀的压力面前,努力申诉着自己的意旨的时候,都让你感受到飘荡在镜头里的那种杀气弥满的霰粒与气息,这种杀气表面上看上,是来自发出“要按过去我的脾气,真想砍你的脑壳”的彭德怀,但是彭总传导的是敌人的杀气腾腾的外来压力,他不过把这种压力,转述为他自已的语言,施加给他的下属而已。

铁血使命最后的一道防线(使命的压力比生离死别更让人热泪盈眶)(10)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的力量,会通过它的外来的暴力形式,给予战争的参与者,烙印上火药的烈性味,刻录下战争的暴力残存,《铁血大动脉》就非常精准地抓住了战争给予这个环节里的当事人,以一种不一样的战争思辨与语言方式,这一点,都体现出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在重新审视抗美援朝战争的时候,愿意在更多与更大层面上去表现这场昨天战争背后的严酷性与惨烈性,五六十年代那种乐观精神,已经被对历史真实还原的动机所代替。

而相对而言,《铁血大动脉》里对美国一方的表现,却显得轻松、幽默而愉快,因为他们在影片里,的确依仗着他们在一种杀人机器上的高人一筹,可以摆出一副为所欲为的操控者的戏弄神情,在他们的这种不断变幻攻击棋子的情况下,电影更多地展现出我们作为承受一方的无辜,如红十字军列在敌机的轰炸下,伤亡惨重,女军医挥舞着红十字旗,倒在敌机的枪弹下,而号兵手无寸敌,也曾经用他的炒面救助过一名美军飞行 员,但这并不能改变他被美机扫射的死亡终结。

铁血使命最后的一道防线(使命的压力比生离死别更让人热泪盈眶)(11)

《铁血大动脉》应该说代表了九十年代八一厂反映抗美援朝电影的最高水平,影片对高层领导之间的戏剧性交锋达到了非常激烈的程度,也展现出了过去从没有表现过的高层之间的这种严酷的对垒关系,并且把这种激烈的交锋渗透在整个电影中,令整个电影内在的情节线非常紧张而具有高压势态,形成了电影里的激荡人心而遍布前沿的情感杀伤力。这是一种男人之间为了使命与担当的博弈与对垒,最终传递出的是战争的本身所带来的心灵与精神的变化与变异,这一切,都图说的是九十年代对战争的最新思考。

铁血使命最后的一道防线(使命的压力比生离死别更让人热泪盈眶)(12)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里借美军之口对美国王牌飞行员有一段讽刺的话语,说他们每天只是喝喝香槟,与姑娘调调情,在地面上倒是行家,对付女人成了强项。

如果我们有一天,按照这样的方式打造中国军人的话,那才是中国电影的悲哀。

而实际上,《我的战争》恰恰走了这一条路线。

这难道是向好莱坞电影学习的时候,带来的后遗症?

铁血使命最后的一道防线(使命的压力比生离死别更让人热泪盈眶)(1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