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死后陆小曼怪林徽因吗(徐志摩的独子103岁仍健在)
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徐志摩的生命中虽然有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个女人,但他只留下了一个孩子,与原配张幼仪的儿子徐积锴。
徐积锴80多岁时曾经打趣,如果父亲活到80岁,必然也是个深受异性欢迎的魅力长者。
这评价既有趣又深情,仿佛他和徐志摩有非常深的感情,而不是幼年就分离,很少见面,且他13岁时便与父亲天人永隔。
中国古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的品行是由他的家庭教育决定的,其中母亲的品行尤其重要。
张幼仪与徐积锴
张幼仪的影响在徐志摩的独子徐积锴身上就无处不在,她对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的释然,造就了儿子的豁达重情。
张幼仪和徐志摩结婚时只有15岁,徐志摩也刚刚18,两个十几岁的年轻人成亲之前完全没见过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向往自由崇拜新式思想的徐志摩对这场包办婚姻痛恨至极,这种恨几乎第一时间便成为一种固执的偏见,直接加注到张幼仪的头上。
在徐志摩心中,一个对家长百依百顺的女子,就是封建家庭的帮凶,是封闭而又愚昧的“乡下土包子”。
张幼仪与徐志摩的父母
这样的偏见对张幼仪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她生长于一个偏近传统的家庭没错,但她并非目不识丁的愚妇。
早在幼年,张幼仪就在家中启蒙,接受传统闺秀教育,12岁时更进入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接受新式教育和职业教育。
张幼仪在女子师范学校里一直待到15岁,直到结婚才不得不中断学业,放弃学业一直是张幼仪的遗憾,接受高等教育则是她的梦想。
可这件事偏偏又成了徐志摩把她视作封建力量帮凶的主要理由。
受新文化思潮影响,在中二徐志摩的心中,自由大于一切,而自由的意义便是反抗。
不过令张幼仪不解的是,徐志摩虽然口口声声向往自由,但在这婚姻的最初三年,徐志摩对自由的向往对封建的反抗也就是对她冷若冰霜。
中年时的张幼仪
张幼仪天性文静温柔,成亲时年纪虽小,但知书达理的淑女之风让她在徐家获得一片好评。
徐志摩虽然对她罕有交流,但基本的夫妻生活还是正常的,所以结婚的第三年,两人就有了长子徐积锴,小名阿欢。
徐家见长孙已经出生,终于同意让徐志摩出国留学,对襁褓中的儿子,刚生产完的妻子,徐志摩没有任何留恋,直接去了美国。
在徐志摩心中,妻子甚至自己都不过是家族传宗接代的工具,生下的孩子,只是新的工具而已。
这种决然的认知,一直延续到三年后,张幼仪在公婆的安排下远赴重洋前往英国与徐志摩团聚。
在徐志摩看来,漂洋过海而来的并不是自己的妻子,而是家族送过来的两个提醒:传宗接代和继承家业。
张幼仪与徐志摩
毕竟此时的徐志摩已经拜倒在诗歌女神的石榴裙下,忘记了家族对他的期待从来不是文学和诗歌,而是金融与政界。
张幼仪三年的等待和思念,在见到徐志摩时便被浇了一盆冷水,站在船舷旁的张幼仪一眼就看到了人群中的丈夫。
“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徐志摩接到张幼仪后,两个人的相处仿佛当年成亲时被司仪按头执行的固定仪式。
张幼仪与徐志摩
先是去拍了一套两人穿着全套西式服装的合影,毕竟徐志摩在家里从来没穿过西装,张幼仪没见过,他的父母也一样。
回到徐志摩在英国的住处后,两人机械的同房,完成被整个家族期待的敦伦之礼。
徐志摩原本觉得生活不过如此,他所认识了解的新文化名人和追随者,哪个不是在家里有着糟糠之妻,外面追求着自由恋爱。
他在克拉克大学如此,在哥伦比亚大学如此,现在到了剑桥,也不会有更多的不同。
