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为何注重关羽形象(从武庙中的关羽谈起)

一、武庙文化和关羽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儒家的价值观中,“武能安邦、文能治国”是大丈夫出仕的终极目标。因此,朝廷一般都会设置“文庙”和“武庙”。文庙中,祭祀孔子以及部分弟子,以及历朝历代有作为的文臣政治家们,以孔子为首。武庙中,祭祀 “武庙十哲”以及历朝历代的著名将领。有意思的是,武庙第一人最初是姜子牙,后来却变成了关羽。

根据《新唐书》记载:

上元元年,尊太公为武成王,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仿照文庙的格局,建立武庙。正位的“主神”是姜太公。因为姜子牙曾被封为武成王,因此武庙又称“武成王庙”。除了姜子牙外,还有武庙十哲,左侧5人分别是: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右侧5人分别是: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最初的武庙11人,并没有关羽。

明代为何注重关羽形象(从武庙中的关羽谈起)(1)

到了22年后,唐德宗将武庙中的牌位增加到了64人,其中关羽名列其中,和关羽同列武庙的三国名将还包括:张辽、周瑜、陆逊、邓艾、张飞、吕蒙、陆抗。加上“十哲”中的诸葛亮,三国时期共有9人。到了宋朝,武庙共计供奉72人,主神仍是姜子牙。其中,关羽只是“从祀”,并非“主祀”。

朱元璋继位后,曾一度废除武庙,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武庙重新兴起,为首的“主神”变成了关圣帝君——关羽。不仅如此,关羽的身边还有关兴和周仓两人从祀。关羽作为三国将领,在通过1500多年的发展后,为何会走向神坛呢?本文从武庙中的关羽谈起,浅析关羽形象在民间的发展和重构。

明代为何注重关羽形象(从武庙中的关羽谈起)(2)

二、历史上的关羽

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刘备麾下的关羽,在三国时期也仅仅是诸位名将之一,他当时的形象远远没有后来这么“高大”。根据《三国志》记载: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也就是说,关羽本来是解州(山西运城)人,因为早年犯了事逃到了幽州涿郡,在这里结识了刘备和张飞。刘备和关羽、张飞三人“恩若兄弟”。注意,史书上从来没有说过三人曾桃园三结义,因此,他们只是“若”兄弟,但归根结底,还是君臣关系。

明代为何注重关羽形象(从武庙中的关羽谈起)(3)

三国时期,关羽的军事才能非常出众,能征善战,在刘备创业时,立下赫赫战功。《三国志》评价关羽“为世虎臣”。然而,关羽的性格特点太过鲜明。《三国志》记载:

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 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

也就是说,关羽虽然是一员虎将,但为人高傲。曾经因为看不起孙权,而拒绝将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又因轻视糜芳、傅士仁等人,最终导致关羽兵败荆州。可见,三国时期的关羽,不仅不是一个“完人”,而且缺点十分明显。

另外,为了彰显关羽的勇猛,后世也杜撰了一些故事。例如,曹操遭遇白马之围时,关羽帮曹操杀掉了袁绍的大将颜良。在《三国志》上有较为明确的记载: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关羽虽然杀了颜良,但却没有任何史料写关羽同时杀了文丑。此后,关羽辞别曹操,曹操认为 “各为其主,勿追也”,并没有对关羽进行阻拦,因此更不存在后来的“过五关斩六将”之说。另外,包括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之类的故事,也多是后人杜撰。

明代为何注重关羽形象(从武庙中的关羽谈起)(4)

综上所述,关羽在历史上是一位著名的将领,同时他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在后世的民间演义中,出现了很多杜撰关羽“天下无敌”的故事,这其实不是关羽本身的形象。关羽的形象,被后人一点点的抬高,甚至神化。

三、关羽形象的变化

关羽生前被封为汉寿亭侯,因此,关羽去世后,在他的家乡解州经常有人祭祀关羽。隋朝时期,隋文帝信佛,在全国范围内广建庙宇,于是在山西运城建了第一座祭祀关羽的庙,当时还不叫“关帝庙”,而是叫“寿亭侯庙”,从这时开始,关羽开始走向神坛。

唐朝唐德宗时期,唐朝诗人董侹路过阳泉山关羽庙时,写了一篇《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关庙记》的文章。文中写道:

“寺西北三百步,有蜀将军都督荆州事关公遗庙存焉。将军姓关,名羽,河东解梁人……智顗禅师者至自天台,宴坐乔木之下,夜分忽与神遇,云:‘愿舍此地为僧坊,请师出山,以观其用。’指期之夕,万壑震动,风号雷虩……”

大概意思是,唐朝的智顗禅师者夜间曾经和一位神仙对话,最后才知道,这位神仙竟然是三国时期的关羽。这篇文章已被刻成石碑,流传甚广,对民间影响很大。因为晚唐时期,社会动乱,百姓心中急需要一些“神灵”作为精神慰藉,关羽的“显圣”,瞬间提升了他在民间的地位,因此,全国各地争相为关羽建庙,频繁祭祀。

