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带成语的有哪些(同为词汇中的熟语成语和谚语歇后语等有何不同)

现代汉语中有些定型的词组和短语,经常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来使用,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和歇后语等,这些固定固定的词组或句子称为熟语,熟语在使用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换其结构和字词,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歇后语带成语的有哪些?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歇后语带成语的有哪些(同为词汇中的熟语成语和谚语歇后语等有何不同)

歇后语带成语的有哪些

现代汉语中有些定型的词组和短语,经常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来使用,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和歇后语等,这些固定固定的词组或句子称为熟语,熟语在使用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换其结构和字词。

汉语历史悠久,熟语特别多,成语跟惯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是惯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而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四字结构,而习用语和谚语要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再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旧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口头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看作成语,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也有些成语是接受外来文化而产生的,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等均来自佛教用语。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成语的基本形式是四字格,但原文多是一段话语,这就需要改造原文,精简成四字。这个格式能符合汉人成双作对的心理,容易上口,内容又含蓄丰富。例如:北朝乐府《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精简成“扑朔迷离”。《诗经‧国风》:“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精简成“一日三秋”。

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它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对比和夸张的措辞方法,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

谚语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例如“吃一堑,长一智”,“远水不解近渴”,“吹什么风,落什么雨”,“忙中必有错”,“笨鸟儿先飞”之类,都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带有实际经验的话。谚语的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谚,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六月六,见谷秀”。有的是事理谚,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志者事竟成”。有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七九河开,八九雁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等,类别繁多,不胜枚举。谚语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

歇后语是说话时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通用的有两种:①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又称“缩脚语”。如《金瓶梅》里来旺儿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和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②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儿”,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来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惯用语是人们口头上常用的一种固定短语,口语色彩更加浓厚。多为三个字,构成动宾关系。例如:开夜车、灌米汤。其他形式也存在但是较少。例如:打落水狗、赶鸭子上架。搭配可以轻易拆开。例如:碰(了个)钉子、拉(他的)后腿。

汉语词汇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熟语也有新陈代谢的问题,旧的会逐渐消失,特别是含义不再符合社会进步、观念落后、被淘汰旧事物的熟语。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产生新词汇、新事物及新观念,为新熟语的产生提供基础。

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转载须授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