不过如意算盘确实戛然而止,因为此时徐志摩追求的女孩,叫林徽因。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时任民国总统顾问,同时担任国联总会中国首席代表,林徽因陪同父亲履职,顺便旅欧游学。
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
林徽因此时碧玉年华,明眸皓齿,不但在国内接受全盘的新式教育,此时更因为父亲国联首席代表的身份,在欧洲上流社会增长见闻。
徐志摩虽然在美国留学时也惹下不少风流韵事,但直到见到林徽因才真正认真起来,开始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恋爱。
林长民十分欣赏徐志摩的才华,毕竟后者虽然醉心诗歌,但在金融经济方面也是科班出身家学渊博。
这样的青年才俊,林长民不但有着惜才之心,更有爱才之意,徐志摩对自己女儿的追求,他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年长男子的追求对林徽因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一个开宗立派留名文学史诗人的热情还是让情窦初开的少女难以招架。
就在两人渐渐情愫暗生之时,张幼仪的到来,唤醒了所有人。
林长民
林长民警觉自己的疏忽放纵差点让女儿置于十分尴尬的处境。
他给徐志摩写了一份诚恳的信,直白地掐断了暧昧,此后并没彻底屏蔽徐志摩和自家的往来,但曾经的出入无忌、亲密无间微妙的停止了。
徐志摩对此又悲伤又愤慨,写下诗句向林徽因表白。
“我要认清你的远去的身影,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不断地提醒你有我在这里。”
“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徐志摩将爱情投入笔端,写出的诗句如同烈火扑向少女林徽因的心,毕竟此时的她除了年轻还很寂寞。
“我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了,我一个人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
林徽因
正是这样的空虚寂寞,让徐志摩成了林徽因心中的special one。
不过林徽因终归不是普通女性,她向往自由的爱情,但也没被当时极端的爱情主义冲昏了头脑。
当时新文化思潮中的很多人,将爱情作为朝三暮四的遮羞布,仿佛只要冠上“自由”二字,那就自动获得赦免。
可这些把“自由”“爱情”挂在嘴边的人,大部分都没有放弃那个他们鄙薄到死的婚姻。
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
林徽因很明确地对徐志摩划出了自己的底线,她承认他们之间已经产生的感情,但不会更进一步,只能作为朋友相处。
徐志摩不甘心,他一次次去找林徽因表白,终于把女孩缠得没办法,直指他们之家的死结:我并不认可没有婚姻承诺的爱,可你有妻有子。
张幼仪因为婚姻带来的身份,让徐志摩看不起,因为她是遵从父母之命。
林徽因要求以婚姻作为承诺,却让徐志摩爱得更加疯狂,因为林徽因这么说已经是忤逆父亲。
徐志摩下定决心跑回家,还未张口,张幼仪却满脸开心说道:“志摩,我怀孕了!”
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小儿子
这一道晴天霹雳把徐志摩彻底劈成癫狂,他几乎未加思索就脱口而出:“什么?赶快去把他打掉!”
本来满心欢喜等着丈夫归家的张幼仪惊得几乎软倒在地:“你说什么,你疯了么?为什么?”
徐志摩看着瘫在沙发上的张幼仪,眼神里全是冰冷和决绝:“因为我要和你离婚。”
离婚作为一个新派时髦词,张幼仪是明白的,取自中国古时的“和离”之意,意思是双方平和地解除婚约。
名词虽可解,但张幼仪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还从没听说有谁“离婚”,而且自己已经生了长子,刚刚又怀孕,走遍天下也没离婚的道理。
“志摩,你不要说胡话,什么离婚,爹娘不会同意的,你不要阿欢了么?”