明代为何注重关羽形象(从武庙中的关羽谈起)(5)

佛教虽然来自天竺,但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不断和中国文化相融合。早在隋朝时期,因为隋文帝的关系,佛教就把关羽的神像请进各大庙宇。到了唐朝,民间对关羽的崇拜升温,佛教便利用这个契机,把关羽的地位再次提高,称关羽为“蓝伽菩萨”,而道教也在这个时候,将关羽列入五文昌之一,称关羽是“翊汉天尊”

从晚唐到五代,再到宋朝,关羽的形象持续发展,其忠、勇、仁、义的形象,渐渐深入人心。北宋末年,是关羽形象发展的另一个高峰期,因为宋徽宗信奉道教,因此当时道教第三十三代天师张继先便向宋徽宗提出请求,要封关羽为“崇宁真君”,崇宁是宋徽宗当时的年号,宋徽宗果断批准。而后,宋徽宗又先后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昭烈武安王、义勇武安王等。

明代为何注重关羽形象(从武庙中的关羽谈起)(6)

到了南宋宋孝宗时期,宋孝宗支持主战派,因此朝廷更需要关羽“忠勇”的形象来影响众人,宋孝宗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到了此时,关羽在佛、道、儒三界,身份都得到了大大提高,不仅是佛教的菩萨、道教的真君,还成了读书人崇拜的“王”。民间更称关羽为“关帝”,关羽的形象彻底被神化,他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观

四、关羽成为武庙主祀

宋朝灭亡后,元朝时蒙古人实行等级制度,不尊重汉民族的文庙和武庙,武庙的延续受到了中断。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后,大臣们纷纷建议重建文庙和武庙,但朱元璋的出身和性情,改变了文武两庙的传统。

在文庙方面,朱元璋继续以孔子为主祀,却把“亚圣”孟子删除了。原因是孟子提倡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朱元璋认为不合理,但朱元璋仍旧尊重孔子,文庙的传统和大致结构并没有变。

明代为何注重关羽形象(从武庙中的关羽谈起)(7)

在武庙方面,自古武庙都以姜子牙为主祀。姜子牙是西周的开国重臣,当初姜子牙兢兢业业辅佐周文王,周文王死后,他又辅佐周武王,周武王灭掉商朝,建立西周。因姜子牙功劳太大,尊姜子牙为“师尚父”,所谓“师尚父”,也就是皇帝的师傅和“父亲”。朱元璋认为,大臣的功劳再大,也不能凌驾于帝王之上,这种做法极为不妥,因此不再供奉武庙。没有了武庙,朱元璋另辟蹊径,搞了一个“关帝庙”,因为关羽的“忠勇”形象,非常符合朱元璋对武将的要求。所以,关帝庙便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武庙”。有明一朝,关羽成功代替了姜子牙,成为历代武将之首,全国各地也都有关帝庙,南京、北京城内,都至少有一百多座关帝庙。

明代为何注重关羽形象(从武庙中的关羽谈起)(8)

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朝廷决定重开武庙,以“关帝庙”为武庙,让关帝庙和文庙并称,合成文武庙。关羽从此变成了“武圣”,和“文圣”孔子齐名。从三国时期到清朝,关羽通过1500年的发展,从一位“凡人”将领,变成了人们憧憬的“武圣”,

五、关羽形象变迁对我们的影响

关羽在三国时期作为一位名将,到了隋唐时期开始神化,在宋朝被君王几度追封,明朝时朝廷个开设关帝庙,代替了原来的武庙。到了清朝雍正年间,关帝庙正式改名为武庙。关羽的形象一步步提升,最后成了“武圣”。关羽的形象变迁,对我们有很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为下列三点:

第一,在历史方面,很多历史人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他的形象都会发生变迁。这不局限于关羽或三国时期,在整个历史,都有这种现象。我们研究关羽的形象变迁,可以让我们了解其他历史形象的变化,对历史研究,有重要意义。

明代为何注重关羽形象(从武庙中的关羽谈起)(9)

请输入图片描述

第二,在文化方面,关羽形象的历史变迁,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文化。在全国各地,仍有许多关帝庙。在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外,也有关帝庙或武庙,关羽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文化、旅游、宗教的重要元素之一。第三,在教育方面,伴随着历史教育和民间演义的流传,关羽忠勇、仁义的“正能量”表现,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积极意义重大。

但是,关羽文化的发展,也存在部分迷信的成分,这个需要我们主动去辨别。整体来说,近2000年的发展,关羽已经不是三国时期的关羽,他的形象早已被重构,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去总结、去尊重。


本文参考资料:《三国志》;《新唐书》《隋书》《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关庙记》《明史纪事本末》《宋史》《元史》《清世宗实录》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