张幼仪与“阿欢”徐积锴
听到长子的小名,徐志摩的眼神有一瞬间动摇,随后又变得更加坚定冷酷:“阿欢跟爹娘在一起就好,我们离婚。”
“可是我现在肚子里这个……”
“我说了,打掉。”
张幼仪难以置信的看着徐志摩,虽然他们分开了三年,但之前也有过三年朝夕相处的安稳日子,再见面也是普普通通的枕边人。
怎么早上出去时候还好好地,现在回来的就是一个讨命的恶鬼。
不过男人变心,覆水难收,张幼仪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挽回徐志摩的心,虽然实事求是的说,她也从来没有获得过这颗心。
张幼仪在离婚风波中,忍着伤痛生下了次子,拖着不离婚,仅仅是为了让儿子有一个堂堂正正的名分。
于是儿子一出生,张幼仪就果断与八个月没露面的徐志摩离婚,离婚时隔着医院的玻璃,徐志摩见了这个儿子唯一一面。
“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张幼仪擦干了眼泪,彻底认清了徐志摩的心,冷硬的亲情骨血都不值得一提,这样的心,得不到没什么大不了。
徐志摩的心既冰冷又火热,冰冷冻伤了张幼仪,火热灼伤了林徽因。
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让林徽因更加看清了徐志摩,她再不肯沉迷徐志摩传递给他的温暖,因为知道那背后是能伤人的烈焰。
离婚后的张幼仪开始追逐自己的梦想,徐志摩曾对她少年辍学百般鄙视,她自己也想在海外弥补这个遗憾。
徐志摩
于是张幼仪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一边苦读一边照顾刚出生的小儿子。
但这个还没出生就被父亲宣判过死刑的小生命,并没有在这个世界上存活太久,他在三岁时就离开人世。
小儿子的夭折让张幼仪痛彻心扉,也幡然醒悟,她现在不是“追梦”而是赌气和逃避,虽然已离开徐志摩,但徐志摩的阴影依然控制着她。
求学只是借口,她留在这孤寂清苦的海外,不过是不想回国去面对江东父老。
张幼仪深深自责,对一个母亲来说,没有什么能比孩子重要,而她已经离开了阿欢五年。
张幼仪急忙回国,归途中她慢慢整理好对前一段婚姻中所有人的爱恨。
张幼仪发现自己并不恨徐志摩,因为她都不能确定自己到底爱不爱徐志摩,15岁盲婚哑嫁结成的夫妻,与其说有感情不如说是成惯性。
她自忖确实盲目信任家族的安排,所以也把这份盲目毫无理由的延伸到家族给她选择的丈夫身上。
张幼仪徐积锴和徐志摩的父亲
在海外五年,张幼仪虽然没有完成学业,但却真正的自力更生开阔眼界,她甚至理解了徐志摩对自己的不满。
曾经的自己对徐志摩来说,就是屈服和投降的见证,是他理想和梦想中躲不开的黑点。
徐志摩近乎疯狂地要和自己离婚,与其说是因为热爱林徽因,倒不如说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和控制他的原生家庭一刀两断。
想通了这一切,张幼仪无比释怀,她对徐志摩无爱无恨,也不再因为徐志摩痛苦自卑。
对徐志摩尚且如此,对素未谋面的林徽因,张幼仪就更加不再有情感的波动。
张幼仪想通这一切并不是为了原谅徐志摩或者林徽因,而是为了原谅那个逃避了三年的自己。
徐志摩和陆小曼
让张幼仪能够如此想开的原因其实也不只是自我救赎,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徐志摩此时已经和陆小曼在一起了。
虽然当初以痴情于林徽因的理由抛妻弃子,但林徽因婉拒的声音刚落,张幼仪的离婚签字未干,徐志摩便已经移情陆小曼。
这三年张幼仪把自己封闭在德国的小城里自闭,与国内几乎彻底断了联系,因为与家人相伴回国才知道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办完离婚手续后,徐志摩几乎立刻回国,但回到北京后,他并未与林徽因再续前缘,而是又一次撩拨朋友家的女眷。
只不过这次倒霉的朋友,并不是一个苦恼的父亲,而是一个愤怒的丈夫。
后排右二是王赓
徐志摩虽然醉心于诗歌,但作为一个民国文人,无论怎样都有几分政治抱负。
他回国后通过老师梁启超,结识了同样拜在梁启超门下的王赓,这位出身豪门,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的民国军界新贵,与之一见如故。
王赓经常邀约徐志摩一起谈天论地,也常常共同出席社交场合,没多久,他的新婚妻子陆小曼便与徐志摩打得火热。
陆小曼生性浪漫,天生多情,也是因为父母做主,才和王赓这样严肃自律的军人结为夫妻。
陆小曼
婚后没多久,陆小曼就对这个丈夫这个婚姻产生了不满,但门当户对的奢侈生活与丈夫的无限纵容,也让她还能暂时忍耐。
但婚姻如履,能不能过下去,只靠忍耐维系远远不够,特别是陆小曼这样性如烈火的女子。
所以当她遇到了感情同样如赤炎般灼人的徐志摩,立刻便是天雷勾动地火。
之后是长达三年的出轨与离婚大战,全北京甚至全中国文化、政治、军事三界吃瓜。
最让张幼仪目瞪口呆的就是陆小曼为了离婚,甚至不惜堕胎,活生生把一块她与王赓的血肉从身体内剥离。
听到这件事时,张幼仪觉得自己的身体仿佛能感知那个与她毫不相干小生命被扼杀时的疼痛。
阵痛过后,张幼仪觉得只有这样为了“爱情”不惜剥夺生命的女子才是徐志摩的绝配,她和林徽因其实都不适合。
不过火焰不会持久,想保持这样的烈焰,徐志摩和陆小曼只怕要献祭自己的一切。
心如止水的张幼仪为此轻叹一声,心中对这个女子无限同情。
陆小曼与徐志摩
五年前张幼仪带着梦想、忐忑、思念,战战兢兢地登上了前往英国的巨轮,在那里她遭遇了背叛、伤害、生育和死亡。
五年后张幼仪迈着坚定的步伐,走下了回国的航船,带着释然、坚定和希望,微笑着走向那个等待着她的小小身影。
“阿欢!”
小男孩望着那个明明陌生却又异常熟悉的身影,深埋在记忆里的本能逐渐被唤醒。
“妈妈!”
张幼仪把小小的阿欢紧紧抱在怀里,她决定再也不和儿子分离。
徐积锴紧紧拥抱着母亲,熟悉的味道和温暖让他忐忑了五年的心轻轻落在了原地。
这五年来徐积锴在徐家老宅启蒙,虽然祖父母对他也很疼爱,但祖父严厉的管教让他的性格多少有些内向。
张幼仪很快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她非常聪明的意识到徐家两位老人因为徐志摩的叛逆,也产生了相当的逆反心理,对子孙管教更严格了。
陆小曼
如果照着他们的思路教养孩子,徐积锴会受苦不说,效果真的难以预。
张幼仪在海外几年,学习的专业就是教育,她也立刻学以致用,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学生就是自己的儿子。
张幼仪耐心引导儿子在性格上的重塑,也用巧妙的方法避免和祖父母进行表面上的争夺。
在张幼仪的努力下,徐家二老和她始终关系亲密,目标一致,徐积锴也幸运的被爱包围,健康快乐的长大,乃至于父亲的缺位都不重要了。
因此徐志摩虽然没有和徐积锴见过几面,但徐积锴对徐志摩的回忆都是正面而乐观,从不愤世嫉俗。
徐志摩空难之后,张幼仪甚至带着徐积锴探望过重病的林徽因,在徐志摩唯一的骨肉面前,两个惊艳了时代的女人相逢一笑泯恩仇。
徐积锴年轻时候也曾经因陆小曼的回忆录对徐志摩最后的人生有过疑问,张幼仪和他促膝深谈,从经济、人性和情感各方面进行了解惑。
张幼仪与徐积锴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感情如烈火一样炽热,但这样的感情本来就容易把彼此灼伤,再加上两人关系中不可避免涉及了很多金钱和名利。
仿佛杂质掺进火药,那结果只有毁灭。
母亲对徐积锴的影响,随着人生履历的叠加愈发深刻,也正是因为张幼仪,徐积锴也养成了乐观、宽容、正面的人生态度。
这态度帮助徐积锴走过纷扰乱世,学业有成,事业成功,平静而幸福的走过一整个世纪,至今还在淡然洒脱的观察着这世界。
偶尔回眸,徐积锴会摩挲着母亲奔走数年印刷出版完成的《徐志摩全集》,望着星空微微一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